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来到三国我为王 第六十五章军工坊

《来到三国我为王》第六十五章军工坊

作者:陈明朗 字数:2914 书籍:来到三国我为王

  几个青壮士兵正议论之中,没有想到旁桌一位老者忽然说话,只见老者抬手抱拳回道:“老朽乃杨彪,见过众位军爷。只因见几位军爷谈得开心,所以老朽一时没有忍着插言,还希望几位军爷见谅!”白脸书生忙站起说道:“不敢当、不敢当。还请老丈多多指教,小生们非常感谢。请老丈移座过来一叙如何?”杨彪开口说道:“我这里还有几位朋友,就不必过去了,我只想谈谈这半年来在冀洲、凉洲、幽州、并洲几地的见闻,不对之处还请指正。一是沿途所见,全大汉各洲郡商家都云集此四洲之地,不但有大汉国商家,还有外族之人,我也问个这些商家,他们讲到,在大司空府辖地,什么货物均有,同时买卖只交一次税银就行,不象在其他地方在重复交纳,其购买的货物在此四洲之内畅通无阻,而在其他地方就没有如此安全:二是,那么多饥民涌入而不见贫民集居闹事者和饿死者,原因是各郡县都设有难民收容所,所有饥民入境,三天内必能安置妥当,可见办事效率之高。其他各洲郡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三是百工(匠户)入境均能找到合适之事,到处可见各种作坊,手艺好的老匠人的一人做事能养五口之家,这在大汉朝其他洲郡是无法看到,所以各地匠户逃籍都纷纷来到北地(北府军所控之地),因而北地四洲作坊也越开越多,商品也越来越多,相应来做交易买卖的人也多了,大司空府所收的税银也多了。综合来讲,商人入北地有利可途,百工入北地艺可更精,农人入北地不在受饥渴之苦,如此下去北地农工商都在进步,不用五年,北地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富,反而其他洲郡则人口越来越少,经济下滑,大量田地荒凉,匠户越来越少,可能打造兵器之人都没有多少,到那时用什么来与北地抗衡?要想全部说出,可怕说三天三夜都无法说完,老朽在此献丑了,不对之处还希望指出。”

  只听一位刘明的随从小声说道:“大人!朝廷没有工程可做,其他诸洲郡有事可做的少,很多匠户经常几天吃不到一顿干的,还有很多年轻匠户因为实在受不了这般那般的剥削,都逃籍了,只有一些老匠户因为年纪大,身体不行了,只能留在原籍里熬一天是一天了。前段时间曹操准备修缮一下皇宫,各级官吏费力搜罗了几个月,也才搜罗到一千多人,其中大半是老匠,年轻的都逃籍另谋生路去了。”

  刘明问道:“这些年轻的匠师来后,当地衙门有没有登记造册,你们知不?”

  “户部都与他们一一登记造册,工部都与他们一一安排了去处,特别是有一技之长者,工部给他们选一个好的地址,建一个大型军工作坊。匠户的妻妾子女也都配了营房,让他们妻儿老小可以安心居住。”只见刘明的另一个随从回道。

  次日,刘明率工部侍郎孙干一同来至工部下属军工坊,刘明问道:“能进入军工坊的师傅都有一技之长,每个师傅都要给予了丰厚的待遇,能让这份待遇能够养家,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工作,但有的是老师傅,有的是新来的,你们是乍样决定他们的待遇?”孙干回道:“根据他们的手艺水平,初略的分出了九个级,每个级在分三等,根据对应的等级每人每月给予月粮一石到四石、再加银五钱到五两不等的薪酬。刚入军工坊时就进过公平公开的考试,根据你考试的等级取得相应的待遇,如果那位师傅认为可以升一级时可以由他提出申请,我们在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又提升其相应的待遇薪酬。”刘明说道:“这些都是技术人才啊!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不但要保证他个人的人身安全,也要保护好他们家人的安全和财产安全,如果那一位师傅因为家里有困难,主动提出或你们知道了,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他们。”

  孙干回道:“这些师傅见大司空如此大方慷慨,自是感激涕零。他们世代为匠,没什么自由,平日里也是饥寒交迫。没想到一朝来到北地被大司空府征用为军工坊师傅,就有青砖瓦房,银钱俸禄这些原本想都不敢想的待遇,比起原来受冻挨饿,简直就是一辈子都向往不到的人间天堂了。所以他们格外珍惜眼前的一切,干起活来十分卖力,人手不够,他们主动加班加点,几个月下来,军工坊不仅回炉锻打出了上万柄崭新锋利的腰刀,还造出了不少精良盾牌、连努、床努,手努等先进的兵器。”

