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细胞修神 第二十二章;与美同骑

《细胞修神》第二十二章;与美同骑

作者:中华娇子大熊猫 字数:1916 书籍:细胞修神

  她看的专注,此时府中的裴慎也全神贯注忙于公务,却忽而接到平业来报,只说沈澜非要去看潮,如今已在浙江亭中观潮。

  裴慎脸色略沉,分明告诉过她不许去观潮,如今竟敢光明正大忤逆她,胆子当真是越发大了。

  他冷声道:“再派两个护卫去。”

  平业应了一声,转身就走。

  见平业走了,陈松墨继续低声道:“爷,锦衣卫那头来报,黄河决堤,山西千顷良田倾覆,陆陆续续恐有数十万流民涌入各地。偏偏水灾完了,陕西又逢旱灾,饥民王迎祥杀了澄县县令,扯着数万流民起义了。”

  裴慎沉着脸,坐在圈椅上听着。朝廷必定会遣了大军镇压王迎祥,不足为虑。只是饥民赈济一事,便是拨了银钱,最后也到不了饥民手里。

  裴慎只坐在圈椅上,冷声听着。越听越是烦躁,竟隐隐有几分心绪不宁。

  意识到自己在烦躁,裴慎一时惊愕,他年少成名,曾被首辅评为“临大事有静气”,已有多年不曾有此等心浮气躁之态了。

  思及此处,裴慎揉揉眉心,许是公事繁忙,成日里不得歇息的缘故罢。定了定心,他耳边听着陈松墨言语,看着翘头案上数封往来书信奏报,提笔回复。

  待裴慎处理完紧急公事,已是半下午。望着窗外斜阳,不知怎的,竟还有几分心绪难宁。良久,搁下笔,起身吩咐道:“去浙江亭。”

  此时的沈澜只焦急等着日头渐渐偏西,暮色四合,游人散去。岸上攒动的人头也渐渐稀疏。

  沈澜笑道:“窈娘若要离去尽管去罢,我难得出来一趟,在亭中多看一会儿。”

  谁知孙窈娘今日约莫是看潮太兴奋,竟没听出她话中逐客之意。只觉裴夫人不好走,她怎么能走?便眨眨眼,吃吃笑道:“哪里就有急事了,我也久困深闺,难得出来作耍,自然要玩个够兴。”

  见孙窈娘不走,沈澜倒也无所谓,只笑道:“我可不在这亭中枯坐了,远远看潮又有什么意思,且往岸边去。”

  孙窈娘一时惊讶,劝道:“裴夫人勿怪,只是这潮水甚急,年年岸边都有数百人因看潮丧命。”

  沈澜笑道:“我不过一时好奇去看看罢了,见大浪卷过来了,自然会跑。”说罢,只起身迈步,出了亭中,往河岸长堤而去。

  平山本守在亭外盯着她,一见她动,即刻带着两个护卫跟上去,却发现沈澜竟直直往岸边去。

  “夫人!”平山急道:“岸边太险,去不得。”

  沈澜嗤笑:“你们一个一个都拿我当傻子不成?看见大浪来了,我难道不会跑吗?”

  见她非要去岸边长堤,平山拦也拦不住,没办法,只能连同护卫丫鬟一起,紧紧随着她的脚步往岸边去。

  谁知到了岸边,正要踏上长堤,沈澜却道:“你们且在此留下。”

  平山一愣,紫玉已急忙劝道:“夫人怎能一个人去堤上!”

  沈澜笑了笑:“这长堤延至江面上,上头无人。且江上无船,我又不会凫水,堪称插翅难飞,不必担心我逃了去。”语罢,解释道:“我不过是想一个人去看看潮罢了。”

  她说完,便踏上长堤。平山急急欲追,却见沈澜回身呵斥道:“尔等只拿裴慎当主子,不拿我当主子不成?”

