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在红楼修文物 87 第87章

《我在红楼修文物》87 第87章

作者:安静的九乔 字数:4567 书籍:我在红楼修文物

  早先石大娘看着儿子的眼光, 着实热切得令石咏心慌。

  这充分地体现了石大娘想抱孙子的迫切心情, 所以虽然最后石大娘因为年龄差距的原因, 放弃了薛家这潜在的联姻对象,可这还是令石咏心有余悸:这个问题眼下越来越急迫,如果母亲一定要为他说一门他不愿接受的亲事……这该咋办?

  然而石咏不知道的是:石大娘固然曾有片刻功夫考虑过薛家, 薛家也曾有片刻功夫考虑过石咏。

  起因还是那次, 薛蟠回去,将石咏所说的三点转告了母亲和妹妹。薛姨妈一向没什么主意,然而宝钗却觉得这算是尽最大的可能为薛家免除后患的努力了。

  薛蟠的父亲过世之前,曾经对薛蟠说过:外事不决, 问那几个年长的管事;内事不决, 与母亲和妹妹一道商量。最后便是薛家母女两人拍了板, 将当初犯事的豪奴从薛家在京郊的庄子上拘来,连夜命人往金陵送去,并且遣人去姑苏打听香菱的身世。

  随后,薛姨妈又遣开了宝钗, 悄悄向薛蟠打听了石咏的年纪和家世,当听说石咏是瓜尔佳氏, 是当今正白旗都统的堂侄的时候,薛姨妈稍稍有些动心。

  说来石家门第其实不错,但先后遭遇过两个坎儿, 一个是石老爹兄弟两个一怒分出忠勇伯府, 另一个则是石老爹和石二叔先后过世, 留下两对孤儿寡妇。石家就……只剩门第还不错了。

  但是薛姨妈不知道这些, 又不敢向薛蟠透露她心中所想。薛蟠是个心里藏不住半点事儿的人,若是知道了薛姨妈的意思,铁定嚷得天下皆知,到时损了体面的,还是薛家。

  没法子,薛姨妈便悄悄地去求王夫人,看看有什么法子能安排安排,探探石家那边的意思的。

  她薛家在京中算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但贾家有一位,消息灵通而且权势还不小——平郡王福晋贾氏,也就是荣府王夫人的长女,是薛姨妈的内侄女儿。

  薛姨妈去见王夫人,就是想请平郡王福晋在年节的时候走动走动,若是能见到与石家相熟的女眷,能委婉地递个话,看看石家那里是个什么反应。但这必须做得婉转,毕竟薛家还是要面子的,若是叫人知道了薛家追着人打听愿不愿做自家女婿,以后宝钗还要不要做亲了。

  结果王夫人一听妹妹这个念头,直接先给拦了。

  “妹妹这么急做什么,侄女儿这才十三。”王夫人知道自己这个妹子一向耳根软,劝着劝着就没注意了,“再说那石家,听说以前家徒四壁的,现在稍许好一点儿,可是和你薛家这么一大爿家业也是天差地远的。”

  薛姨妈一听:家徒四壁?她自己先吓了一跳。

  “可不是么?”王夫人见说动了妹妹,便将前些日子里那一出轰轰烈烈的“叩阍”案向薛姨妈说了一遍,没忘了强调,石家有一度,全家上下只有五两金子的财产。

  “这样啊!”薛姨妈那念头就彻底散了。

  她薛家门第不算高贵,可就是有钱,儿女都是娇惯着长大的,所以薛姨妈也绝不可能将女儿嫁给个家境这么不好的,那不是纯扶贫吗?

  王夫人点头赞同:“就是!侄女儿嫁妆体己又不少,自己又能干,妹妹在打听亲事的时候,可千万要看仔细了,别摊上那种贪图侄女儿嫁妆的。”

  王夫人非常认真地劝说了薛姨妈,末了话锋一转,又提起宝玉最近书念得不错,连他老子都夸的事儿:“我们老爷说了,明年就让宝玉下场,先试试去。”

  明年宝玉虚岁十二!

