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逆水行周 第五百七十八章 巨兽

《逆水行周》第五百七十八章 巨兽

作者:米糕羊 字数:2402 书籍:逆水行周

  中午,大冶地区浓烟滚滚,无数烟囱冒出的黑烟聚集成云,使得太阳黯淡无光,半山腰,登高远眺的皇子宇文维新,看着浓烟环绕之中闪烁着火光的大冶地区,看着其中那一个个庞大的身影,无法形容自己此时此刻的感觉。

  他仿佛置身于中的世界。

  妖雾弥漫的群山之中,栖息着一头巨大的洪荒巨兽,这巨兽正在沉睡,不知不觉中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纳于己身。

  它的头颅,枕靠在山峰上,巨大的重量,压得山峰咯吱作响;

  它的脖子,依靠在山坡上,粗硕的黑色血管浮现表皮,一股股黑色血流在血管中流动;

  它的身躯,压在大地上,挡住了田野,挡住了沟壑,遍布全身的凸起,是一个个鳞片,还有一根根棘刺;

  鳞片和棘刺之间的缝隙里,有大量火光闪烁,那是巨兽体内的烈焰正在熊熊燃烧。

  跃动的火苗遍布全身,而其脊背上为火光环绕的七根巨刺,仿佛即将化作利刃,刺透长空。

  沉睡中的巨兽,发出雷鸣般的鼾声,鼾声传到数十里外,飞禽走兽都不敢近前。

  就在巨兽身边的宇文维新,甚至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说话声大一些的话,就会惊醒这头巨兽。

  它会如那鲲鹏一般,展开遮天蔽日的翅膀,扶摇直上九天么?

  宇文维新收回思绪,看向山下大冶制铁所,看着那七座巨大的炼铁高炉。

  以新式冶炼原理设计、建造的巨型炼铁高炉,炉体宛若山丘,其尺寸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要在炉身外箍上铁架进行加强。

  这种巨型炼铁高炉,单炉日产铁十万斤,一旦点火终日不熄,一年至少可以运行八个月(累计),年产铁两千四百万斤。

  单炉年产铁两千四百万斤,这是什么概念?

  就在去年,产铁量天下第一的大冶制铁所,全年的铁产量也就比这个数字高一些。

  有如此惊人的突破,得益于去年年底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随后,巨型炼铁高炉在大冶动工建设,共计七座,其中一、二号高炉已经建成投产,点火十二日。

  三、四号高炉这两日点火,五、六号高炉刚刚建好,七号高炉即将完工。

  每座高炉耗资数十万贯,造价不菲,而投产之后,其产量累计起来十分惊人:七座炼铁高炉,累计年产量为一亿六千八百万斤。

  这又是一个让人听了不敢相信的数字,如今却即将成为现实,担任观察使到大冶巡视的皇子宇文维新,看着硕大的炼铁高炉,艰难的咽下口水,问陪同参观的官员:

  “这高炉...得消耗多少矿石,消耗多少燃料?”

  “回大王,通常而言,普通铁矿的含铁量,在三成左右,若有五成,便是富矿,大冶铁矿石含铁量在五成左右,下官便以此推算。”

  “要炼出一斤铁,需要两斤矿,而要熔化一斤矿,就要三斤木炭,当然,如今用煤炭(焦炭),从宽了计,等同于熔一斤铁矿要两斤煤炭,毕竟煤炭热值高...”

  “这高炉烧的是煤气,且不计制作成煤气的损耗,依旧以一斤矿消耗两斤煤计,那么...”

  “单座高炉日产铁十万斤,所以日消耗铁矿石二十万斤,消耗煤炭四十万斤。”

  “若以七座高炉全年(八个月)的消耗来看,就是消耗铁矿石三亿三千六百万斤,消耗煤炭六亿七千两百万斤。”

  宇文维新听到这个数字,不知该说什么,这种以“亿”做单位的铁产量和原料消耗量,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范围。

  父亲让他到大冶走一圈,一开始他还觉得无聊,现在身处大冶,看着眼前这个巨兽,他终于明白父亲的用意何在。

  眼下,有识之士都会意识到铁路、火车的好处,可要修建铁路就得有足够的铁料制作铁轨、道钉,然而,一里铁路就要消耗铁料六万斤。

  从长安到洛阳,官道长度有七百余里,若要修铁路,长度应该差不多,那就意味着要修这条铁路,至少耗铁四千二百万斤,接近去年大冶、利国、舞阳三大制铁所合在一起的年度铁产量。

