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代文豪林黛玉 45 文贼(一)

《一代文豪林黛玉》45 文贼(一)

作者:鹿门客 字数:5751 书籍:一代文豪林黛玉

  夏天的杭州,半城的清香。----

  会稽文社的诸位学人, 凑分子买了一间三进三出的院子, 缩在一个绿茵的清凉角落,享用着西湖上拂来的风, 开起了文会。

  美貌的侍女淌着汗, 端上来冰镇过的西瓜。门外上了年纪的几个老仆流着汗,拉来一车冰。

  穿长衫的读书人们则悠闲地在带着花香的树荫下坐着。

  文会第一场,新进的一个年轻才子,就要谈诗。

  起社的老学士, 却摆摆手,道:“今个我们不谈诗词歌赋, 也不讲经济道德,但论。”

  才子愣了一愣:往常这些老文人,是最看不得话本、的,一律目为“市井俗流”。今天怎么......?

  不过,想到前几天, 传闻里令圣人和贵人们都大怒不已, 斥之为“邪魔外道,文贼学盗”, 下令禁绝的那篇, 他立刻反应过来了。

  果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儒生,左看右看,从袖子里掏出一本揉作一团的书。

  不少人也陆续拿了出来。

  老学士咳嗽一声:“诸君, 我等今日拿出这文中的毒瘤来,只为批判一翻,是忠于圣贤之道的万不得已。”

  众人自然称是。

  才子暗笑一声,心道:嘴上一个个装得倒是道德之士,买起禁/书毫不含糊。

  然后。他也施施然从袖子里掏出来了。

  老学士看众人“装备”完毕,又咳嗽一声:“自今年夏初起,就有此等逆书流于坊间。这作者,便是之前的《烈女祠》的作者。当年,郑先生说此作者是文贼。果不其然,他今日就又作了此等大逆之作。我等自然要慎守文章之德,对其攻心。”

  说完,老学士眼光扫了一圈众人,希望有谁接个话。

  没人敢接话。

  批判,怎么批判?

  潇/湘君子的前一部大作《烈女祠》,众人尚可以批它狗屁不通、违反三纲五常。

  只是这部《歌仙》,恰恰是因为太过于大逆不道,“逆”到了一个境界,处处是忌讳,反而不知从何处开始批判。

  你批它,反而自己先犯忌讳。

  最后,还是年轻才子这个“不懂事”的年轻人出头,清清嗓子,道:“大凡要修改文章,多是要先读的。批判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先从读开始。”

  一个瘦得跟麻杆似的书生立刻借坡下驴道:“好,贤弟说得是。”

  老学士也赞赏地点点头,道:“那我们就边读边做批评罢。”

  只是,想法总是好的。

  “‘地租——天下之为恶者,莫出其右。’”刚读到序言的第一句,刷地一下,不少人的冷汗就下来了。面面相觑。

  而这一幕,正不断地重复出现在全国许多地方——上到豪门贵府,下到歌楼酒肆。

  包括云南。

  林黛玉到云南的时候是阳春三月,高山之上仍积雪,山下翠蛙已鸣云中树。

  大理三月桃花开。

  一下船,她就被大理的风光迷住了。

  春风吹过,苍山顶上皑皑雪,苍山脚下遍开百里花。

  洱海碧波如天镜,落在高原群山间。倒影着两边的雪山,人间山一重,湖里山一重。

  黛玉一路掐着指头数花卉,山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报春花、百合花 、龙胆花、兰花、绿绒蒿.......光仅杜鹃花,他们就见了几十种,许多根本叫不上名字。

  但是真正到大理城中的时候,她却开始生病。只能寄居黄家。等她病好的时候,已经是夏初了。

  这时,大理的城墙处,新贴了几张通缉犯的画像。上面被人唾了几口痰,苍蝇围着嗡嗡嗡地飞。

  少女在帷帽下轻声念道:“支诸府县:敕令通缉......潇/湘君子。”她似乎有些恐惧,又有些滑稽,捏了捏发颤的手,百般复杂,最后盯着画像,吐出一口气,以极低的声音道:“真丑。”

  她长了十几年,大多在闺阁里渡过。

  她从前在香风软卧的闺房里做着“林姑娘”的时候,连笔迹被外男看到,都是大忌讳。更是从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会和“通缉”关联在一起;自己的画像,会被贴得到处都是。

  林若山看了看那张画像上满脸麻子,山羊胡,瘦弱躯体,满面猥琐之气的贼书生,又看看自己美貌惊人的侄女,戏谑道:“你可看看,这画得像不像?”