  所以薛姨妈闻言震惊了:“姐姐,姐夫不用将哥儿逼得这么紧吧!”

  王夫人却得意:“也不是逼他,就是让他先试试,练练手,要是真的能考出个功名在身上,说亲时,也体面些。”

  嗯!——薛姨妈听了姐姐的劝,心里有数了。

  这边各家长辈在为了子女的亲事着急张罗的时候,石咏的好友,唐英,眼看就到了成亲的日子。

  唐家那边,唐诚借着回京述职的机会,阖家入京,为唐英主持婚礼。此前唐家不待见长子的流言便不攻自破,当然,也有人猜是因为唐英的未婚妻有一位显赫的养父,唐家不得不如此。

  唐英的新房,也在外城,距离椿树胡同不远。年家早在唐家刚置办下院子的时候,就遣人过来量了房间尺寸。到了送妆这天,更是六十四挑装得满满当当的嫁妆送了过来,足见那位年小姐虽然是养女,可也确实是年公夫妇心头所爱,虽不欲招摇,可也不愿有半点委屈。

  唐家在京中没有近亲族人,所以石咏他们这些造办处的同僚们大多早早就与唐英说定了,提前过来帮忙。

  结果大家一不小心帮了倒忙,在迎亲前一天,将新郎官儿给灌醉了。原因就是他们这些内务府的同僚们,捡了唐英还打着光棍儿的最后一晚,嚷嚷要请他吃酒,享受一把“无拘无束”的人生。

  唐英这些天准备着亲事,一直处在个喜忧参半的状态之中,喜的是老大不小,终于娶上媳妇儿了,忧的却是新人进门,却全不知她是胖是瘦,脾气如何,未来数十年,是否就真能夫妻同心,白首与共。

  抱着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唐英便很爽快地将自己给灌醉了,留下造办处的一干人等在旁干瞪眼,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最后只得石咏等几人专门将唐英送回唐家去,并向唐英的父亲家人赔罪道歉。

  也不知道唐家是怎么张罗的,第二天迎亲的时候,唐英穿红挂彩,精神奕奕,没有半点宿醉的样子。

  石咏他们这才放了心。

  当下唐英骑了高头大马,押着迎亲喜轿出发。而石咏他们与唐家的亲戚一起,凑了八名擅骑的年轻人,也是骑马伴着喜轿前进。

  少时一行人到了年家,年家设了宴席分别招待过来的迎亲男宾与娶亲太太。石咏见内务府总管年希尧身边,还伴着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便猜是康熙年间的名臣年遐龄了。

  年遐龄感觉到石咏的眼光向他转过来,也朝石咏望望,冲他一点头,微微一笑。老人家倒是没有半点架子。

  只不过年家的宴席只能算是“小宴”,回头唐家的那个才是正经娶亲“大宴”。石咏他们只稍坐了片刻,便听外面嚷嚷着说是喜轿已经出来了,石咏他们再不敢耽搁,只管冲年遐龄年希尧等人拱了拱手,便一起退出去。

  因有“不走回头路”的讲究,从年府往回迎轿的路,不能与来时相同,因此众人兜了个大圈子,才又回到唐府。在唐府门口,唐英下马,冲喜轿的轿帘虚发了三箭,新人这才下轿,跨了火盆,与唐英一道,往布置一新的喜堂里走去。接下来便是新人拜过天地,送入洞房,而石咏他们,终于可以松口气,去吃唐英的喜酒去了。

