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逆天换明 第五百一十四章 战前的巡视

《逆天换明》第五百一十四章 战前的巡视

作者:样样稀松 字数:3523 书籍:逆天换明

  不仅是对朱大成,对大部分的文官,郭大靖都没有什么好印象。官越大,越是接近朝堂的,或者是朝堂上的,他越是反感。

  大明到了这个地步,虽然外患是被自己带领东江军很快要平定了,但内忧不断,难道不是这帮家伙的责任?

  说是责任都是轻的,文官集团有罪,贪腐渎职,自私无能,冷酷残苛,拉出去砍头都不冤枉。

  虽然说青岛港的扩建也不是太紧急的事情,但郭大靖却容忍不了朱大成对东江镇的敌视和掣肘。

  王八蛋,不知自己几斤几两。

  郭大靖也要趁着平辽在即,拿捏朝廷。不用编造什么罪名,就通过方正化,把朱大成的压制和平辽联系到一起,看朝廷急不急。

  随着东江镇的强大,郭大靖在不知不觉中也更加的霸道。强者必霸,强国必霸,或许都是一个道理。

  相比朱大成,登莱巡抚孙元化则要好多了。可能,这也是技术官员的特点,干实事比勾心斗解要少。

  红夷大炮的制造,已经全部交给了登莱。还有野战炮,以及相关的弹药。

  不管平辽灭虏能不能用到,火炮都能够提升东江军的战力,特别是水师的,还省了自家的资金。

  反正孙元化是玩得挺嗨,聚集了一批热衷西方科技的人才,为自己把登莱建成了东西文化交流的边陲而骄傲自豪。

  “你高兴就好。”郭大靖倒是乐见其成,只要孙元化不插手辽东,玩他的科技去吧!

  巡视完水师的准备情况,郭大靖又带着一行人沿三岔河而上,来到了前协驻守的东昌堡和东胜堡。

  辽东长城,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隔,围起来的就是辽东的地域。在建虏叛明前,辽东驻军主要是与蒙古诸部作战,对付他们的寇边抢掠。

  而这些长城的堡、架、墩之类的,其实并不能起到拒敌于外的作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报警。

  否则,从山海关西,一直到鸭绿江西岸,两千三百多公里的辽镇长城,需要多少人马驻防,根本不是大明所能支撑的。

  在郭大靖看来,要具备主动进取精神的东江军,就根本不需要辽东长城,更不会把长城作为辽东的界线。

  前协驻防于此,一是防备建虏袭扰,其次则是沿长城北上,也可坐船溯浑河而上,抄掠辽沈。

  毛承禄率将领迎接了郭大靖等人,汇报了准备的情况,以及最新刺探到的情报。

  “建虏在长宁、长定堡驻有两三千的兵力,阻挡不了我军进攻,并从西面逼进辽阳。”毛承禄把目光投向郭大靖,等着他作出决定。

  郭大靖点了点头,微微一哂,鄙视道:“只有两三千的人马,看来建虏真是兵力窘迫,难以支撑了。”

  “不过,辽阳之敌若无牵制,便可快速增援。”郭大靖话锋一转,说道:“若直接进攻长宁、长定两堡,虽然可行,但似乎不如乘船深入,将辽阳地区的建虏彻底围歼。”….现在,怎么打,是东江军掌握着主动权。不管是陆军包抄,还是水陆并进,抑或是直插敌后,都能够对辽阳之敌形成包围,只是包围圈的大小不同而已。

  毛承禄对于攻打两堡,虽然有期待,但决战打响,各部都将参战,只不过风头和战功稍有不同罢了。???..Com

  “毛将军还不知道吧?”何可纲在旁笑着解释道:“郭帅在牛庄刚巡视完水师,船只已经准备齐全,一次性能投放两万多人马,足以切断辽阳之敌的退路。”

  “原来如此。”毛承禄呵呵笑了两声,说道:“那还是直插敌后,来个大包围更过瘾。”

