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第一百三十七章 秤高秤低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第一百三十七章 秤高秤低

作者:平原小草3 字数:1857 书籍: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还有的说王馒头好色,有年轻漂亮的女人去打饭,勺子就端的平平的。这一仄一平,能差出少半碗粥来。

  这一指责,虽然有时连传的人自己都有些胆虚,但却传的最广。一时间,王馒头的这些传闻,几乎成了十一队社员家前屋后的所有谈资。

  这些话也传到了王馒头的耳朵里,气得只想摔勺子。但他也不想离开这个肥水之地:

  每顿饭,光锅嘎巴也能铲出两碗来,这个自然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为了平息人们的指责,也为了保住这肥水之地,王馒头考虑再三,只有向白头发老奶奶求救来了。

  点燃了三炷香,磕了三个头,把心里想的默默祈祷了一番。

  一扭头,见腊梅正怔怔地望着自己,王馒头不由脸一红,冲腊梅抱了抱拳,然后坐在铺沿儿上,诚恳地说:

  “腊梅,起伯伯实在没办法了。你给我求求白头发老奶奶,看用什么法子堵住人们的嘴,不对我说三道四的。

  “我可以向老天爷起毒誓,绝没有偏向谁也没苦害谁,尽量一勺端平。人们说的那些,我绝没有做。

  “如果心能掏出来给人看,我真想打开我的胸膛,让人们看个明白——看我的心眼儿长没长歪歪!”

  腊梅知道,前世里的王馒头也是大师傅,也经历了同样的风波。后来闹的实在解决不了了,队上为了平息人们的怨言,实行了用磅秤秤粥。粥多粥少,磅秤上一目了然。

  “我给你出个主意,你看怎么样?”腊梅以商量的口气说:“我知道你想一碗水端平,对谁都一样。但总有个手抖的时候,勺子一仄歪,就是一大口粥。

  “不是你经意的,但给谁少了谁也不愿意。我看不如这样,把队上的磅秤弄到伙房里来,给社员们秤粥。以秤为准,这样就说不出什么来了。”

  王馒头一拍脑门:“哎,对呀!以秤为准,大家都能看到,不就说不出什么来了嘛!腊梅,谢谢你,我给队长说去,看他同意不。”

  听了王馒头的诉说,也为了消除人们的猜疑,王贵兰果然同意把磅秤弄了来。每顿饭都定出一个标准勺,按其重量,给人们往家什里打。

  无论谁来打粥,先秤盛粥的家什,打完粥后,再秤一次,多了舀出来,少了再添上点儿。

  这样一来,打粥慢了很多,却公平了,人们也都心甘情愿地排队等着。

  就这样,还时常为秤高秤低捣乱,三天两头会有人把已打回家的粥又拎回来让重新过称。

  最先向王馒头公开发难的,是王贵安的母亲。

  那天早晨,王贵安刚把粥打回去,他母亲就一路骂骂咧咧地闯了进来,上去就将王贵安刚打回去的粥往磅秤上一放,喝叫:

  “王馒头,你心长到肩膀上去了,光偏向漂亮女人,欺负起我家儿毛蛋子来啦!”

  王馒头对王贵安母亲一贯的骂街行径司空见惯,但这一回,对方将骂街矛头直接冲向自己,这还是第一次遇到。不服气地回嘴道:

  “兴嫂你嘴里留点儿阴德好不好,我多会儿欺负你家儿子了?”

  贵安母亲:“还说没欺负,你自己看看秤。”

  看了看秤星,打给王贵安家粥的份量是不足。但精明过人的王馒头立刻就作出了回击:“打出去的时候是热的,水气跑了还能不轻一些?”

  贵安母亲:“我们是来打粥的,不是来打气的,凭什么把气算在粥里?”

  王馒头一看没压住对方,又说:“出门时一准够秤,谁能保证你儿子路上没偷吃!”

  贵安母亲一看王馒头赖到自己儿子头上了,自己又说不过王馒头,气得在食堂门口破口大骂。

  争吵到最终的结果,是朱一勺从锅里象征性地又补了王贵安家一小勺粥。

  有了这一次的开头,无边无际的猜疑和责骂就象原本张开在黑暗中的蛛网,突然被猎物搅动,一下子有了明确的目标。王馒头几乎成了十一队社员人人口诛挞伐的靶心。

  长期在食堂里做事的人员,除了王馒头以外,还有朱一勺和普奶奶,每天还有两、三个帮工。为什么大伙儿不向别人发火,却偏偏都向王馒头发?

  其实,说穿了这里的原因也简单,一是因为王馒头在食堂里是个主事儿的;再一个就是王馒头是个娃娃脸,有肉全长在了脸上。

  肤色又白,白里透红的肤色与全队的菜青色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无疑就是“多吃多占”的招牌。

  也有人算计着想将王馒头弄出食堂,但所提议根本就没法上队委会研究。

  这倒并不是因为王馒头打饭将队干们侍候得好,而是队干部们考虑:谁做炊事员都要多吃点,已经养肥了一头猪,还要再做冤大头去喂一头饿虎?

  前世里,王馒头就是以他那白里透红的“另类”脸色,伴随十一队食堂走完了全部历程。

  食堂解散后,更严酷的大饥荒继续揉躏着,王馒头也很快回归到面色青黄的人群中。

  看到人们为了一口粥争执,腊梅心里也很不好受。但她手里的粮食也有数,不能可着劲儿地往外随,两天随一次,一次一百多斤,一个月还一千五、六。

  随到第二个月的时候,队上只剩了半囤玉米了。为了保住人们一顿有个牛眼窝头,腊梅只好每天往里随。春天日长,野菜也少,是最容易饿死人的时候。

  队长和保管见粮食每天都不见少,真正地“吃出福”来了,高兴得不行。每天晚上都要到腊梅的小东耳屋里烧香磕头。

  清明节快到了。按着习俗,出嫁的老闺女们都要在清明节这天回娘家,给故去的父母上上坟,送去三月十五赶庙会的盘缠。

  王贵兰有两个姐姐,这天也要回来给父母上坟。

  按照规定,来了亲戚队上得负责管饭。生产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平时自己吃好吃歹都好说,来了亲戚,又是赶在民俗节日里,这顿饭应该做的像样一些。

  为了招待老姐姐,也为了在出嫁的老闺女心中留个好印象,王贵兰宣布:

  秤出二百多斤麦子,磨成面粉,清明节这天中午吃葱花打卤捞面,回娘家上坟的老闺女也管饭,人人都随便吃,管饱管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