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傲世武皇 第113章 秒杀七阶【4更】

《傲世武皇》第113章 秒杀七阶【4更】

作者:曾经拥有的方向感 字数:3034 书籍:傲世武皇

  平行时空的贞观初年。

  李渊、李世民父子难得聚在一起,连同长孙皇后以及入宫赴宴的重臣,原本大家正美滋滋欣赏着颉利可汗的歌舞表演呢,今日份的盘点就开始了,而这一次被盘点的对象居然正是李世民惦记多时的唐玄宗。

  随着盘点的进行,所有人的好心情荡然无存,李渊、李世民父子更是只恨不能将那唐玄宗好好就出来教训一顿。直到他们看到郭子仪、李光弼大杀四方,颜真卿召集唐军奋起反抗收复失地,刚刚掀起浪花的安史之乱顷刻就要被平定,这对父子阴沉的快要滴出水的脸上总算露出了笑模样。

  但这笑容刚刚绽放,就如昙花一现般凋零了。李渊端起来的酒杯都是“砰”地一声摔到了地上:"这个哥舒翰,搞甚么名堂!"

  "——叛军都被逼得只能退守范阳,眼看就要被扑灭了,他竟然丢了潼关?!"

  李渊打仗不行,但指点江山还是没问题的,岂能看不出潼关对大唐有多重要,儿潼关失守又会对战局带来何等的影响?

  看着水镜中伏地乞降的哥舒翰,他气得口不择言:"无能无耻之徒,早该杀了他!"

  李世民同样气得不轻,但他的怒火主要是冲着唐玄宗李隆基和安禄山这两个罪魁祸首,还不至于像李渊这样习惯性甩锅。

  李渊先他一步发了火,反倒让他冷静下来,这时便沉着开口:“阿耶莫要气坏身体,这哥舒翰即是百战老将,想必功勋显著,为大唐出生入死多年,让他带病上阵,又逼他出潼关决战,本就是为难了他,真要算起来,最该怪的是李隆基。"

  说到最后三个字,李世民的声音明显变冷,他望向水镜的眼神透出浓浓的杀意。

  “若非他昏聩无能、识人不明,贪图享受、败坏社稷,岂有安禄山之叛?放任安禄山做大在先,斩封常清、高仙芝这等忠臣在后,又害得老将带病出征、晚节不保,不知多少百姓因而卷入战火、家破人亡,天子李隆基难辞其咎,罪无可恕!"

  "陛下所言甚是。"这是魏征第一次如此赞同李世民的话,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唐玄宗李隆基无德无耻,不配为君!"

  看了这唐玄宗李隆基的种种行事,魏征简直大开眼界,突然觉得自家陛下无论能力还是品行都无可

  挑剔,自己从前反倒是过于苛刻了。倘若坐在皇位上的是那李隆基,只怕他要谏言的错处数都数不清。

  像是现在,他站出来支持李世民后,就果断对李隆基开炮了,一连串的贬损之词源源不断涌出,直将之比作桀纣在世。

  “……”原本满心愤怒的大唐君臣都不知不觉放下了筷子和酒杯,呆呆地望着宛如机关枪一般对李隆基不断扫射的魏征,难以想象他竟然能说出这么多骂人不带脏字、却阴损刻薄到极点的话。这要是记在史书上,能让李隆基遗臭万年——不,已经遗臭万年了。无论是仙人所透露的天机,还是今日史官之笔,都不可能放过李隆基。

  "怪道都说文人一张嘴,杀人不见血。”唐太宗李世民心有余悸地摇摇头,语气庆幸:“今日才知你往日是对朕留了情。"

  见状,方才对李隆基大喷一顿的魏征却是一改口风,拍了记马屁:“该庆幸的是臣。若是生在玄宗时,这张嘴便害臣送了命。幸而得逢陛下,不计较臣直言不讳、进言犯上,这张嘴方有发挥的余地。"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李世民心情大好。

  ……他倒不是那等爱听人拍马屁的皇帝。

  ……主要是这拍马屁的人身份不一般啊!这可是一向又臭又硬的魏征诶!他拍出来的马屁和一般人的马屁能相提并论吗?

