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梁仕容传记 第514章 神秀释然

《梁仕容传记》第514章 神秀释然

作者:洪韵 字数:2776 书籍:梁仕容传记

  再说神秀在荆州当阳山隐居潜心研修佛法,渐渐悟出当年五祖把袈裟传给慧能之举是何等的英明!慧能确是慧根天成,六祖唯一人选。

  神秀想到此,释然而起,步出茅屋,只见有两个禅僧快步向林中茅屋奔来,远远喊叫道:“师伯,师伯。”

  神秀见两个僧人很眼生,便问:“两位是……”

  两个禅僧齐声说:“我们是法如大师的弟子,参见师伯。”两个禅僧跪地磕头。

  神秀一边还礼,一边说:“噢,你们是法如的门人。法如师弟现在可好?”

  两个和尚再次扑通跪地:“师父他老人家魂归西天了!”神秀一怔,两行清泪缓缓流下。

  志诚从屋里出来,将远道而来的两位禅僧让进室内。神秀和两个师侄分宾主坐下,志诚倒茶。

  年长的禅僧说道:“师父圆寂前嘱咐我们两人,一定要找到您,请您出山,照顾他的门生,领导江北禅学。”

  神秀道:“慧能师弟正在韶州宝林寺弘法,你们怎么不去找他?”

  另一个禅僧道:“他?他目不识丁,有什么本事?”

  神秀正色道:“慧能师弟慧根天成,放眼天下,谁能堪比?遗憾的是,南北两地路途遥远,我又年岁已高,不能前去向他请教。你们这些年轻弟子,何不快快前去恭听教导!”

  年长的和尚道:“师伯隐居多年,有所不知。江北禅林,对慧能师……师叔,成见很深。请他来领导江北僧众,恐怕是油锅中放盐,非炸窝不可。”

  另一个禅僧跪到神秀面前央求:“师伯,除您之外,没有一个人适合领导江北禅林。您就看在我们的师父份上,出山关照弟子们吧。”

  神秀摇摇头:“我在多年前就已经发誓,不留徒,不传法,不著书立说,省得误导他人,所以……”

  年长的禅僧也跪了下来,哭诉道:“自从师父入灭之后,我们无人管束,危机四伏。师伯,您就可怜可怜弟子们吧,师伯!”

  两个禅僧泪如雨下,不停地叩头。志诚感动得泪流满面,也跪了下来:“师父,您老人家慈悲为怀,答应师兄们吧!”

  神秀热泪盈眶,无奈地点了点头。

  那两个从中岳嵩山来的禅僧,将神秀大师从隐居状态中请出当阳山。本来,闭关苦修15年而大彻大悟的神秀,早已不打算弘法。他离群索居,在玉泉寺东边七里远的山上搭了一间茅草房,栖松荫,饮清风,悠然自得。若不是这突然的变故,那么,他会一直默默无闻地隐逸下去,直到终老山林。

  五祖弘忍大师圆寂后,他的东山法统,由另一位大弟子——法如继承了下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中原竖立起东山法门大旗仅仅三年,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年仅52岁的法如溘然而逝。他的英年早逝,不仅使得传统的法脉难以为继,而且他遗留在中岳嵩山的众多弟子顿时成了嗷嗷待哺的孤儿。为了延续东山法门,也为了弟子们有一个好的归宿,法如临终遗嘱:

  当往荆州玉泉神秀禅师下咨禀。于是,数百名禅僧不远万里前来投靠,神秀不得不开门接纳他们,传禅授法。由于他年高德昭,功深悟透,举重若轻,深奥艰涩的禅,到了他的口中,就像常见的花草一样简单明了。宋之问在《迎秀禅师表》中写道:“……形彩日茂,弘益愈深。两京学徒,群方信众,不远千里,同赴五门……九江之道俗恋之如父母,三河之士女仰之犹山岳。”可想神秀大师当时的声望有多么高远。

  不多久,他所住持的玉泉寺便成了全国的禅学中心。比起地处偏僻的岭南曹溪慧能,他的声望可说如日中天。

  有一天,玉泉寺来了八九个云游僧,领头的居然是影隐!他们这几个当年因放火烧山而被人们所唾弃的僧人,在潜隐多年之后,再次出现了。神秀大师对他们避而不见,并且严令客堂,不准他们挂单。

  影隐带领着他的弟兄们一起跪倒在神秀大师的方丈门外,苦苦哀求道:“大师,我们知错啦!当年,我们因一念之差,做出了有违道义的事情。可是,我们已经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但东禅寺不允许我们回去,而且其他寺院也都不欢迎我们。天下之大,竟然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这些年来,我们就像丧家之犬,浪迹天涯,吃尽了苦头……幸好,慧能并没有葬身火海,他现在不是出山了吗?所以,我们并没有伤害到他,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们已经放下屠刀了啊,我们已经回头了啊!再说,神秀大师,当初我们也是一片赤诚,一心为您打抱不平,所以才……”

  他们痛哭流涕的诉说,终于打动了神秀的慈悲心肠,允许他们留在山上,改过自新。

  再说在韶州宝林寺这边,婴行虽然在读佛经,但他的小眼睛却不断向四周瞟。他惊奇地发现,师父慧能正在整理那件象征着禅宗法脉的木棉袈裟!慧能将那袈裟包裹起来,向方丈外走去。

  一直在旁边悄悄观察的婴行好奇地问道:“师父,您要干什么去?”