  唐英娶亲的日子,刚巧是衙门封印之后的第二日。此后造办处不用上衙,石咏等人也自然见不到唐英,无法了解他娶亲时的诸多“心得体会”,多少有些遗憾。

  可这时正是“忙年”最忙碌的时候,家家户户在忙着过年,少不了要置办年货、裁制新衣、办年菜,还要准备敬神祭祖,人情往来交际应酬,将时间都占得满满的。

  而石家今年更有一桩特殊的安排:得在年节期间,暂时搬回永顺胡同,敬神祭祖,也得安排在永顺胡同。

  石咏早几天动身,去永顺胡同看过。那边的一间院落,乃是三进大宅。幸运的是,内务府赐下来的时候,宅子里是带家具的。

  早先富达礼的继妻佟氏已经安排了两房家人过来,将这边洒扫干净,几间主屋里都生好了炕,暖意融融。于是石咏列了个清单,将石家人年节期间在此“小住”所需的物事全都列上,不外乎衣衫被褥、各色日常用品、用来走人情的各色节礼,以及各色祭器与祖宗牌位之类。

  过年时雇工难请,石咏便自己和李寿两人,将石家的东西装了一车,慢慢地赶到永顺胡同去,在那里由那边两房家人帮着卸。等到东西都搬完,石咏便放了李寿的假,让李寿自己回树村,年初五再回来。

  石大娘这边,则看了黄历,定了吉日吉时,等到石咏一到,她便锁了椿树胡同的院门,他们娘儿四个一起上了车驾,回到阔别已久的永顺胡同。

  来到永顺胡同跟前,石大娘喊了停车。

  她悄悄地撩起车帘一角,凝望着永顺胡同这条青砖小巷,石咏分明见到石大娘眼里有泪,似乎是为了石家唏嘘:当年石家父兄意气用事,愤然离开,却让妻儿吃了那么多的苦,如今终于这样堂堂正正地回来了。那两位若是有灵,在飨食子孙后世的祭祀香火之时,也不知会不会为当初的一意孤行有稍许那么一点儿后悔呢?

  片刻后,石大娘不再伤感,只冲儿子摇摇头笑笑,示意她无事,一家人的车驾便径直驶进了石家的新宅。

  隔壁忠勇伯府送来的两房家人,都早早地候在院门内,迎接新主人的到来。这两房家人在忠勇伯府大约混得都不算太如意,才会被打发到这里来帮石家看院子。这两户,一户姓吴,一户姓柳,都是两口子,膝下都只带了还不能当差的子女,据说他们这两户还各自有儿女在忠勇伯府当丫鬟小厮的,都并未带出来。

  石大娘倒是没管这些,见面之后,封了两个小银封给这两家,谢过他们这些天来里里外外的照应,并将年节之事分派下去。她见吴家的说话伶俐些,便让她跑采买,只让过来找她领钱。

  可是半天之后,石大娘便来寻石咏嘀咕,觉得那吴家的采买数量不大对。

  “如今鸡子儿要二百钱一个了?”石大娘心想,难道内城与外城物价差这么多么?

  石咏想了想,说:“是了,娘。他们大约在大户人家当差惯了,见惯了人家采买的从中克扣,所以有样学样。”

  石大娘忍不住叹了口气,初回永顺胡同的那股子兴奋劲儿顿时散了大半。她们一家又回到了以前瓜尔佳氏大家族生活的地方,少不得再按大家族里的生活方式一一习惯起来。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便轮到石咏吃惊了:石大娘发现了吴氏采买上的猫腻之后,便不露痕迹地敲打了吴氏,并将采买的差事转给了柳氏。“若是柳氏克扣得也多,那就再转回给吴氏,总之只要这采买还是个有油水的差事,他们两家就会想着怎么让我这个主母满意。”

  石咏看了看母亲,结果石大娘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娘多年没经手这些了,所以一时才没想起来……”

  她想了想又说:“如今这两房家人都是伯府‘借’给咱们府使的,不看僧面还要看佛面,眼下这两家都是打不得说不得的,倒不如让他们两家自己先争个高低短长出来。”

  石咏一怔,这才想起来:这两房家人的身契,此刻还都握在忠勇伯府的当家主母佟氏手里。他领了宅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忠勇伯府却一直不曾挑明这两房家人的明确身份:到底是借给石家的,还是送给石家的。

