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包三黑 第三百三十九章 出名

《大宋包三黑》第三百三十九章 出名

作者:晓梦鱼 字数:1951 书籍:大宋包三黑

  一丁谓认赌服输,包拯没有乘机敲丁谓的竹杠,而是提出了一个合理的价格,他希望丁谓能起到个广告效应,带动其他的大臣也来买新式的四轮马车。那样中国的官僚们没准可以告别坐轿子的历史,包拯总觉得被人抬着走这种事接受起来很困难。当然如果买马车的人多了包拯又可以大赚一笔了。

  最后包拯还是失望了,大臣们一个表示要买马车的人也没有。并不是大家觉得四轮马车有什么不好,也不是包拯开的价钱让大臣承受不起,而是丁谓赌输了才买的马车,谁也不敢在此时跟着起哄。

  “包拯修的这条路确实不错,我看就按修这条路的造价让包拯将开封城的几条主要街道修一下好了。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丁谓这次显得十分宽宏大量,跟包拯赌输了,不但没记恨包拯还为包拯找了新的活计。

  “这确实是一件好事,工部你们派人察看一下都有什么地方需要将道路翻修,将结果报上来,户部看一下能不能挤出修路的钱来。”真宗皇帝一句话说的户部尚书脸直发绿。这丁谓也不知发了什么神经,突然之间要修开封城的路,这项开支根本就没有在计划之列,这下户部又要亏空了,皇帝还真就听了丁谓的话命令户部准备拿钱出来。

  户部尚书要是知道皇帝的真实想法可能会更发愁。真宗皇帝如今最想干的其实是想修筑从开封到各地的主要干道。只是觉得朝廷今年想要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会很困难,包拯所修的路也太短,所以才决定在开封城内先修些路试试,如果效果良好的话更容易获得大臣们对在全国修路的支持。

  参知政事丁谓提议,皇帝批准的事情更没有人愿意出来反对了。包拯觉得开封城全都换成沥青道路也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出钱的是户部,他只好组织工人去干就得了,所以也没有推辞。大宋的京师修路工程就这样定了下来。

  朝会结束,大臣们各自散去了,开封城要翻修道路的消息也传播了开来。百姓们听了都十分兴奋,毕竟修路对大家来说是个好事,特别是那些曾经从沥青路上走过的人更是期待自家门前的路也变得一样平坦干净。

  一件事当然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听到消息的丁明启就觉得他爹丁谓有点儿老糊涂了。

  “爹,你怎么能将这么大的工程交给包拯来做呢?包拯这下子肯定能捞到许多好处。”路修的好坏,对百姓有什么影响丁明启不想管,可他知道每一次朝廷干工程都会有油水可捞,特别是这种户部直接拨钱的工程,简直是白拿钱。所以丁明启专门找到丁谓报怨道。

  “你懂的什么?喜欢钱就要会算钱。你算过包拯修这种路要花多少钱吗?还只要石板路一半的价钱,那肯定是骗人,砸出修路用的小石子比开采石板还要贵,那黑乎乎的被包拯称为石油的东西难道不要钱。修这么一小段道路,包拯为了赢我肯定是自己搭钱修的路。这次一下子修这么多路看他还搭的起搭不起。包拯这下子非变穷光蛋不可。他不但要赔钱,而且工程完不成他的官必然要当不下去了。即便是包拯有钱赔的起,他也修不完开封城内的道路。我看了包拯修路的关键是那些被包拯称为石油的黑乎乎的东西,也就是军队中称的猛火油。而石油这种东西采集十分不易,不考虑价格包拯也弄不到那么多的石油来修路。”对于脑袋不灵光的儿子,丁谓只能耐心的一点点的解释自己每一步的用意。

  听到包拯要倒霉,丁明启高兴了起来,觉得还是自己的老爹想的长远。包拯这种小角色根本没有同丁家斗的资本。

  包拯可不知道看似宽宏大量的丁谓在想着算计他,工部还没有确定都有那些路要修,户部更没有计算出所需要的钱粮。所以修路的旨意还没有正式下达。包拯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尽快的将钟楼建造完毕。

  建造钟楼的工人们越干越熟练,施工的速度加快了许多。钟楼以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变化不断增高着,开封人也由一开始害怕钟楼倒掉,变成了不断的惊叹,钟楼的建设一下子刷新了人们对建筑的认识。

  中国人不是不喜欢高楼,但在建楼时所使用的砖木结构限制了中国人把楼房建高,能够建造一座两三层高的楼房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事情了。中国人不是没想过使用石材建造房屋,可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粘合剂,让中国的石材建筑只能走向了地下,大量的地下坟墓代表了中国石材建筑的最高成就。

  包拯建钟楼所使用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大宋人闻所未闻,只觉得包拯的工匠使用了什么高超的手艺才建起了这样一座高楼。

  钟楼一天天增高,最终达到了包拯要求的高度。工匠们将提前做好的巨钟的零件一个个运到了钟楼的顶层。在人们好奇的目光中将巨钟组装了起来。

  包拯特意选择了一个天气晴好的正午时分让钟楼上的巨钟开始敲响,报告人们中午十二点到了。

  清脆的钟声传遍了开封城的大多数地方,人们顺着声音望去。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巨钟的指针。

  “看那一长一短的两个指针重合在了一起指在了最上方,现在是十二点了。”

  “你怎么会看这钟的?”

  “在《东京日报》上拿过钟楼上钟的看法,读书识字还是很有用的。”

  “就你知道的多,那上面弯弯曲曲的符号是什么?”

  “那是包氏数字,代表了从一到十二,既好认又好写。”

  “这包大人还真干了件好事。今后我们在家中随便一看就知道到什么时辰了。”

  开封城里的百姓都在议论着包拯和他建造的巨钟。开封城中百姓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改变,时间不再是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是一个精确的数字,很多人在干事前经常会抬头看看高高的钟楼,再开始工作。

  包拯这时却躲在自己家中让所有人都退出了屋子,他将静静叫了出来,两个人坐在那里相识而笑,包拯这次出名了,静静的善恶值在飞快的增涨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