  两万人马的战力,如果只是切断退路,阻击援敌的逃敌的话,应该是足够的。

  况且,逃敌身后肯定还有追兵,混编后的飞骑营,就是为他们准备的。阻击部队可能遭到前后夹击,逃窜之敌也同样如此。

  “决战将是全方位的,从辽南到辽东,从水路到陆路,使建虏全局紧绷。”郭大靖缓缓说道:“只要一处取得突破,建虏便会全盘崩溃。”

  伸出一根手指,郭大靖又着重地强调道:“时间上会有错落,直到致命一击的时机出现。各部要严格按计划行动,不可贪功,不可擅动,造成不利的影响。”

  毛承禄心中凛然,知道这句话才是重点,务必要牢记。

  如果只是将建虏逐出辽沈,显然不会令郭大靖满意。尽量地消灭其有生力量,才是辽东长治久安的保障。

  趁着建虏还滞留于辽沈,还要等待秋收,正是实现此目标的好时机。

  而一旦决战发动,辽东、辽南的两大集团,便要配合协调,既不让建虏过早放弃辽沈,也要使其兵力全部投入。

  在建虏再无兵可调的情况下,奇兵突出,完成致命一击,使建虏全局动摇,陷入崩溃。

  “作战计划已经制定完毕,细节暂不透露。”郭大靖笑了笑,说道:“现在的各种布置调动,都是为决战作准备,各部不可懈怠。”

  “请郭帅放心。”毛承禄躬身道:“末将省得轻重。”

  “本帅自然是相信你,相信我东江诸将的。”郭大靖押了押手,笑着说道:“平辽灭虏便是天大的功劳,倒不必争抢。诸部协同作战,方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毛承禄连声称是,又介绍了军队训练的情况。经过数月的紧张训练,东江军与原辽镇人马基本上都融合完毕。

  郭大靖称赞了几句,笑着调保道:“新编协马上就要成立,各部要成建制抽调,以保证战斗力。”

  成建制是以三百余人为单位的,士兵之间的配合基本熟练,省去了很多时间。但郭大靖也担心各部有私心,去弱留强,人数够了,却还要编队整训。

  毛承禄自然知道郭大靖是委婉地提醒,赶忙说道:“前协已经抽调出三队人马,从上到下,连官到兵,都已经配合默契。”….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看看,这便我东江军的将领,都是识大体、重大局的。”

  何可纲笑着附和道:“都是东江袍泽,毛将军更是老资历,岂能以私废公?”

  其实,各部将领未尝没有小心思。可他们也知道,郭大靖的命令要遵照执行。否则,肯定会有责罚。

  再说,新编协成立后,郭大靖肯定会校阅检验。若是不合格,报出来自哪支部队,丢脸是小事,让郭大靖不满,甚至是发怒,才是大事。

  要知道,除了毛文龙和郭大靖,东江镇武将如云,可不是缺了谁就玩不转的。

  所以,谁也不敢把较弱的士兵交出去,显得自己治军无方,练兵无法。

  对于新编协的将领,郭大靖心中已经有数,将会提拔和任用几位信得过的军官,统领各标各营。

  为了避免新编协在实战中出现意外,郭大靖准备亲自率领,与左协、中协、飞虎营、飞豹营一起,承担正面进攻的任务。

  毛承禄的前协和李维鸾的右协,则组成穿插兵团,与水师直插辽沈,完成致胜的一击。

  辽东兵团则是孔有德的后协、特战营、飞彪营、朝鲜军队,实力仅次于辽南兵团,进攻辽沈地区的侧翼。

  而最具迷惑性的口号,已经在东江镇传播开来。那就是秋收之后平辽灭虏,打到沈阳好过年。为了更有说服力,上奏朝廷的期限也是一样。

  在古代,这是很正常的操作,作战避开春耕、秋收,不误农时,也不会饿肚子。

  显然,建虏应该会相信。他们即便在沉重的压力下,也要力争撑到秋收之后。

  但东江军真正发动,却是在秋收前的一个月,根本不给建虏收割庄稼的时间。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还在于东江镇有着较为雄厚的人口优势。今年的秋收,全部交给百姓,军屯的也是如此。

  此时,陈继盛已经来到复州,召集政务官员,继续布置秋收的工作。

  “大人,这是按照您的指示,初步统计出来的人力情况。”复州的主官只有三十多岁,却是从光复金州便开始工作,并在陈继盛身旁呆了数年,深得其信任。

  陈继盛拿过文件,快速地翻阅了一遍,微微皱眉,说道:“只能抽调出这些劳力吗?”