  然而,眼角余光瞥见水镜中播放的最新画面,李世民刚刚好转的心情一瞬间急转之下。听到耳边传来的声音,他甚至感觉自己急需几颗救心丸——

  【安禄山意气风发,挥师直指长安!】

  【情况急转直下,形势天翻地覆,身处长安的唐玄宗李隆基又要如何应对呢?】【——他带着一家老小提桶跑路了!】细雨霏霏,淡淡水雾笼罩着清晨的长安。

  这座汉唐帝都在漾漾雨雾中如此壮丽,巍峨华美的宫阙、辉煌灿烂的庙观,曾经万国来朝的辉煌还在昨日,令人不胜向往。

  而今日的帝都长安却是如此的狼狈。

  属于帝王的华盖一大早就匆匆出了城门,大唐天子李隆基带着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嫔、皇孙等一干亲近之人弃都而逃。全然不顾被他抛在长安城中的百姓是如何惶恐难安。

  这一日,整座长安城都乱了套。

  />有人匆匆追随帝王车驾而去,有人在路上奔走相告,惊惶万分,有人藏起米粮、紧闭大门不敢妄动,无数被抛弃的百姓直到帝王的车驾消失都难以面对这个事实。

  而水镜之外的大唐君臣也难以面对这个事实,唐太宗李世民一口气差点没缓过来。

  ——这可是长安啊!是大唐的帝都!它曾经是这个文明世界唯一的灯塔,是天下万邦所向往的璀璨明珠,是大唐的骄傲。

  ——大唐天子却弃都而逃,亲手抛弃了长安百姓,也亲手碾碎了大唐王朝的骄傲!偏偏此时此刻,镜中人还火上浇油。

  【——此情此景,是否似曾相识?】

  【当初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就是这般跑路的。相比于被太监裹挟着跑路的子孙,唐玄宗李隆基好歹还算得上从容,果然不愧是开启大唐“天子九迁”的榜样吗?】

  【6月9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6月12日,唐玄宗下诏亲征,将幸蜀地;6月13日凌晨,唐玄宗一行人离开长安,辰时(上午7~9点)就到了咸阳望贤驿,此时意中官吏早已逃散,连口吃的都

  没有。】

  "朕该夸他一句够果断,跑得够快吗?"

  看完唐玄宗李隆基这跑路时间表,唐太宗李世民气急反笑。

  潼关失守不过三日就做出了跑路的决定,甚至很可能三日不到就做出决定,只是三日过后才安排好一切下诏书而已,而诏书一下就立刻执行,相当于用短短几天时间就安排好了出逃的计划,可见着唐玄宗李隆基也不是完全没能力的,但他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份心思用在如何反击上呢?

  倘若说担心长安离潼关太近无法守住而暂时撤退,随后谋划反击,都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李隆基的目的却是入蜀——蜀地那是什么地方,从古至今认定的易守难攻之地,只能偏安一隅,难以图谋天下!

  就这?李隆基还好意思厚着脸皮称亲征?

  倘若真的打算亲征,就不会选择入蜀!留在长安或者退守其他要地,那才叫亲征!

  "白痴!废物!犯了错就该亲手补救!得意时风光不可一世,一旦落魄便成了缩头乌龟,竟然连一点面对失败的勇气都没有,更别提重整河山、安定天下……"

  越说李世民觉得越不对劲。这种种特征怎么像极了一个老熟人,

  一个一直被他拿出来当反面教材加以鞭策的老熟人?!

  他爹李渊替他说出了心里话:"这真不是隋炀帝杨广转世来祸害我李唐江山?"

  李世民顿时心梗,面色漆黑如墨。……阿耶总在不该有的地方有眼光。

  而接下来李隆基一路滑坡、不断拉垮的表现却好像印证了李渊的猜想——

  李隆基逃亡的路上,还不断有百姓来排队为他奉上食物,路过的寺庙也向他进献贡粮,这一幕幕画面看的李世民热泪盈眶。

  ……百姓们心中依旧是向着大唐的啊!

  而唐玄宗李隆基又是如何做的呢?

  他收下了百姓的粮食,先分发随行人员拢住人心,自己最后吃,看起来还有点天子之相,但吃完粮食却是上路继续逃亡。

  吃着百姓的粮,却干着不战而逃的事,可曾想过他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大唐的江山,每一个百姓都是他该庇护的子民?

  【天子为民父母,当以天下为家,可有盗匪入门却不顾子女死活而逃命的父母?只顾活命而抛弃百姓者,又岂配为天子?】

  【面对安史叛军,唐玄宗李隆基不管不顾的逃跑,将他半生积累的威望丧失殆尽,从这一刻起,在天下人眼中,他只是一条不配为君的丧家之犬而已。哪怕是跟随他一路逃亡的将士们,都对他渐渐失望了。】!

