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第一百七十五章 兵圣孙武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第一百七十五章 兵圣孙武

作者:孤单心碎李 字数:3656 书籍: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亚圣吴起的盘点,已经进入了尾声。

  在最后,奖励终于出现。

  亚圣吴起,其优秀的思想和军事理论流传千古,在后世被得以承认。

  功勋卓著,战绩显赫,上榜实至名归。

  故赐下奖励。

  奖励其一,替身符一枚,效果与之前赐下的奖励一样。

  奖励其二,寿元丹一枚,可增加三年寿元。

  奖励一出。

  几家欢喜几家愁。

  作为主人公的吴起,自然是高兴的。

  毕竟寿元丹和替身符,这可都是宝贝中的宝贝。

  可是对于那些对吴起恨之入骨的贵族来说,脸色很不好看。

  “该死!真的该死!”

  “怎么给了吴起替身符这玩意!”

  “有了替身符,我们想要杀他,难上加难。”

  “而且吴起已经知道我们要杀他,他肯定会有防范。”

  “那作如何,我们不杀他了?”

  “不杀他?怎么可能!触犯我等利益,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他也得死,虽然现在杀吴起的难度大了些,但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得让他去死,我们的利益,不容他人侵犯。”

  “是的,吴起不起,我等永无安宁之日。”

  无数楚国的贵族讨论着。

  对于吴起此人,他们已经恨之入骨,无法释怀。

  吴起,他们是必须要杀的。

  …………

  哪怕是吴起名声在外,也不能改变贵族们对他的杀心。

  为何?

  只因为华夏古代的贵族太牛逼。

  华夏贵族文化有两个繁盛的时代。

  一个是先秦时代的封建贵族,代表人物如战国四大公子之流。

  而另一个是魏晋隋唐的士族门阀贵族,代表就是所谓“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建北魏,出于与汉人高门达成政治合作的考虑,亦极重视门第。

  在孝文帝时代,曾十分隆重地对汉人腹地——“山东”地区”。

  指的是崤山以东,囊括山西一部、山东、河北大部与河南。

  的士族进行排名:排姓氏时,陇西李氏(其代表为后来的李唐皇室)担心不在尊位,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高门”已定: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没有陇西李氏。

  其实,在当时,陇西李氏亦十分显贵,孝文帝定士族,陇西李氏(虽然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

  但无论是北魏时,还是唐朝时,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

  贞观时,唐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

  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到了中唐时期,皇室所代表的陇西李氏甚至被“山东士族”看不起,连想将公主嫁给“山东士族”都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

  “安史之乱”后,唐进入了中唐时期,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优势,于是家势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陆续有“五姓”子弟入朝为高官做宰相,控制朝政,如前文所提的崔姓两家,清河崔氏出了十一位宰相,博陵崔氏出了十二位。

  这样,中唐古人的世家大族观念进一步深固,“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

  到了文宗时代的晚唐,人们的门阀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五姓”甚至发展到看不上与李唐皇家结为婚姻的程度。

  唐文宗时,皇帝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

  为此文宗无语:“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以“五姓”为首的山东士族的子孙不愿意与皇室结为姻亲,除了自身门第高贵,看出上李唐王朝是六镇军汉出身外,更重要的是不认同皇室的文化,简单的说就是认为皇家(陇西李氏)没文化。

  在门阀制度下,社会地位是以婚媾为标准的。

  那时看重的是‘清’,是‘文化的传统’,关陇集团的贵门,包括李唐皇室(陇西李氏)在内,都不具备这个条件。

  他们的祖先都是没有文化的胡人或胡化的汉人,从唐到周,短短百年间,他们的文化还没有达到很高,以此,他们仍不受文化显族所重视。”

  因此,关陇集团获得了至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却不及山东士族。

  唐人柳芳说过:“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

  他们本来就“耻与诸姓为婚”,再加上鄙弃皇室鲜卑胡化的文化传统、家法门风,所以不愿与皇室联姻,既不愿意嫁女于皇室,也不愿娶公主为妻。

  此外唐朝公主豪侈、骄纵者有之,专横、淫荡者有之,妒悍、残暴者胜多,公主不修妇礼的情况不仅存在,而且并不少见。

  公主不修妇礼,甚至专横、淫荡、残暴,使士族之家望而生畏,也是士族之家不愿与皇室结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于是,“五姓”士族门阀贵族自视高贵,拒李唐公主下嫁故事曾不只一次在中晚唐上演,但到了唐朝末年,面对武人的屠刀,这一切已经毫无意义了。

