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秀色田园 第九十七章 又是中秋(求粉红呀~)

《秀色田园》第九十七章 又是中秋(求粉红呀~)

作者:某某宝 字数:4495 书籍:秀色田园

  第九十七章又是中秋(求粉红呀)

  贺府的人走了后,何氏气得回到堂屋躺着,李海歆也闷着头坐在堂屋不说话。

  李薇与几个姐姐面面相觑,都不敢去堂屋再劝说。心知爹娘同意理解是一回事儿,伤心难过则是另一回事儿。

  姐妹几个坐了半晌,春兰便领着妹妹们去收拾中秋节的吃食,可此时已没了早上那会兴奋的心境,默默的干着活儿。

  何氏在屋里躺到近中午才起身,梳洗了一番,看李海歆仍闷头坐在堂屋当门儿,便劝了几句,把小虎子扔给他抱,自己去厨房帮着做午饭。

  春兰几个看她起了身,都凑过来,说闲话安慰她,何氏笑了笑,表示没事了。

  李薇出院去抱柴,刚抱了一捆柴往家里走,突然旁边有人小声叫着,“梨花,梨花……”

  她扭头一看,却是柱子,惊奇的问道,“柱子,你什么时候回来了?”

  柱子嘿嘿笑着,从柴垛后面儿走出来,小心翼翼往院中看了一眼,悄声问道,“你爹娘还在生气吗?”

  李薇眯了眯眼睛,看柱子这模样神态,象是已知道她们家发生的事儿了。

  柱子见她这样,又嘿嘿笑着,“梨花,那个,我,我在县城做工的那家儿,就是,就是年哥家里的铺子。”

  看李薇的眼睛又眯了眯,他连忙解释,“我也是才知道的。才知道没几天儿。”

  李薇把柴放到地上,掐着腰儿问他,“那你来干啥?是年哥儿让你来的?”

  柱子嘿嘿笑着,跑到柴火垛后面儿拎出个两个大包来,吃力的提到李薇面前儿,“这是年哥儿让我捎来的中秋节礼。”

  李薇抚了抚额头,一时也拿不出什么主意,弯腰又把柴抱在怀里,对柱子说,“你进来吧。”

  柱子吃力的拎着那两大包东西跟在李薇后面儿进了院子,边走边说,“大山刚被他娘看见捉回家了,要不要然,这东西我也拎不动。”

  何氏看见柱子,又问了一遍,他啥时候回来的。柱子立在当院,当着李家人的面儿,把事儿又说了一遍,又连忙澄清,“年哥儿舅舅刚给介绍到那里时,年哥儿也不知道。还是前不久年哥儿跟贺府老爷去铺里巡视,我,我才知道他回去了,也才知道那家铺子原是年哥儿家的。”

  李海歆抱着虎子从堂屋出来,听完柱子的话,才问他,“包袱里是的什么?”

  柱子忙把外面的包袱皮打开,其中一个里面赫然是几个方型盒了,柱子说,“这是宜阳县城里面最好的糕点铺子做的月饼。”,又解了另一个包袱皮,露出一只大大的水果篮子,里面装着又红又大的苹果石榴和紫里透红的葡萄。

  柱子看看众人脸色,又笑着说,“李大伯李大娘,年哥儿让我带话儿来,说他就是出了你们家的家谱,也没什么,跟以前还是一样的。”

  李薇看着柱子一脸讨好的笑意,象是在替年哥儿赔不是,一时有些想笑,这小子现在把他当自己人,倒把自己家当外人了一般。

  何氏看着这些东西,虽不算贵重,可处处透着用心,眼圈一热,朝春兰摆手,“东西都收下吧。也难为他能想着送这些。”

  又让柱子到屋里喝茶,自己把虎子从李海歆怀中接过来。

  柱子应了一声,嘿嘿笑着,跟着李海歆往堂屋走,边走边还回头说,“李大娘,你不生气了吧?”