  平山和紫玉,连同其余几个人哪里受得了这话,纷纷拱手作揖,只能留在岸上看着她,一步步踏上长堤。

  此时正是黄昏与夜晚相交之时,星月朦胧,夜色渐暗,人潮已散,唯茫茫江面依旧浊浪滔天。

  沈澜孤身一人,站在堤上看潮。

  天色尚未夜彻,一轮寒镜,三两星子,隐隐绰绰,缀于长空。茫茫江面上潮声阵阵,蟾光杳杳。

  裴慎到亭中之时,一眼便望见河岸延伸出的长堤尽头上,立着沈澜。

  云鬓雾鬟,衣袂飘飘,好似要乘风而去。

  裴慎一时心慌,复又沉下脸来,匆匆出了亭中,直奔长堤而去。

  平山目力好,一眼便望见裴慎赶来,心下松了一口气,遥声喊道:“夫人,爷来了。”语罢,又往堤上走,劝道:“这浪又大起来了。夫人快快回来罢。”

  沈澜没理平业,只盯着江面,见巨浪渐渐成型,冲她奔涌而来,江中散落着一轮皓月,数点星子,奈何被飞溅的浪花击碎。

  她遗憾地想,若能捞起来便好了。

  思及此处,沈澜抬起头想看看天上的星月,一转身却望见大步奔来的裴慎神色又惊又怒,便远远的冲他笑了笑。

  裴慎见了她那笑,只觉心惊肉跳,竟脱口而出道:“沁芳,过来!”

  远处,裴慎发足奔来,紫玉在大声唤她,平山也在疾步冲她逼近,江风呼啸,滔天的大浪席卷而来……

  沈澜纵身一跃,直入江中。

  跃下的那一刻,她似乎见到了裴慎驻足停步,面上一片茫然。

  沈澜只是想着沁芳再也不会过来了,沁芳要死了,转念又想着与我何干呢?

  我叫沈澜。 亲眼见沈澜被大浪卷走,裴慎先是茫然了一瞬,只怔怔往前走了几步。

  待他回过神来,意识到沈澜投江自尽了,忽目眦尽裂,心口剧痛,生生呕出血来。

  “爷——”陈松墨惊恐唤道。

  裴慎顾不上他,只发足狂奔,直冲堤上而去。

  身后的陈松墨和林秉忠被唬了一跳,死死拽住他。

  “松手!”裴慎勃然大怒,拼命挣扎。他力道大,一时间两个人都拽不住他。

  陈松墨见状,只冲着愣在原地的平山等人大喊道:“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来帮忙!”

  平山站在长提中段,傻愣愣的望着大浪滔天。闻言,一个激灵醒了过来,回身狂奔。

  林秉忠制不住挣扎的裴慎,只连声喊道:“浪太大了!爷!救不回来了!救不回来了!”

  闻言,裴慎竟愣了愣便不再挣扎,只怔怔望着眼前,蒙蒙夜色,滔滔大江,唯浊浪击石,声如雷啸,哪里还有人影呢?

  是了,她不会凫水。若落水,必死无疑。

  裴慎猛地回过神来,厉声道:“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她这般百折不挠之辈,必定是逃了去。说什么不会凫水,当真笑话,不会凫水之辈,胆敢行船数个时辰吗?也不怕跌进河中溺死。

  裴慎根本不信,冷静下来,即刻道:“去调水师来,再使了银钱,去寻胆敢踏潮的健儿,只管叫他们去搜沿江两岸。”

  陈松墨和林秉忠对视一眼,心道爷真是疯了,这么大的浪,夫人一个弱女子,被浪潮卷走,哪里还能活命呢?

  林秉忠到底耿介些,硬着头皮道:“爷,钱塘江连通大海,尸身一冲,只怕是杳无音讯。”

  听他说尸身二字,裴慎神色森冷如刀,目光几欲择人而噬,林秉忠从未见过他这副样子,只觉心惊肉跳。

  裴慎一字一顿道:“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陈松墨和林秉忠没办法,只能听从裴慎命令,一个去调水师,一个去找人,再将人员调动起来,只沿河岸寻找沈澜尸体。

  此时的沈澜已被彭家三兄弟艰难地拉扯上岸。

  四人浑身湿透,瘫在岸上,大口喘息。候在芦苇荡中的玉容匆匆提着蓝布包袱,只将彭三扶起来,哽咽地唤了声三哥。

  心知她担心自己的安危,彭三只拿黑瘦粗粝的大掌握住玉容的手,无声安慰她。

  沈澜勉强挣扎起身,顾不得什么,即刻翻出荷包里,拿油纸包着的三百两银票,递过去道:“多谢四位帮忙。”

  彭三接过荷包,见沈澜转身欲走,急急道:“夫人且慢。”

  沈澜脚步一顿,朗朗月色下,她心头微冷,只笑道:“可还有事?”