  黛玉长出一口郁气,从画像上收回目光,扬眉笑道:“像。像山羊,像猴子,像是个十足的伪君子。我看那什么‘潇/湘君子’,一定就是个这么丑陋的贼书生。”

  林若山又道:“怕不怕?”

  林黛玉摇摇头,没有回答。转头凝视着街道,看着看着,慢慢陷入了一种沉思里去。

  苍山洱海,风光无限好,奈何这风光在人间。就要受人间的侵染。

  大理城,称不上美好。它和黛玉一路走来,所见的当世大多数城镇一样,色调是是黑黑灰灰的。

  就在贴着告示的城门不远处,收尸骸的车,刚刚捡了一具饿死的儿童尸骨,畸形的大头上,停满了嗡嗡嗡吃腐肉的虫豸。

  就在不远的地方,一个乞丐样子的流民,瘦的只有一把骨头,倒地就死了。

  摊摊贩贩,早就萧条冷落,两边的店家,门前一一紧闭。

  少数还兴旺发达的,也只有棺材店、寿衣铺、米铺之类。

  大理城外的山上,漫山遍野,杂草丛生。到处都是无主的野坟。如今到了夏天,新埋的尸体,会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臭气。

  连日的暴雨,让大理周边大大小小的污水塘暴涨,成群结队的蚊虫,从水塘里飞向城中居民家中,飞向那些杂草丛中掩埋得较浅的尸体。

  黛玉肌肤娇嫩,好一段时间,被大理的毒蚊虫叮得几乎不敢出门。

  而大理有一部分的街道,直入山野之间,算是一半在城里。街道间,露天粪坑星罗棋布,路边、田边、塘边,到处都是垃圾堆,和嗡嗡的苍蝇蚊子。

  而这些龌龊的污垢间,是一列列低矮阴暗的矮屋子,不少是由茅草搭成的。里面住着使大理能够真正运转起来的人——肩挑小贩、织工、匠人等。

  “街头的乞丐、流民,越来越多了,街上越来越脏了。收尸车一天来回三趟都不够拉。”黛玉凝视了一会,终于不堪忍受地低下头,看着自己已经被泥垢臭水沾上的裙摆,低声对她叔叔说:

  “叔叔,我不怕这个通缉。我也曾跟着三姐,流浪四方。我只怕,真的要乱了。”

  前不久,林黛玉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慢慢写完了《歌仙》,托她叔叔的几个朋友悄悄刊印出去了。

  她不知道会引起那样的轩然大波——原本只是悄悄刊印的《歌仙》,被书商越印越广,印在寻南小报上,开始只是在文坛,市坊间,最后,引发了一场波及面非常广,关于“地租”的大辩论。

  辩论开始只是集中在书上,也只有文人参与。到后来,不知怎地,一位海外商人,搞出了最初专门用来刊登《歌仙》讨论的“小报”。

  随着小报短短时间内的普及,辩论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三教九流,大凡是有点见识的,都要说歌仙几句话。

  江南江北,沿海诸省、以及个别省份内,几乎天天都有人拍桌子砸凳子,能辩论到几乎火拼的地步。

  明面上能够让人听到的意见开始两极分化。渐渐主流地分化了为了两派。

  一派是以李白泉这些“狂生”为笔杆子的沿海诸省人士。这些人,以下层的文人、小吏、还有出身商贾的下层官员、市井平民、大商人、或者是以海利振作的贵族为主。

  另一边,则是像孔家那样世代公卿、与皇族、与朝廷关系紧密的大中地主、大官僚。

  参与这场大辩论的人数在增多,《歌仙》的名声就伴随着这样的大辩论,传得特别的快。

  甚至有传言说“短发鬼”也评论了《歌仙》。

  那是南方起义军的首领之一,姓方。听说原系一位屡试不第、四处奔波的秀才,多年在外,好不容易谋了一个小吏,匆匆赶回家,却发现妻子早被家族中的土豪劣绅奸/淫而投江,老母亲饿死家中,小儿子则被拉去抵债,不知道卖到哪里去了。而家中由于他考秀才而得到的几亩田,也“借口他家中无人可种”,早就被人瓜分了。