  随着僖宗时代的开始,黄巢暴起,广明离乱,以至“白马之变”,收拾残唐的朱温,将崔远、裴枢等高门朝臣一起投入滚滚黄河;于是,八百年的门阀世家时代,真的被历史的洪流冲进了时光深处……

  而春秋战国有法律,但没有文化,也谈不上统一文化概念。

  战国列强在战争中获得国家实权,有着相对独立的意志。

  虽然并不一定正确、真实、完备,但是也是有迹可循的。

  他们对民间统治的态度也更像是武力征服,民间也有一部分统治意愿。

  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士大夫贵族们都是各自利益的掌控者,这些人掌控着国家话事权,以及国内舆论导向。

  他们有一套成体系的、完整的审美观、政治分析能力,这些人对政治人物有不同方向的赞扬,但不同层级层面的人物的评价都有着自己特点和倾向。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的权力太大,他们绝不会允许吴起这种侵犯他们利益的存在。

  …………

  吴起的视频盘点结束后。

  各个平行世界的统帅,也在期待着下一位出场的人物。

  毕竟所剩的名额已经不多了。

  可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很焦虑。

  因为看看上榜的都是什么人物?

  杀神白起,封狼居胥霍去病,大唐军神李靖,兵仙韩信,帝国双璧之一的卫青,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兵家亚圣吴起……

  这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所以,他们又没了自信。

  毕竟自己和他们比,有什么可以拿来比较的呢?

  战绩?

  名声?

  对后世的影响?

  还是其他?

  他们没了底气。

  …………

  就在众人的期待之中,盘点视频继续了。

  映入眼帘的还是熟悉的一首诗。

  为忧玩色堕军实,故假陈兵去二姬。

  却恨此机深莫悟,后人不谏受西施。

  盘点华夏十大名帅。

  上榜人物——孙武。

  所属朝代——春秋末期。

  …………

  “竟然是孙武?”

  “我还以为他会最后一个登场呢。”

  “最后一个?都说了排名没有先后了,孙武第一个出和最后一个出都一样。”

  “是的,作为华夏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的男人,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的孙武,不管何时出来,都免不了他的名气。”

  …………

  孙武祖上有确切的世系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

  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当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

  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阀父之子满,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周王并对满赐以妨姓。

  满称为胡公,当了陈国的第一代君主。

  孙武出身贵族,却另寻立足之地。

  孙武的祖先是妫满,他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

  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带家小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早就听说了陈公子妫完的大名,知道他虽然年轻,但很有才华,就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妫完在齐国有了安身之地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

  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出了很多人才,经过几代相传,已成为齐国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大。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

  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

  并赐姓孙氏。

  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

  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武就是孙凭的儿子。

  孙武出生在贵族家庭,优越的家庭条件给了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使他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也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

  那个时代,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就为孙武军事才能的培养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也可以说,孙武是一个幸运儿。

  当时,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

  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

  后来,内乱越来越严重,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参与其中。

  为了摆脱混乱的环境,他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

  因此,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

  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左右,孙武正值十八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到了吴国。

  孙武到了吴国后,便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伍子胥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原是楚国的名臣。

  公元前五百二十二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

  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

  他们两个人都有要成大事的心愿,因此谈得十分投机,遂结为好友。

  那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他们便决定暂时先避隐深居,再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公元前五百一十五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派刺客杀了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因为他是靠不正当手段才登上的王位,所以格外地礼贤下士,广招贤才。

  他知道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就派人找到了他,对他委以重用。

  阖闾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孙武虽然隐居在吴都郊外,但他对吴王的所作所为也很清楚,他也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前途。

  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根据自己以前积累的知识写作兵法,并请好友伍子胥向吴王推荐自己。

  阖闾即位三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决定向西进兵征伐楚国,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才有取胜的把握。

  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

  后世也有伍子胥“七荐孙子”的典故。

  经不起对方的软磨硬泡,吴王这才答应接见孙武。

  毕竟对方把孙武吹的如此之神,他也想要看看,看看孙武是否真如伍子胥所说那样有本事。

  而这一次会面,也给孙武显现自我的机会。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