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回明朝当暴君 第88章 小人物的大梦想

《重回明朝当暴君》第88章 小人物的大梦想

作者:牧童骑神牛 字数:2005 书籍:重回明朝当暴君

  小人物也有着梦想。

  虽然经常被忽略,但并不代表着没有,虽然微不足道,却弥足珍贵。一个人可以卑微到泥土里,却不能没有梦想。

  宋应星并没有想过要加官进爵,从未奢望过,按照这个时代的说法,他倒像是一个研究型的人才。

  实在是生活时代的不同,要不然宋应星恐怕早已经完成自己的梦想了。

  可是大明末期的大环境却不允许搞那些听起来并不大靠谱的事情,不论是他自己觉得不靠谱,所有的人都觉得不靠谱。

  不论是宋应星下级,还是他的上级,都不喜欢宋应星这个怪咖,因为有宋应星的存在,让他们很不舒服。

  分到雨具的大臣们虽然都很开心,但是对于搅屎棍宋应星,这些大臣们却很不放心,也不能安心,害怕从他嘴里说出些什么。

  一个能够踏踏实实研究农业的人,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危害的人,一个一心能够为老百姓着想的人,绝对不会成为一个社会的垃圾。

  等到大臣们都走以后,崇祯留下了宋应星,虽然不知道他是怎么混进来的,但是崇祯已经不想知道原因。

  崇祯只想和这位伟大的农业学家、科学家好好的聊一聊自己人生。

  小时候,每个男孩都曾梦想过当一个科学家,当成长后,才发现这个梦想有多么遥远,遥不可及。

  穿着朴素的宋应星,与那些外表光鲜的大臣相比之下,显得很是寒酸,但是从他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气质,却是掩盖不了的。

  在腐朽没落的明朝末期,由于宦官当政,封闭自守,明王朝已经处在摇摇欲坠的灭亡边缘。

  虽然这已是被后世各种杂家说烂掉的例子,腐朽、封闭、内乱…永远都可以当成一个王朝灭亡的理由。

  历史总是这样,关上了一扇门,就会打开无数扇窗,总是会有改变的,虽然这种改变只是微乎其微的,但却是非常深刻的。

  看眼看世界的人出现了,许多对后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也出现了。

  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方以智,主要作品有:《东西均》《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删补本草》。

  还有一位《本草纲目》的编纂者李时珍,现在小孩子都能叫出这个人的名字。

  政治家同时也身为科学家的徐光启,游历天下的著名学者徐霞客。

  而现在站在崇祯面前的是以综合性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有人在仕途的路上不断进取,患得患失,有人在自己追求的事业上不断进取,至死不渝。

  有的人死的重于泰山,有的人死的轻于蜉蝣,不懂为人的可贵。

  历史总是不止一次的告诉人们,拥有大梦想的总是小人物,而只有大人物才更多的安于现状,因为他们害怕任何的改变。

  小人物反而更加的不安分,他们总希望实现一点自己的价值,虽然这很难,但是对他们来说这叫做梦想…

  和有梦想的人对话,总是很有意思的,一点也不会浪费光阴,一点也不。

  宋应星低着脑袋,似乎在沉思着什么,虽然看起来很寒酸,但气质不凡。

  “宋应星,你有何事要奏?”

  此时的宋应星刚刚步入仕途,那本流传后世的《天工开物》还在创作阶段,故此名气并不很大,虽然并无著作问世,但出格的言论以及脑洞大开的构想早已经传播开来,一直以来被当做笑话来看待。

  宋应星的家世显赫,其父在县学40年,一生为秀才,并未出仕。但其曾祖是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进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卒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庄靖,是明代中期重要阁臣。

  “你有梦想吗?”

  这么可笑的问题,恐怕不是因为实在太过无聊乏味,谁也不会这么去问问题。

  可是当我们自己觉得可笑时,却有人会一本正经的当回事,虽然我们都在同一个平行世界,每个人所受到的磁场强度却不同。这种磁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了个人的魅力。

  “我有梦想。”

  这四个字,宋应星从未如此说的有力量,也从没有过这么大的勇气。从他脸上的穷酸可以看出来,他并不能算有大出息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要做一番大事业。

  “当今取士制度弊端太多,臣奏请改革科举。”

  科举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也只是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京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八股文起于明初。

  朱元璋洪武元年,诏开科举,并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的要求。

  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考试,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初中、高中、大学。

  科举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刚开始时并无定规,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成化二十三年,始由“经义”变为开考八股文,规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从此这种限制人思维,限制自由创作的考试制度,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最大束缚。

  宋应星在科举上无所成绩,却在搞研究方面做的风生水起。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称为“奉新二宋”。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

  万历四十七年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

  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

  天无绝人之路,宋应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没有走科举之路,却走了另一条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