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唐朝好媳妇 第三百零六节 半夜三更

《唐朝好媳妇》第三百零六节 半夜三更

作者:曾经的青柳 字数:2719 书籍:唐朝好媳妇

  古代言情

  清风习习,夕阳余照,将天边的云彩染得一片醉红。

  张家庄,这是位于沧州城外十里处的一处庄院,围绕着庄外的是一垅垅的菜畦,里面的蔬菜已经长出了新鲜的叶子,十几只母鸡探头探脑地想跑到菜畦里,刚一靠近,便被放鸡小孩子用土圪瘩打得咕咕直叫,慌慌张张地跑回去。

  在距离庄子不远,有一条小河,河边种了不少垂柳,一个带着草帽的小男孩坐在一株柳树下,悠闲地吹着柳笛,近百只大鹅和鸭子安静地在水面游弋。

  “给我再快一点,注意一下,要把两端都架起来,角度要大一些,注意方向。”

  庄子里,张南带着几名下人正督促着雇工们散堆排场。

  “听着,如果今天晚上全搭完,再浇上一遍水,全都有赏,如果再用石灰洒一遍,今天晚让请你们吃宵夜。”

  张南对着那些雇工又喊着,这些雇工都是雇来的短工,真正受过种植培训的就是张南和他手下的那几名下人。

  黑木耳种植一共可分为制种、耳木准备、定植管理、散堆排场和出耳。张南此时让雇工们做的就是将那些耳木铺好,这个过程在时间把握上非常关键,早了或者晚了都不合适,都会影响木耳的产量。

  张府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凡是主持一个项目的人,只要做好了,就有可能提升为管事,永久的负责这项事务,那可比当一个普普通通的管家强得多。

  张南在得到小婉的吩咐之后,知道这是一个进身的机会,只要一安排完府里的事情,就带着那几个培训好的下人来庄子上忙活。小婉吩咐过,虽然着天气的变化,不仅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且还要注意空气的流通和光照,特别是防治病虫害,虽然现在能够使用的消毒手段有限,但只要勤快一些,多加照顾,一样可以起到防治作用。

  那些雇工也知道张南是什么人,听到有更多的钱可拿,而且还有宵夜可吃,一个个干得都十分的卖力,他们都清楚应该怎么办,其实也没什么难度,就是做的要细致一些罢了。

  不过,一些心眼儿活络的雇工却想得更深一些,他们打的工多了,乡下的活儿都是那些,但这次在新东家做的完全不一些,不仅是工钱优渥,而且感觉都不同。一个个还在感叹着哪个人那么聪明,竟然能够种植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果他们也懂,岂不是都可以自己种?

  但是,小婉在吩咐张南做这些的时候,不让他告诉那些人具体的技术,尤其是制种和耳木,完全由张南他们几个心腹下人一手完成,那些雇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沧州城里,张府大门悄无声息的打开,两个人从门里走出来,大门随即在身后轻轻掩上。前面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青衣小帽,正是张松,而他身后的人自然是张陵,但他此时并没有穿官服,而是穿了一身青衫。

  “老爷,您仔细着点儿,别摔着”张松叮嘱道。

  “张松,你仔细着点儿,别摔着,要是你的灯笼摔灭了,老爷我真的要摔着了。”张陵低声训道。

  “放心吧老爷,我就是摔着了,也会将灯笼高高擎着,不让它摔灭。”张松笑嘻嘻地说道。

  主仆二人低声说笑着,向刺史官邸走去。二人没有走正门,而是敲开后院的门,让看门的人进去通报。看门的人正打瞌睡呢,见有人半夜过来,本想拒绝,等看清楚是张陵的时候,二话没说拔腿就路去通报。

  别人可以怠慢,这位别驾大人不仅沧州二号人物,而且还是刺史大人的亲信……刺史大人有过吩咐,无论这位张大人什么时候来,都要立即禀报他。

  等张陵进到客厅的时候,刺史王守拙已经穿好衣服,睁着朦胧的睡眼坐在那里等着,一名同样睡意朦胧的侍女刚刚给沏好茶水,见张陵进来,打着哈欠苦笑道:“鸿渐,你也太被实在了,就算是有什么事情,也不必半夜三更的跑到这边吧?来,快坐下喝杯茶醒醒神。”

  “我不困。”张陵在桌子旁边的一张椅子坐下,拱手答道。

  “你不困我困啊”

  王守拙瞪了他一眼,端起茶碗,抿了一口茶:“不过看你这个样子,肯定是好事,是不是上次说的事情有办法了?”

