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私人科技 629 中国启明集团公司(3/24)

《私人科技》629 中国启明集团公司(3/24)

作者:路几层 字数:2005 书籍:私人科技

  “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各位媒体朋友,首先,我宣布,中国启明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一家由国内通信、网络与能源三大领域中所有重要国企重组而成的一家跨行业大型集团企业。”

  “公司隶属于国务院,属于国务院直属下级单位……”

  “在通信领域中……”

  “在网络领域中……”

  “在能源领域中……”

  “同时我们还……”

  坐在讲台上,孔玉林侃侃而谈,以中国启明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的身份。

  虽然演讲的内容都已经向上报备并得到批准,但面对这样的时刻,他还是忐忑万分,也激动万分。

  三大行业所有重要国企,在没重组前,员工数量在千万级别以上,虽然重组整合,但员工人数也只压缩到千万人以下。

  作为千万员工的老大,孔玉林忐忑之余,更多的还是激动、感激与庆幸!

  一年的时间,所有涉及到重组的企业第一步是退市,第二步是内部审查,所有违规的领导都扔进去吃牢饭了,然后才是选拔领导等等。

  放在以前,孔玉林别说当中启明董事长了,就是中石化、中石油的副董事长都费劲,然而这次内部审查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由上任沪市大佬,如今巨头之一的人物当组长,一个公司一个公司去查。

  不管派系,不管年岁,不管人情,抓着就扔进去吃免费的三餐。

  查完一遍不算,回头再接着查,看看有没有人掉以轻心,出现新的不良苗头。

  结果就是,孔玉林这个原本被排挤到角落里的家伙,如同煤堆里的豆腐,虽然有着一碰就会碎的体质,但掩不住里面的纯白。

  能在领导岗位不贪财色、尽职尽责地去工作,不只是这位巨头组长对他有好感,甚至于整个上层都对他充满了好感。

  谁也不敢拿这个新公司做手脚,哪怕是总巨头也是如此,伸手的斩首,伸脚的也斩首,

  一年时间的血光,告诉了所有人,有些东西是不能碰到。

  一年时间的战绩,告诉了所有人,这位巨头下手不留情。

  12月下旬的这一天,孔玉林代表中启明这个全国最大的国有企业,发出自己的声音。

  “您好,孔董事长,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说公司将会召回ITER员工,同时退出ITER,这是否意味着国家将要退出可控核聚变的研发?同时贵公司有这样的权力么?”提问的是国内官媒,同时,这也是应有之义。

  孔玉林在当上这个董事长之后,就立刻‘解锁’了新知识,比如说可控核聚变等等,当然了,为了保证他能处理繁杂的事物与其他,他是目前安装人脑芯片中级别最高的一位。

  “退出ITER与可控核聚变的研发并没有因果关系,十年前,人们说50年后可控核聚变将会成功,如今大家也说50年后可以实现,但我相信,10年后大家还会说同样的话。”

  “都说科学没有国界的,然而科学家却是有国籍的,当行政力量干预到科研的时候,我们不能期待结出什么甜美的果实,更多的还是青涩的果实,我手里有一份数据,是关于这些年国家在ITER上投入的人力物力总合,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我们是在努力地去完成可控核聚变项目,但有的国家却在这里面扯后腿,我认为这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是一个无法继续下去的选择,同时我也有能力、有资格做出这种决定。”冲着这个记者点头,孔玉林放下话筒。

  “您好,贵公司是整合三大领域中近百家国有企业,据我所知,所有涉及到的原公司都已经退市,那是否意味着贵公司不准备上市?”还是一个官媒,当然了,也是国内的官媒。

  “目前暂时没有上市的准备,但我不确定未来是否会上市,之前选择退市之后再重组,最重要的原因是保证在重组期间不受外界干扰,同时,我们为了获得这个机会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点点头,孔玉林再次放下话筒。

  “您刚才说要有计划地引入民间力量,能具体说说么?这里面是否涵盖了国外个人与企业?”第三个发言的是一个老外,国外某知名媒体记者。

  “我们有计划放出15%到20%的股份来吸引民间力量,不分国内外,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我们都敞开怀抱欢迎,但新公司的并不缺少资金,所以我们更希望能有更先进的技术、个人、企业,能与我们共同成长。”

  话筒擎在半空中,想了想孔玉林继续说:“多说一句啊,这次引入民间力量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合适的技术、个人与企业的话,那我们将不会引入任何民间力量,同时我们已经组织好审核技术、个人与企业的小组,专门负责这件事,为了保证公平、公正,我们会在官方网站上实时更新这部分信息。”

  “您好,那是否意味着个人曾经的表现优异,就有机会获得贵公司的股份?比如说比尔盖茨,比如说霍金,比如说管明。”第四个提问的也是个老外。

  “抱歉,针对个人的话,我们这次希望能有学术、科技上的带头人,而非经济领域上的人才,同时,我们更倾向于复合型人才。”点点头,孔玉林表情真诚。

  然而现场却有人笑出了声音,零零散散,无论中外。

  被列举出来的三个人,都可以说是科学家,比尔盖茨之于操作系统,霍金之于物理学,管明之于管明。

  但孔玉林把比尔盖茨划分到经济领域上,把霍金划分到理论科技上,虽然没有直说,但在有限的三个选择中,大家都能看到他的倾向,同时,通过这个对比,大家也能感觉到比尔盖茨的尴尬程度。

  “您好,那如果是个人的话,是邀请制度还是申请制度?同时您这样说,会不会太倾向中国人了,毕竟我们都知道,管明是中国人。”这个记者比较硬气,不过孔玉林通过人脑芯片得知,他是美国某媒体的记者,有这种态度并不意外。

  “首先,这是申请制度的,我们希望有人才,但我们不会弯下腰。”

  “其次,有倾向是必然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是谁让霍金在中国定居了快一年时间了,我再次重申一下,我们对人才是抱着渴求的态度,同时我们也有所倾向,但这个倾向不是看皮肤颜色,也不是看国籍,看的是这个人的表现与能力。”摊手,孔玉林轻笑着说道。

  这时,有些记者才想起来霍金最近的动态,也从另一面感受到电子眼镜的魅力与影响力,同时,他们也真实地看到管明的影响力,在科技圈的影响力。

  PS:我是谁,我在哪,我怎么还欠这么多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