  “我去将五祖所传的袈裟洗一洗。”

  婴行松了一口气,说:“我去打水,我给您在这儿洗吧。”

  慧能摇摇头:“我的事,还是我自己做。”

  慧能手持着禅杖,步出丈室。他拿着袈裟走出了山门,打算到曹溪浣洗。

  曹溪弯弯曲曲,曲曲弯弯,飘着烂漫山花,映着蓝天白云,在宝林寺前潇洒地画出一条弧线,然后撒着欢儿、唱着歌儿奔向远方。

  溪水边,有几个小沙弥正在洗衣服。他们也太勤快了,甚至连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洗了——你撩一下,我泼一盆,结果,大家浑身上下都湿淋淋的。他们无忧无虑,似乎比清泠泠的曹溪水还要欢乐,还要活泼,河滩上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仿佛都是他们咯咯的笑声凝集而成的:

  曹溪水,如弦还如钩。如弦轻吟菩提曲,如钩不牵白云头,禅韵清幽幽。

  慧能悄然离开。一则,他不想因自己的到来而使得弟子们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二则,这袈裟是由达摩祖师从印度传来的神圣之物,万一溪水上游也有人浣衣洗物,污垢顺流而下,岂不将袈裟亵渎了?

  慧能转身向寺院后面的深山走去。行行复停停,寻寻且觅觅,慧能大师边走边观察,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四五里路程,来到了一片茂密幽静的山林。

  这里,古木参天,绿荫匝地,芳草茵茵,瑞气缭绕。不知为什么,慧能嘴角泛起一缕淡淡的微笑。他神色庄重,站在一块空地中央,闭目沉静片刻,然后,将手中的禅杖一振,往地下戳去。

  他似乎并未用力,禅杖却全部扎入大地深处。更不可思议的是,随着禅杖的拔出,一股清泉汩汩喷涌,片刻之间便汇聚成了一个清澈的小水潭——这便是著名的“卓锡泉”。

  几百年后,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曾两次前来参拜六祖真身。在卓锡泉畔,他的文思泉涌,挥毫写下了《卓锡泉铭》。慧能掬一捧泉水尝尝,甘醇清冽,精神为之一振。他蹲了下来,仔细漂洗着袈裟……

  “阿弥陀佛。”身后忽然传来一声佛号。慧能回过身,一位年轻比丘合十鞠躬,问道:“请问老法师,到宝林寺怎么走?”

  慧能见他风尘仆仆一副长途跋涉的样子,手里提着湿漉漉的袈裟,站起身来问道:“你从哪里来?”

  谁知,那僧人一见慧能手中的袈裟,惊呼一声,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激动地喊道:“弟子方辩,拜见六祖大师!”

  慧能有些疑惑:“方辩?你叫方辩?我们俩见过面吗?”

  “没有,从来没有,弟子这是第一次亲近大师。”

  “那你怎么认识贫僧呢?”慧能问。

  方辩说道:“弟子是西蜀人氏,为了求得佛法,前些年游历了佛陀的故乡印度。在那里,我得遇一位神奇的高僧。弟子请求他传授佛法。他说,佛祖释迦牟尼一脉相承的正法眼藏,以及历代祖师代代相传的袈裟,早已到了中国。而今,已经传至第六代,六祖目前正在岭南曹溪弘扬禅法。他老人家点化弟子回国,前来曹溪求法。所以,我刚才看到这庄严圣洁的木棉袈裟,便猜到了您就是六祖大师。大师,您能让我仔细瞻仰一下袈裟吗?”

  “当然可以。”慧能一抖袈裟,纷纷而落的水滴,宛若晶莹的珍珠,恰似袈裟放射出的神奇的光芒……

  方辩哪里还顾得上瞻仰,只是五体投地,磕头如捣蒜……

  慧能微微一笑,说:“方辩,地上有稻谷吗?”

  方辩一愣,看了看地面,说:“没有啊!”

  慧能说:“没有稻谷,你怎么像小鸡吃米似的?”

  方辩明白六祖在开玩笑,不好意思地站立起来。

  慧能若有所思,问道:“方辩,你如此看重这件袈裟,那么,你一向是干什么的呢?”

  方辩不明白六祖的用意,照实回答:“弟子祖辈传有塑像的技艺。我未出家前,以塑造神像为生。出家后,也经常为善信们塑佛像。”

  “难怪你会对一件表法的袈裟礼拜不停呢!”慧能说,“那么,方辩,就请你塑一尊给我看看。”

  其实,六祖的本意是说,真佛无形,实相无相,一个人,怎么可能塑造出佛的真像呢!

  方辩不解其中禅机,激动万分地说道:“弟子何世修来的福分,竟然有幸为大师造像!谢谢大师的信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