  刘庆江立刻觉察到了陈副帅的不满,赶忙说道:“这是初步统计,再细致一些的话,还能再增加。”

  关键是为了保密,陈继盛并没有说明这些动员的劳力是要去军屯的田地收割。

  而老百姓也种了很多田地,抽调劳力后,就只能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当然,春耕之后来到辽东的移民能够动员,但在数量上还是略嫌不足。

  陈继盛沉吟了一下,说道:“今年秋收要统筹收割,以村为单位,男女老少都要参与。也不要分是谁家的地,更不能各干各家的活儿。”….刘庆江眨巴眨巴眼睛,意识到可能有大变化,与已经传播开来的秋收后平辽有关。

  或许——刘庆江有了自己的猜测,但却不会说出来。陈继盛既然没有明说,他当然要识趣些。

  “明白了,大人。”刘庆江说道:“请您放心,卑职千方百计,也会完成大人要求的数量,还不会耽误百姓的秋收。”

  陈继盛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我是相信你的。与下面的人讲清楚,苦点累点,却是在为平辽作贡献。太平日子,不远了。”

  刘庆江笑着点头,心想:果然是与平辽有关,预先调集人力,应该是为了运输粮弹。

  “民兵要挑起大梁。”陈继盛又提醒道:“秋收之后要全部动员,听候命令。”

  前线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弹药,民兵运输的工作一直没有停。但他们的任务还远不止此,平辽大业也要有他们的参与。

  不管是火枪,还是枪刀弩弓盾牌等冷兵器,现在的民兵已经能够做到全部武装。

  他们将在主力部队的行动后一个月奔赴前线,承担看押俘虏、收缴战利品等工作。

  这样加起来,平辽灭虏将有二十余万人马,甚至接近了建虏的人口数量。

  “大人放心吧,民兵经过这几年的训练,可是大变样儿。”刘庆江作着保证,“连女民兵都有了很多,还不比男人差多少。”

  征召民兵属于强制性的,参加民兵则是对个人和家庭有好处的。平常的军事训练都是在农闲时间,不影响生产生活,还有粮食补贴。

  “对了。”刘庆江又想起一事,说道:“近来的移民数量又有所增加,能给他们的工作却是不多。能不能全部算成劳力,准备听调?”

  陈继盛是从金州过来的,那里已经基本饱和,移民安置转向了复州、盖州,以及辽东。

  沉吟了一下,他点了点头,说道:“还是不要全部算上,老人妇女儿童就不要动了。”

  刘庆江颌首应承,又向陈继盛汇报了复州的其它情况,最后才请示道:“大人要不要在复州停留两天,卑职召集各地官员开会,请您讲话布置。”

  陈继盛摆了摆手,笑道:“就歇息一晚,明天去盖州。开会布置,就交给你,本官放心。”

  “毛帅那边,离得不远,您不去看看吗?”刘庆江试探着问道:“盖州那边,陈大人经验丰富,应该没有大问题。”

  陈继盛有些心动,停下了向外走的脚步。

  说实话,他和毛文龙虽有书信往来,可确实见面的次数很少了。工作太忙,特别是今年,在辽东就花费了太多的精力。

  …………………

  天气还是酷热,但屋内却有着丝丝的凉意,令人感到舒适。

  用硝石制冰,冰化成水,再经过日晒,又还原成了硝石。这种既方便,又不浪费的乘凉办法,毛文龙已经享受了两年。

  不用担心东江镇的粮饷,建虏也没有了主动进攻的实力,心情轻松,更是因为已经有了规划好的将来。

  郭大靖最近的书信比较频繁,汇报着大决战的准备情况。一切似乎都很顺利,让毛文龙更加的放心。

  陈继盛的突然拜访,有些突然,但老部下的到来,却给毛文龙带来的意外的惊喜。

  .

  样样稀松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