  何氏笑骂他一声,“出去没几天,还学鬼了”

  柱子跟着李海歆进了堂屋,这边何氏让春兰几个整几个菜出来,让柱子中午在家里用饭。

  堂屋里李海歆闷了一会儿,便问柱子年哥儿在贺府的情况,柱子挠挠头说,“李大伯,我真不是骗你,我也不知道多少。我只是在木匠铺子里当学徒,我就见过他两回,一回是他跟着贺府老爷去的时候,另一回是年哥儿自己去的,他跟我们的掌柜的说了些话,打着认认人的名头,一个个叫进房里单独说话,我这才有机会跟他说上几句。这些东西,还是年哥儿托佟府买的,让我给捎回来的。”

  李海歆点头,又问了贺府的情况,柱子便把他从旁人那里听来的,一一学给李海歆听。大略就是之前佟维安给年哥儿说的那些。

  李海歆大略听出来了,年哥儿是不甚自由,而且他好象也有自己打算,并不想一下子太过出头,心里的气儿突然又消了几分。他往前儿才十四岁的孩子,自己一个人在那府里头,这般小心翼翼的应对,也真难为他了。

  便跟柱子说,让他回去若有机会给年哥儿透话儿,就说这边不用他挂心了,家里人都不气他了。让他自己多留心。

  柱子应了一声,才又说,“听说贺府主母想让年哥儿先跟着学做生意,学先不让上了。”

  李海歆一惊,“那贺府老爷答应了?年哥儿才中了秀才,好好学学,往前就该考举人,怎么这会儿不让上学了?”

  柱子说,“我也是听人说的。听说是她是想让年哥儿早些熟悉熟悉咋做生意,贺老爷好象也答应了呢。”

  李海歆神色不明的坐着思量了好一会儿,虽然他没接触很复杂的事情,可琢磨了半晌也琢磨出些味儿来,怕是这位贺夫人拿着这样的由头,不想让年哥儿继续读书,怕将来年哥儿考了功名,出息了,把贺府的大少爷比下去。可又不明白年哥儿的亲爹怎么也分不清,想不清,就应了呢?

  脑子里纷纷乱乱的一团,气儿是消下去了,只剩下担忧了。

  柱子在李家吃过午饭,赶快家去,说他告了三天的假,回家陪陪他爹娘。

  半下午的时候,大山也过来李家,何氏旁的话不提,只嗔他,“你现在能耐了,一言不合你就偷跑,把你母亲气得在床上躺了几天”

  大山皱着粗粗的眉毛不言语,春柳从外面进来送水,看了他一眼,稀奇笑道,“大山这会儿咋这么乖巧,一句话也不说的。”

  何氏赶春柳出去。大山的心思,李海歆也知道。要说他骨子里也是个传统认古训的性子,这些原则性的问题,他与大山嬷嬷的看法也差不多,虽然不是不接受一点变通的法子,但是大山嬷嬷反对,他也是认同的。

  便也和大山说了些闲话,又问他现在县城做什么。大山道,“在粮铺里做小伙计呢。”

  李海歆叹了一回,说他,“先干两年吧,若是不想干了,还想考秀才,再考也行。”

  大山点了点头。

  有了这么一档子事儿之后,何氏与李海歆心头的火也泄了个七七八八。大山走后,李海歆便去大伯家去问问,看看哪天的日子好。心里头却苦笑,他活了这大半辈子,只见过人家入族谱的仪式,要么就是犯了大错儿的人被逐出族谱。这没错没啥的,被除了族谱的,还真是没见过。

  李薇看着他爹的背影也笑起来,又怪年哥儿一会儿弄一个事儿出来,让一家人跟着一会是怒一会儿又是心疼的。

  这会再看何氏的脸色也好了许多,她微摇了摇头,心中也是一松,跑过去把年哥儿送来的水果洗了洗,笑呵呵的招呼几个姐姐都到堂屋吃水果,挑了一个葡萄剥了皮,凑到小虎子嘴边儿笑着,“虎子,快吃吧这是那个你不认得的,却比你重要得多的哥哥送来的哦。”

  何氏脸上绷不住,笑着拍她一巴掌,“鬼丫头。”