  张陵点点头:“大人彗眼如炬,一下子就猜到了下官的来意。”

  他取出一本折子,递给王守拙:“请大人详看。”

  王守拙拿起折子细细地读了起来,时而点头,时而蹙眉……大约过了小半个时辰,他才放下折子。右手抚在桌面,中指轻轻敲点着道:“重修码头,构筑商路……这都是好事。但是,鸿渐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别说咱这沧州,就算是整个河北道,朝廷,也拨不出这笔钱修路。”

  “大人,不在于能否做,主要是想不想做。”

  张陵笑道:“只要能够得到朝廷的同意,便是没有钱,这码头和道路也修得。”

  “嗯,这话怎么说?”王守拙目光一亮,连忙问道。

  “羊毛出在羊身上,码头和路修完之后,都是给那些商人使用的,这钱自然是要让他们来出。”王守拙说道。

  “可是,那些商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怎么才能够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钱?”王守拙狐疑地问道。

  “商人谋利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他们在给自己谋利的同时,也要给朝廷,给百姓谋利才行,否则他们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这个钱还不能以朝廷的名义让他们掏出来,要让他们自己掏出来才行。”

  “可能吗?”王守拙十分怀疑。

  “当然可能。”张陵笃定地答道,“大人,您刚才也说过,商人都是逐利的。码头修好之后,那些商人自然蜂涌而至,为了赚钱,他们肯定乐于掏钱。”

  “噢?鸿渐此话当真?不是哄我开心吧?呵呵,如果真的能让那些商人出钱,将码头和路都修筑好,那这可真是大功一件,只是这件事具体该怎么错,你有几分把握?”

  “大人您别急,听下官慢慢说。”

  张陵喝了一口茶说道:“自从大人来到沧州之后,就昼思夜想地要为沧州百姓谋划得更多的好处,想为朝廷库房增加入项。但是,一个地方要想真正的繁荣,除了看庄稼的收成之外,更要看那里的商业是否发达。

  大人,细想起来,咱们沧州的特产可不少,再加上河北其它地方的一些特产,就因为运输的问题,才导致没有吸引大量的商人,如果我们能够将河北的东西介绍出去,然后承诺将来给他们一定的利益就足够了……”

  小婉曾经与张陵研究过招商引资的问题,在前一阶段,沧州城乃到整个沧州都进行了一番清理,环境的改变吸引了一些商人。但是,这种改变只是相对而言……就像是一条陈旧的水渠,尽管疏通了渠道,但并没有扩张渠道和源头,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渠道扩大,发现或创造新的源头。

  张陵细致地将计划详解了一番之后,就恭敬地看着王守拙,等他继续发问。

  王守拙一边看那折子,一边听张陵在那边说,刚开始虽然很兴,但还有些犹豫,再到后来,已经是十分的兴奋,困意早已经抛到了一边。

  当官的要么是做盘剥一方的贪官,要么是想做实事的官。王守拙自从来到沧州,他颇想做一番大事,但由于府库拮据,很多事情没钱就难以展开拳脚,虽然目前的形势有所好转,但仅能小打小闹,距离李世民给他的目标还有着十万八千里呢。

  修筑码头和道路的议案早就有了,也都知道这对于沧州乃至河北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但是,由于财政上的原因和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王守拙也是有心无力,如今张陵提出了这个方案,既可造福于民,又能够使用朝廷节省钱帑,一举数得,让他如何不兴奋?

  “大人,时间不等人,事情办得越早、越快,百姓和朝廷就越得利啊”张陵低声道。

  “那具体该如何做?你可有了章程?”王守拙平复了一下心情,沉声问道。

  “两件事需要同时进行。”

  张陵伸着手指头数道:“第一,下官亲自携带河北特产赶赴各地,联络当地巨商,进行引资;第二,由大人出面组织人员规划道路和码头的设计方案。”

  “鸿渐,你可有适合建头的地点?”王守拙问道。

  “盐山县。”

  张陵早已经胸有成竹,拱手说道:“下官已经人考查过,盐山县那里就有一处叫做鲇鱼湾的地方,是天然后的深水码头,地势也好。从这里放船,上可以直奔辽东,下可以去岭南,四通八达。”

  “呵呵,鸿渐既然是早有成算,本官自当全力支持,哈哈哈……”王守拙大笑起来,心情十分愉快。

  盐山县是隋朝所设,后来以抗日英雄黄骅的名子命名为黄骅市,但与沧州最大的黄骅港相距甚远,诸位有熟悉地理和历史的,就不要跟青柳较真了(_)。。.。

  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过系统信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