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有田 第十二章 折耳根

《重生有田》第十二章 折耳根

作者:藕花荷丁 字数:2751 书籍:重生有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出了正月,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柳条抽了芽,小草探出了头,樱桃树也打了花苞,各种虫鸟叽叽喳喳的,很是热闹啊。

  一场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草压低了头,树枝也被压弯了腰,叽叽喳喳的叫声也没了。

  雨后初歇,万物被洗刷得更加精神,叽叽喳喳的叫声也更加响亮,气象万千,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小溪想,这就是春天吧,是那么的生机勃勃,那么的活力四射。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人们所向往的季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一场春雨过后,地里的庄稼更加生机勃勃,奋发向上了,这个时期大地孕育出的一种东西小溪很是喜欢。

  这个时候的折耳根才刚从土里冒出个头,一点点红色,被树叶草枝遮着,很是不好找。不过,这个时候的折耳根也是最嫩,最清脆的。

  折耳根又名鱼腥草,很多人都不喜欢它的味道,但喜欢它的人又爱的不得了。

  春天折耳根的根茎凉拌很是美味。折耳根长的很快,刚冒出土,不两天就长出一两片叶子,叶子是红色的,这个时候吃着,也还是很好吃。待长出三四片叶子,叶子颜色也由红变绿时,说明折耳根老了,味道不怎么好了,割了晒干泡水喝去火,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利水之效,能治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及乳腺炎、中耳炎等。

  “小溪,干嘛呢?快点走了。”不远处的赵娟看见前面么姑婆(赵娟把小溪的婆婆叫么姑婆,院子里几位姓赵的是在一起排班,往前数几辈,是一家子。小溪的婆婆和赵娟的爷爷在赵家那边排班是最小的两个,赵娟的爷爷最小,要把小溪的婆婆叫姐姐)把牛都赶走了,小溪还在远离发呆,不由地催促道。

  回过神来的小溪,看看周围是一片春意盎然,被雨水洗刷过后很是清爽,树叶儿更绿了,不由深深地吸口气,再徐徐地吐出来。

  小溪家地处西南方,就是冬天,周遭也是一片绿意,不过跟春天的绿是不同的。

  语速轻快地说:“来了,等等我。”

  昨天刚下了一场雨,想说折耳根也该出来了,赵娟、小溪和陈玉彬就跟着婆婆出来放牛。因着陈玉彬还小,就赵娟和小溪俩一人背了一个小背篼,背篼里放着挑刀,是用来挖折耳根的。

  挑刀就是一种三四厘米宽的小厚铁片,一端有把手,因着刀片小,就用来挖一些长的小或长的密集的东西,像香菜呀,折耳根呐,而且也方便携带。

  因着周围的庄稼正是长得好的时候,而且家家户户地边的草也被除的干干净净的,所以放牛的时候,基本都是把牛赶到后山的树林里或找个荒地吃草去。

  三个孩子在树林里钻来钻去、打打闹闹的,给安静的树林子填了不少的生机。

  走走停停,绕过了小溪家最远也是二队最远的一块地,继续往前,来到了一块大约三亩多的麦地边。

  麦地的里面是一块儿平台,上面栽了十多棵桑树,现在正光秃秃的。平台上的野草很是肥美,婆婆就把牛赶到里面去吃草了。

  这块平台要比麦地高出个两米,因着这块地的主人多年不在家,就交给别人在种,但又离人户特别远,所以除了收种,就没人经常打理,坎上就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枝叶,从坎儿上覆着的一层厚厚的枝叶里露出一小片大大小小的石头。

  因着折耳根生在农田和路埂上,三个孩子就爬下平台,在坎儿上翻找着。

  被厚厚枝叶覆盖的缘故,折耳根长得很是肥硕,刚冒出土的嫩尖粉嫩嫩的,甚是喜人。

  “婆婆,这儿好多折耳根哟?”小溪对平台上的婆婆打招呼,这意思就是她在下面挖折耳根。

  “我这儿也有好多。”