  【而这大唐江山,既然他已经没有资格扛起,天下人便用脚投票选出新的天子。】【6月14日,随着唐玄宗李隆基等人逃至马嵬绎,一场意料之中的兵变发生了。】

  【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带领下,丞相杨国忠被杀,贵妃杨玉环也迎来了终结——这个被唐玄宗李隆基强抢入宫、从此担上红颜祸水之名的女子就此香消玉殒。】

  水镜之中荡漾开层层涟漪,只见杨国忠在驿馆门口被二十一位吐蕃使者拦住,正在说些什么,一群兵士便呼啦啦冲了出来,将驿馆团团包围,发出震耳欲聋的高呼:“杨国忠勾结蕃人谋反!杀!杀!杀!"

  下一瞬间,水镜中的画面就发生了变化。

  只见被团团包围在驿馆深处的唐玄宗李隆基来回不安地走着,终于等到高力士回来,他连忙问道:“外面是怎么回事?杨国忠已经伏诛,他们为何还不散去?”

  />高力士脸色苍白,惊魂不定,看了皇帝一眼,他小心翼翼地低头,轻声说道:"国忠虽死,可贵妃还在,诸将心中不安。"

  ——这意思就是要处死杨贵妃才能罢兵。

  唐玄宗李隆基神色大变,沉默了几息之后,他才幽幽叹了一口气,随后掩面转身:"既然如此,你去送贵妃一程。朕……实在不忍,令贵妃自行上路吧。"

  他那看似深情悲痛的语调还未消散,水镜中的画面里长长的白绫飘舞,杨贵妃鲜活的身影已然化作一具失去生机的尸体。

  围在驿站外的士卒这才散开,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一身铠甲、昂首挺胸走入驿站中,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恭敬请罪。唐玄宗李隆基又能说什么呢?当然是选择原谅他。

  【这场兵变之后,队伍一分为二。唐玄宗李隆基继续跑路,而太子李亨则一路北上,沿途不断招兵买马,整兵备战,最终在群臣拥护中于灵武登基称帝。】

  【——是为唐肃宗。】

  "???"唐高祖李渊看到这一幕心梗了。

  虽然他也不喜欢唐玄宗李隆基跑路的行为,但李亨的做法即视感也未免太强了。——有没有可能,你爹他还没死呢?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陈玄礼等人搞的小动作多半有李亨的那一份,说不定就是这个家伙在背后指使罢!

  这一刻,李渊和李隆基仿佛感同身受。

  ”又是一个忤逆君父的逆子!"

  一句心里话下意识脱口而出,反应过来的李渊立刻将目光投向李世民。但不等李世民说什么,一群大臣已经纷纷跳了出来。

  "事急从权,太子他不是故意的!""玄宗失德,肃宗取而代之合情合理。"

  "天下大乱之时,正需有勇有谋有担当的君主上位,才能稳固大唐江山……玄宗既然无德无能,其可为一己之私败坏天下?太子既有担当,想必玄宗也乐见其成。"

  唐高祖李渊:"???"

  好家伙,一口一个玄宗和太子,分明字字句句都在点他,当他听不出来话音?

  ——敢情他就无德无能合该退位,李世民便有勇有谋有担当,取而代之合情合理,倘

  若他不乐见其成就是以一己之私败坏天下?从前怎么不知道这群大臣这么会说话!

  气急败坏的李渊阴阳怪气起来。

  ”二郎,你可真是驭下有道,诸位都是我大唐的忠臣啊!"一群乱吠的走狗鹰犬!

  唐太宗李世民倒是乐呵呵的:"谢阿耶夸奖,我也是这般想的。众爱卿都是我大唐的肱股,日后也当君臣同心永留佳话。"

  群臣顿时都美滋滋地应了下来。

  ——陛下可是名留青史的明君,他们辅佐陛下开创贞观之治,也能跟着名留青史。相较于他们还要辛辛苦苦努力卷过其他人才能在史册上留名,太上皇身为陛下生父,直接就蹭了热度,还有什么好不满意的?

  大家一边回应,一边就把心里这点想法带了出来,唐高祖李渊当场被气得自闭。

  而唐太宗李世民原本还有些郁闷的心情顿时被抚平,若非镜中播放的安史之乱仍然令他忧心不已,早就乐得眉开眼笑了。

  他假装不知道大家话里的意思,将目光投向那面水镜:“众爱卿寄望甚高,也不知这李亨能否担起重任,拯救大唐江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