  虎子小舌头添着李薇给送到嘴边儿葡萄,象是不过瘾似的,两小手去凑到嘴边儿,去抓那葡萄,往嘴里塞,他那小馋样惹得母女几人都笑。

  何氏接过李薇手中的葡萄,放在碗中,用勺子压碎了,一点点喂着虎子。李薇看他吃得津津有味儿的样子,突然又想原先说过种葡萄的话。

  小时候她家里的一株葡萄,也是葡萄籽发出来的芽,头一年光长了秧子,第二年便开始结果了,到了第三年的时候,已长了大半架子,虽然没怎么打理它,一季下来也能摘个五十多斤的葡萄呢,便与春兰几个笑着,“二姐三姐,咱们把今儿的果子种子都收一下,种到菜园子旁边儿,将来好给虎子吃果子呢。”

  春兰笑着点头,“行。年哥儿捎来的果子,个儿大的很,说不定种出来,也能结这么大呢。”

  这时院中有人叫,李薇跑过去挑帘,却是春峰提着篮子立在院中,篮子里是黄澄澄的梨。

  李家村地界上就梨树最多,每天中秋的时候,家里有男娃儿的,都满河沿跑着摘野梨树上的果子。也有在谁家地头的,就算是自己家的。

  李薇知道他家的地头是有几棵梨树,往年许氏在秋上专盯着那几棵梨树,结了果子,好拿去卖,就连李家老院的那两树上,这么些年她们也没吃着几回。

  春峰看着李薇,笑着说,“梨花,老院的梨树今儿摘了果子,我娘让给你们送呢。”

  何氏在屋里听见,抱着虎子出了堂屋,笑着让李薇去接过来,又叫春兰,“年哥儿送来的月饼捡几个让春峰带回去给莲花吃。”

  春兰应了声,出了堂屋,拎着那篮子梨进了西屋,把篮子腾空,给他装了几个月饼,两个苹果,两个石榴,看看那堆葡萄,又看看李薇,便笑笑,没拿。拎着出了西屋。

  一家从笑着送春峰出院门儿,春柳才嘀咕着,“大婶儿这是又想干啥?”

  何氏一边往屋里走,一边说,“管她想干啥,出格的事儿咱不应就是了。”

  春峰走了不多会儿,王喜梅也拎着篮子抱着小牡丹过来。李薇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春峰来,是学着三叔家,尊重她爹,过来送节礼了?

  傍晚的时候,李海歆回来,说是与长辈们都商量好了,八月十五拜祖的时候,顺道把年哥儿出族谱的事儿办了。

  女娃儿们是没有资格去拜祖的,李薇也懒得知道其中的细节,反正这档子事儿总算是过去了。

  八月十四傍晚吴旭与他一个表哥来走亲戚。李家村这边的风俗,定了亲未娶的新女婿都在八月十四这天走岳母娘家,而且大多是傍晚走,也有晚上走的,李薇觉得新奇又好玩儿。

  两人到时,头脸儿上都是黑灰,吴旭脸儿上更是黑得只剩下眼中的眼白和笑起来的一口白牙。

  姐妹几人捂嘴笑着,吴旭表哥笑着说,“一进你们村儿,就有几个小子上来抹,还有几个大娘也来凑趣儿。”

  何氏笑着让春兰春柳打水,让他们赶快洗脸儿,“旭哥儿养着鱼,进进出出的,村子里可有不少的人认得他。”

  春杏往他们装节礼的几个篮子上瞄了瞄,问道,“你们带的鸡,被人分了几只?”

  吴旭表哥边洗脸边笑着,“亏得我二姨准备得多,一共备了十二只鸡,路上被他们要去四只呢。”

  说着又指着吴旭道,“若是按他说的备八只,这会儿还真不好意思进门儿。”

  吴旭搓着手,不好意思的道,“我,我不知道还有这规矩。”

  李海歆摆手道,“咱们这里就这么个风俗,分给旁人吃了,也是喜庆。剩多少都行,一只不剩也行”

  家里早备好的今儿的新姑爷宴,一会儿李家老2李家老三和春峰都过来。进堂陪着今儿的主角——吴旭和吴旭表哥。

  李薇和几个姐姐忙进厨房端酒菜。

  何氏在西屋看着吴旭带来的节礼,又是笑又是叹,跟春兰说,“我就说旭哥儿是个实诚孩子。小茶礼亏着你了,这会可不亏了吧。”

  春兰笑笑,伸手去收拾那些东西,“爹娘对他那样好,多备礼些来瞧你们不也是应当的?”