  只不过无论是“借”还是“送”,这样忙忙地往旁人新宅里安插本府的人手,都透着一点点不厚道罢了。

  石咏刚想给母亲出点儿主意,却听石大娘深吸了一口气说:“既然回来了,就不能让旁人看低了去。这么着,明儿娘就先进忠勇伯府拜见老太太去。”

  石大娘口中的“老太太”,就是富察氏,她是二福晋与富达礼的生母,十五福晋的嫡母。石大娘年轻时曾多少得过这位老太太照拂。

  可饶是如此,石大娘到隔壁去拜见富察氏老太太,却也不敢带妯娌王氏一同前去。因为当年因王氏之事发作石家,逼得石老爹兄弟分出永顺胡同的,一样是这位老太太。

  就这样,第二天,石大娘走了规规矩矩的程序,递了帖子去见富察氏老太太;而二婶王氏听说长嫂去了隔壁,也没什么反应,只是不声不响地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做针线。

  石大娘见了富察氏老太太,自然别有一番唏嘘,但是两人都尽量不提王氏,免得彼此尴尬。

  一时富察氏将佟氏也传了来,石大娘与佟氏妯娌两个正式见过,她便将事先给这两位备下的礼拿了出来。

  “这……这是……”

  佟氏看到递上来的酸枝木匣子,忍不住吃惊地出了声,惹得她婆母富察氏重重咳了一声,似乎在怪自己媳妇儿眼皮子太浅。

  “……这是织金所今年的……礼盒?”

  虽然婆母责怪,佟氏还是忍不住把要说的都说了出来。她面前酸枝木匣子一角,印着烫金的三个字:“织金所”。

  今年年关之前,织金所除了名录之外,还特地做了一千份“礼盒”。这礼盒不对外发卖,若是有主顾采购到一定数量的货品,织金所便免费相送。

  这“礼盒”做得极其精美,酸枝木的匣子,烫金的标识之外,这匣子中盛着一套“六件头”,分别是扇套、槟榔荷包、跟头褡裢、钥匙袋、扳指套、鼻烟壶套。这“六件头”大多是用别针别在腰带上的,每一件都是南方的上等缂丝做成,工艺极其精致,几乎每一件都是可以用来收藏把玩的工艺品,但偏偏又都是极其实用,穿戴在身上走得出去的好东西。

  这种“礼盒”一旦在京中面世,便引起了轰动,好些人家都以能得一套织金所的礼盒为荣。偏生这东西织金所不外卖,只有具备实力采购织金所的织品的人家,才得了些礼盒。便有人将这东西当做礼品,四下里走礼。甚至黑市上也有炒卖这礼盒的,年节之前,价格炒至顶峰。甚至京中好些女眷,虽然久闻织金所礼盒的名气,却无缘一见。

  “太太好眼力,”石大娘温和地笑着。

  佟氏这一下心里又酸溜起来:她遣了两房家人过去,只送回来消息说,石家搬来的时候甚是寒酸,与忠勇伯府不可同日而语,可偏偏,人家手里就有这织金所的礼盒。

  “老太太,这是侄儿媳妇孝敬您的。”石大娘说毕转向佟氏,“大太太,这份是送给您的,薄礼寒酸,太太勿要见笑。”

  石大娘送出两个织金所礼盒,佟氏心里更是咕嘟咕嘟地泛着泡泡:人家一出手,就是俩礼盒。

  “还要谢过太太打发了两房家人,过去我们那里帮忙。真是多亏了太太想着。”

  石大娘用了“打发”二字,老太太富察氏立即明白过来,知道这个大儿继室又犯了老毛病,忍不住瞪了佟氏一眼。

  当天下午,佟氏就把吴、柳两房家人的身契送到了石大娘手里。反正近来那织金所礼盒有市无价,石大娘这两份厚礼的人情,已经将这两房家人的身价银子尽抵得过了。

  至于这两房家人,因为带着大户人家的积习,石大娘并不满意,打算先观察观察,到时候等石家回了椿树胡同,留一户较实诚的下来打理这边的宅院,另一户就还是送还给忠勇伯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