  所以,铁不够,铁路就修不快。

  然而,从明年起,这个问题不再是大问题了。

  年轻的宇文维新不过二十出头,他不像几位兄长那样生于西阳、长于西阳,所以对于大冶没什么直观的印象。

  现在,宛若巨兽的大冶,在宇文维新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七座炼铁高炉,累计年产量为一亿六千八百万斤,加上现有高炉的产量,差不多有两亿斤,宇文维新去年秋天时,还听父亲闲谈时提起,说争取未来五年,让大冶制铁所的年产量达到四千万斤。

  结果还不到两年,直接就翻了几倍,这是不是骗人的啊....

  宇文维新如是想,看着眼前的浓烟滚滚,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一旁,陪同皇子公干的杨济,看着眼前的七座高炉,心中也是吃惊不小。

  他记得,在大明的时代,一座常见的炼铁高炉,正常运行时,一天(昼夜)十二时,每时都要出铁一版,一昼夜出铁十二版,每版十钧,累计一百二十钧。

  一钧等于三十斤,也就是说,崇祯年间的炼铁高炉,单炉铁产量是三千六百斤。

  现在,周国的新式高炉(常规尺寸),日产铁约四千斤,比如现在正在修建的秦兰铁路、关中铁路,其沿途几个铁冶,单座高炉的日产量就是四千斤。

  所以杨济判断,这个时代的铁冶平均水平,仅以单座高炉的日产量计,和大明崇祯年间的铁冶水平差不多。

  两个时代之间,可是差了一千年。

  当然,考虑到火轮船、电报、火车,这不算什么。

  但是,杨济没有想到的是,现在,居然有单炉日产量十万斤的“巨兽”出现。

  而这样的巨型炼铁高炉,本来可以早几年就有的,之所以拖延到今年,完全是因为落后的采矿水平限制。

  大冶制铁所这七座巨型炼铁高炉,单从建筑难度来说,并不算太难,杨济觉得即便是在大明的时代,也能修起这么大的高炉,但问题是限制太多了。

  道理很简单,炉子越大,需要的通风量就越大,大明的时代,给高炉鼓风靠人力或者水排,根本就不足以给如此巨大的高炉通风。

  硬要上马巨型高炉的结果,就是高炉内温度上去不,甚至连过半的铁矿石都熔不掉。

  其次,高炉的炼铁量越大,消耗的铁矿石和燃料就越大,日产铁十万斤的高炉,要堆积多少铁矿石、木炭或者煤炭才能喂饱?

  通风的问题,在这个时代已经解决,但是煤炭、铁矿石依旧靠人力来开采,开采量较低,根本就撑不起巨型炼铁高炉的巨大消耗。

  一个矿工,平均每日开采的铁矿石是十斤,平每日开采的煤矿均是二十斤左右,面对宛若饕鬄的巨型高炉,这样的开采效率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所以,巨型高炉不是没办法修建,却受限于原料、燃料不足,导致建起来没什么用。

  但是,去年年底,采矿技术出现突破,因为猛炸药、烈炸药的产量大增,所以“爆破采矿”的技术实用化,极大提升了采矿效率。

  其次,蒸汽动力的辅助采矿机械出现,可以协助矿工采矿,节省时间、人力,提升采矿效率。

  所以,当采矿由人力采矿改良为机械(炸药)辅助之后,一个矿工的每日平均采矿量翻了数倍甚至十余倍,煤炭、铁矿石的开采量暴涨。

  最后,制作耐火砖的工艺改良,使得巨型炼铁高炉的内衬寿命得到保证,降低运行成本,降低炉体崩溃危险。

  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政事堂诸公才最终下了决心,为大冶制铁所募集资金,新建七座巨型炼铁高炉。

  与此同时,舞阳制铁所、利国制铁所也在筹建巨型炼铁高炉,再过几年,周国的铁产量,怕是要以十亿斤计。

  由此,杨济可以作出判断,周国的铁冶水平(包括铁产量),已经超过了大明,至于将来会达到什么高度,他无法想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