  李薇也笑呵呵的。乡村里面因为交通和生活太过平静的缘故,便逐渐养成了村人们爱攀比的性子,平时里攀比家境收成,象年节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们攀比的是闺女姑爷送的礼,没出阁的大闺女们攀比的则是未来婆婆家这个礼给了多少,那个礼备了多少。

  今儿吴旭送来的这些礼,比着大姐家当时送来的还要厚一点,更比二姑三姑当时的两个新姑爷走亲戚时,送的多一倍不止。

  替二姐高兴,也替吴旭高兴。这些钱儿是他自己挣的,腰杆儿挺的估计也直着呢。

  中秋过后没几天儿,贺府那人又来了,李海歆也不跟他们多说话,只说这事儿已办完了,年哥儿已从李家的族谱上除了去,若他们不信,就带他们去看看。

  那人似乎惊讶了一下,思量了一会儿,便说去亲眼看看。

  李海歆黑着脸儿领着人去了前院儿。大约半个时辰后,李海歆回来,说贺府的人走了。

  便又进屋去坐着生闷气。

  何氏这会儿正忙给春兰准备嫁妆,也没功夫生气。

  原先春桃嫁的时候,家里备的嫁妆不过是些布匹衣柜床什么的,那时候佟维安送过来不少的好东西,大多都给春桃添置上了,钱却是没多压,只给了她五吊压箱底钱儿。

  现在日子好了,吴旭家条件又不太好,何氏总有亏欠的心思在里面儿,除了原先备的三十吊钱儿,又把这几次贺府来送的些布匹,一共是八匹,给春柳春杏和李薇各留了一匹做衣裳,剩下的五匹全给了春兰,又把李薇叫过去,她说着,让李薇记录,从针头线脑,门帘床帐被褥铺盖,家具妆台,林林总总列了一大张纸。

  李薇记完后,拿给何氏看,何氏看她字迹工整,好看得紧,夸她,“总算没白跟年哥儿读书认字儿,这会儿算是派上大用场了。”

  李薇嘻嘻笑着问何氏,“娘,这些置办下来得花多少钱呀?”

  何氏拍她一下,“不该你操的心别操。”

  起身到堂屋找李海歆商议。

  两人议了大半晌,又添补了些小东西,何氏便去找王喜梅,王喜梅一听这个,便笑着,“春兰大茶礼还没行呢,大嫂也太急了吧。”

  何氏摆摆手,也笑着,“我原先想着春兰秋后行大茶礼,把春兰过门的日子定到年后。可又一想,这中间儿夹个年节呢,一回年节礼,又得多花差不多一吊钱。家里又不缺吃的,也不缺他那个年节礼。就想着让春兰年前就过门。”

  王喜梅捂嘴笑着,“有的人家故意早订婚,晚让闺女出门儿,就是图着一年到头几个年节新女婿家送的东西呢。”

  何氏叹了声,道,“咱们现在又不缺他那一嘴东西吃。他们省个钱儿早些把家里的房子修一修,盖个新屋是正经。”

  王喜梅也点头。

  何氏把春兰的嫁妆礼单列好之后,便让人给吴旭娘透信儿,早些看好日子。

  吴旭自过了中秋之后,除了在集会日去卖鱼,平时里能忙得过来,也去赶赶瓦市。一来二去结识了一个长年在镇上摆摊卖鱼的,那人看吴旭拉的鱼又多又鲜活,便跟他商量着,让把鱼送到他摊上,他帮着卖,一斤按十六文收。

  这可要比自己卖一斤差四文呢,吴旭自己没做主,回来找李海歆商量,李海歆倒觉得这法子可行,自己卖的虽然能多挣个,人也辛劳得很。倒不是兑给旁人,让旁人卖,他自己专心照顾鱼塘。

  月末求粉红,亲亲们手里有小粉的,别让作废了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