  军工坊位于冀洲赵郡邯郸县永年,军工坊沿河而建,上千间扩建的屋舍,几十间大型厂房,占地很大,刚一进去,就是家属区,经过家属区后经过一条长长的林荫大道就来到生产区,只见一股浓浓的烟味扑鼻而来,十几条设有闸门的河水欢快地流淌,冲击着水车,通过齿轮传动,改变力的方向,流入各坊。

  刘明与工部侍郎穿便衣亲临军工坊,各坊主事纷纷上前拜见,行完礼后,刘明让他们各安其位,不必迎候,然后径直钻入了不远处的冶铁坊。

  刘明视线中,一柄锻锤在水力的带动下,匀速有力地击打着烧得通红的熟铁,旁边一个相貌粗犷,浑身赤膊的铁匠正用木柄铁勺舀来一勺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朱由桦一眼便看出这是传自蒲元大师的灌钢法。

  在他的印象中,灌钢法虽好,却不及前世的苏钢法。

  本着提高冶铁效率和炼铁质量的想法,刘明来到蒲元大师小作坊,只见蒲元大师手拿铁片在仔细观摩。自言自语说道:“此钢为何还有那么多杂质。硬度还是不够,乍样才能改进?”蒲元见有人进来抬头一见是刘明于是立马上前说道:“不知大人来到,小人未远迎,请恕罪。”“打忧大师了,不知大师手拿铁片为何?”刘明讲道。“我正在研究大人所提的盔甲做法,做法是用了,但做盔甲的钢片还不能生产,不是太重,就是硬度不够或杂质太多。”蒲元回道。

  刘明讲道“我以前读书时,看到过一种新式冶铁的方法,首先要准备一个高炉,高炉形状就像倒置的花瓶,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将生铁板放在炉口,炉温升到生铁板开始熔化时,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渗碳,又可使铁和渣分离,就能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精铁。

  这种新式冶铁之术,我也是无意中得知,具体的法子还需尔等自己去摸索,我就提炼几个要点,其一是石炭可仿木炭之法炼制焦炭,用焦炭可提高炉温,其二是使用封闭程度好的鼓风机,新鲜的风进去,生铁更易溶化,铁和渣分离得更彻底,甚至可产出不需锻打的精铁来。”

  与冶铁坊紧邻着的是盾牌坊。刚进去就听到“叮叮咚咚”锻打声不绝入耳,刘明在十几个卫士的贴身护卫下只在一旁静静地看,他前后来过这新的军工坊十几次,军匠们都知道他的脾性,重实务,虚礼节,所以见刘明来了依然神情专注的制着盾,只在抬头碰见刘明的视线时非常恭敬。

  在往后走就是兵器作坊,只见每位师傅都在制作各种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各种兵器,在往后就是努箭等做坊......刘明一行一直走到最后面,这里是整个军工坊的核心,专门研究各种兵器的制作,他们来到盔甲研究室,只见一件件竹甲摆放在室内,盔甲研究室负责人见刘明一行人来到拿起一件件竹甲介绍道其各自的功能和缺陷,他们在想办法做出一件完美的盔甲出来。在古代盔甲的打制向来不易,中国盔甲顶峰属北宋的步人甲,由一千八百多枚甲叶组成,这些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铸造。粗磨。穿孔,细磨等工序繁多,还要打制面具,又要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服和皮肤。制造一副铠甲需要诸多工匠花费近月时间。同时也讲到现在因铁片的强度和重量无法达到要求,所以研究一年多来还没有一件完美的盔甲出来。

  在这上面刘明也没什么好点子,因为自己未来到三国前当兵时从没有接触过此类盔甲,上学读书时也没有学习过,只从一些古代战争的电视剧中看到过什么‘连环马’全身披甲,清兵攻大明之时满八旗士兵全身披甲等事。

  好在军工坊不缺原料、人力和技术,同时北府军也有时间等,加之原料资金充足,兴许能在不久能做出一件完美的盔甲出来。刘明相信在以后的野战中,全军士兵都披上盔甲后用来对付没披甲或盔甲质量不好的普通敌军,几乎是一边倒的屠杀。所以此次来军工坊就是重点观看盔甲的研究。他不但要求所有士兵以后上战场有盔甲,而且要求所有马匹上战场也要全身披甲防刀箭。假如达到了那他就可以用马为动力制做出古代的坦克。最后他们来到军器研究室,此室是刚成立不到一月,他们根据刘明的要求在研究火药及进攻战车(坦克),刘明虽知火药的配方但要提取硝和硫自己确没有办法,只能告诉他们大至的方向让他们去提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