  彭三哪里知道沈澜在想什么,他是个老实人,嘴皮子也不笨,奈何没那么利索,只急匆匆道:“有尸体。”

  沈澜一愣,大喜过望,猜测道:“每年钱塘江看潮,被大浪卷走的足有数百人之多。想来你不仅做踏浪、救人的活儿,也会撑船收尸?”

  彭三没料到她这么聪明,一猜就中,即刻点点头。

  玉容替彭三解释道:“八月十二开始看潮,到今日八月十七,三哥光收尸就收了三十余具,男女老少都有。其中有个跟夫人身量身形差不多的,只是年纪大了几岁。三哥私自做主留了下来。”

  沈澜微愣,一时沉默。半晌,方问道:“那具尸体当是有家人的,若她替了我,她家里人寻不到她,只怕要难受。”

  将心比心,想到自己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沈澜只觉酸涩不已。

  听她竟担心这个,玉容一时好笑:“夫人呐,这女尸被三哥捞起来时面孔和半边身子都被礁石撞烂了,还衣衫褴褛的,分明是个丐婆,哪里来的家人?她们这样的人,被官府收了尸体,无人认领,草席都无便扔进乱葬岗,任由野狗分食。还不如替了夫人,死后能风光大葬,还能受尽香火。到了地底下,也不至于被人欺负了去。”

  沈澜长舒一口气,收起自己无用的同情心,即刻道:“尸体在哪里?”

  彭三上前数步,拨开芦苇荡,指了指地上女尸。

  沈澜心知芦苇荡极大,待裴慎寻到这里,必要花上四五日的功夫,届时尸身早已成了巨人观,腐化加爆炸之下,哪里还能认出来是谁呢?只能靠衣物钗环辨认罢了。

  思及此处,沈澜二话不说,脱下身上衣衫,换上玉容包袱里的衣裳。

  彭家三兄弟早已离得远远的,不敢去看。

  玉容一面帮沈澜换衣服,一面笑道:“夫人当年赠我一件衣裳,如今我也赠夫人一件。”

  沈澜想起当年旧事,便笑了笑。昨日善因,今日善果。

  脱下白绫潞绸袖衫,褪去妆花织金襦裙。

  这里扯去宝石璎珞,那里摘下金簪玉钗。

  换上粗粝的青布袄、踏上硌脚的蓝布鞋。富贵荣华,弃如尘土,玉楼金阙,与我何干?

  沈澜望着素月清辉,秋风瑟瑟,又见大江 滔滔,奔涌而去,忽潸然泪下。

  钱塘江上潮水阔,今日方知我是我。

  作者有话说:

  最后一句诗是化用自《水浒传》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听潮圆寂的诗。

  原诗为“……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说出来都觉得很离谱,我重温水浒传的时候读到这首诗,忽然想到了一个画面,女主跃入钱塘江,挣脱富贵荣华、枷锁束缚,方得本我,于是有了灵感写这篇文。

  所以我一定要写到这个情节。

  当然,在此我要向大家道歉,不该瞎许诺。以后肯定不会了,再次抱歉。

  ps:我明天要请个假,因为这个高潮情节过去了,彻底进入了新的情节,我需要花一天时间理一下后面的大纲。

  第73章

  当年七月, 汾河、渭河、黄河决堤, 涉及各省流民十余万。

  八月,陕西澄县王迎祥起义。声势渐浩大, 拥流民军二十万, 席卷山西、陕西、河南三地。朝廷调遣陕西三边总督刘昆平叛,未果。

  十一月,皇帝年约一岁, 高热惊厥, 国丧百日。

  十二月, 益王长子登基为帝,改元康泰。欲鸩杀婉贵妃、林太保、赐死荆王及其二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