  “彬彬,过来,你跟我一起。”小溪招呼不远处的弟弟过来,两人待在一处挖,因着两人只有一个小背篼,分开了,怎么装又是一个问题。

  待陈玉彬过来后,小溪给了他一把挑刀。

  挑折耳根的时候最好在它的旁边一点挖,因为折耳根的根茎被埋在土里很深,这个时候的根茎是最嫩的,可以挖很长,主要就是吃这个根茎。

  一挑刀下去,白嫩嫩的根茎便露出土来,顺着根茎往下挖,最长可达十来厘米。一节一节,白嫩嫩的,很是可爱。

  虽然这一片面积不小,但三个孩子都是干惯活儿的,手脚很是麻利,大概半个小时后,就挖的差不多了,小溪姐弟俩挖的装了大半背篼,赵娟也挖了半背篼。

  “咦,小溪、彬彬,快过来,这儿有野蒜,挖了回去跟折耳根一起凉拌,也很好吃。”赵娟兴奋地朝那姐弟俩说道。

  在折耳根的地方,往往伴生着野蒜苗,跟小葱长得很像,但比小葱还细小,味道比较辛。

  小溪一直都不太喜欢这个味道,只挖了一小把就算了。

  回到平台上,几个人就把背篼靠桑树放着,然后到旁边玩耍。

  一小会儿后,几人听见一阵牛铃铛的响声从来时的小路上传来,不一会,三个身影出现在小路的尽头。

  越来越近,人也看清楚了。

  “二婆婆,你们也来看牛(放牛的意思)呀。”来的是小溪陈家么爷家的两个孙子,说话的正是六岁的大孙子陈玉宏,还有个小的,四岁的陈玉伟。

  “嗯,你们两个也来了,早上咋不跟我们一路呢?”婆婆看着还没牛高的两个孩子,有些心疼地问。

  小哥俩的父母在外打工,把他俩交给爷爷奶奶在带,么爷和么婆天天在地里头忙活,这看牛的活儿就交给两兄弟了。

  “我们早上走的有点迟。”陈玉宏解释道。

  “二婆婆,你们来了好久(多长时间)了?”

  “嘿,来了好大一会儿了,等牛再吃一会儿,我们就回去了。”

  “哦……”

  看牛是个很闷的活儿,有草吃它也跑不了。大家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会儿话后,陈玉伟建议道:

  “我们大家来捉迷藏吧?”

  小溪看看周围,有些纳闷地问:“到处都是树,咋玩呀?”

  “在树林里躲啊。”有人建议道。

  “可是很容易就看见了。”

  “爬树,我们爬到树上去。”

  “这个可以,我们试一下看看,能不能看见。”

  小溪看着前面正找树要爬上去试试的几人,弱弱地反驳道:“可是,我不会爬树呀。”

  “算了,那我们就不捉迷藏了,我们比赛爬树吧?”

  啊,我说的是我不会爬树啊,你还爬,什么脑回路。小溪的话没有打散几个孩子爬树的兴奋劲。

  “啊,姐姐快来,这个树你肯定能爬上去。”陈玉彬站在一颗柏树旁边,朝后面的姐姐喊道。

  结果,陈玉彬这一嗓子把几个孩子全喊来了,都想看看是怎样一棵树。

  这棵树,小溪确实能爬上去,因为从离地几厘米就开始开枝散叶了,踩着树枝就很容易就上去了,而且枝叶很是繁茂,整个人躲藏在里面,外面是看不见的。

  陈玉彬扒开树枝,探出个小脑袋,笑着招呼道:“姐姐,你快上来。”

  几个小孩子看到这棵树后,都争着要上去。

  “我要上去。”

  “不行,我上去。”

  “哎呀,你别挤嘛,等我先上去了再说。”

  “我要上去,我要上去。”

  ……

  结果,最后五个孩子全坐在这棵树上了,叽叽喳喳的很是热闹。

  小溪看着这群还在热闹讨论的孩子,又看了看身下被压弯了的树枝,不禁扶了扶额,唉……真是小孩子,啥事儿都喜欢凑个热闹。

  玩了会儿,婆婆就叫小溪们回去收拾东西,要回家了。

  因着陈玉宏俩兄弟出来的有点晚,就没跟小溪们回去。

  婆婆嘱咐道:“那你们个人要注意到点哈,早点回去。”

  “嗯,我们晓得。”

  放牛,一般是不走重路的,意思就是,回去的时候不走来时的那条路了。

  向下走,三人又发现了一块有折耳根的地方,是一个水坑,里面没有水,有块大石头,仨小孩又开始挖折耳根大业,婆婆就赶着牛慢慢走着。

  大概是因为这里被树木遮住,没有阳光,还有肥力不够,所以折耳根都瘦瘦的,很纤细。

  觉得差不多了,三人就出了水坑。

  然后走走停停、打打闹闹,不会儿就回到家了。婆婆把牛关回牛圈,姐弟俩也跟赵娟分手。

  回家后,婆婆开始煮饭,小溪跟陈玉彬就把折耳根倒出来,拿了个筲箕开始择。

  把根茎上的泥土和须去掉,然后折成一小节一小节的,择了一满瓷盆,清洗干净,然后把野蒜洗干净切段,倒进瓷盆里。

  加入适量的油盐酱醋和油泼辣子,用筷子搅拌均匀。

  因着野生的没有家养的嫩,更入味,所以把装着折耳根的瓷盆放进碗柜里,待晚上味儿就全腌进去了,下饭很是可口。

  小溪又把择剩下的老根收集起来,拿了锄头,在院子里的韭菜丛旁边挖了几个大坑,把老根埋进去。

  因为折耳根是分根繁殖,所以把不要的老根埋进土里,过不久又会生根发芽,就可以直接在菜园子里挖折耳根了,很是方便。因着院子里的土没有山上的土肥(因为山上的土是用树叶沤出来的,常年累计,很是肥厚),所以折耳根长得瘦瘦的,生的根儿也不长,产量不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