  他一层层地往上告,一层层地被压回来,蹉跎了近十年,仍没有结果。

  他人到中年,终于彻底心冷了,只留下一首打油诗,曰:

  “我本无心爱功名,宦海奔波求斗米。

  残羹冷饭供妻子,薄米贫田奉高堂。

  乡绅豪族人间恶,妻离子散父母瞑。

  长恨头白读子曰,悔不年少投绿林。”

  此后便一把火烧光了自己的四书五经,削发而逃亡投奔南方的“匪贼”,被污蔑作“短发鬼”,从此落草为“寇”。

  就是这位方首领,传说他读罢《歌仙》,长叹道:“此怨天者也。”

  天者,君也。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但是,当今圣上,读罢《歌仙》,勃然大怒,却是真的。

  据说是某个经常被招进宫的文学弄臣,呈上给皇帝。皇帝读完,大怒,斥之为“邪魔外道、文贼书盗”。要求缉拿此书作者。连皇榜都张贴下来了。

  不管是不是真的皇帝要捉拿的,但是,现在各地都贴满了“文贼潇/湘君子”的缉拿画像就是了。

  一如大理这一张——当然,凭着这张画像去捉人,那是只能捉到猴子,捉到妖怪,但是绝捉不到潇/湘君子的。

  林若山的几位朋友倒是知道,也没有一个会去告诉官府。

  黛玉也曾很自我陶醉过,从《烈女祠》开始,她就一直觉得,大约是她的才华太高,写的太深刻,文章太好。才有这么多人讨论她的文章,甚至名声传到皇家去。

  即使是当代大儒称作“文贼”,书籍在江浙被禁,那也是一种殊荣。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被大儒称作“文贼”的。

  乃至于《歌仙》刚刚写完的时候,她也还是很有点这种“骄傲”。

  天下的文人,都很有点自命清高。她也不能例外。

  直到,她被林若山和林若山的朋友领着,去参加了一场辩论的文会。

  这场文会很特殊。

  参加文会的,居然没有几个文人。都是些底层军官、底层小吏卒、商贾,乃至于农民,还有不少织工。

  这场文会,不像文会。像什么?

  林黛玉从前十几年,是在闺阁里渡过,离开了贾府,看了人间,也多是把目光集中在身边,集中在自己的笔墨上。

  她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

  林若山的朋友,那个叫做阿坤,又矮又胖又黑的阿坤,正蜷着伤腿,站在会场中间一个类似于戏台子的台上,一手里拿着一个卷筒似的东西,一手拿着她的《歌仙》,声嘶力竭地对台下的人挥舞:

  “耕地的兄弟们,一年四季勤劳作,大半的收成,却被那些依仗豪族的地主拿走了!

  当兵的兄弟们,为那些良田千亩的大人们在外打死打活,他们却不但不给你们好地,还要把你们当作下等人看!当作自己家的看家护院,连你们的妻子高堂都一起受侮辱!

  还有写文书的兄弟们,你们多年宦海,给人家点头哈腰,难道为的是做宰相?都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罢了!可是,南方那位方短发的遭遇,难道各位身上没有或多或少地发生过?

  做生意的朋友们,我们只是想和和气气地做生意,给大家都带来便利,可是谁看得起我们?大家有多少人有过被土豪劣绅敲诈勒索、分薄利润的经历!现在,还要加收什么‘海禁税’!

  还有我们会场的织工,如果不是因为那些大地主索要高昂的地租,工场也不会到连你们的工钱都发不出来!”

  底下的人们,一下子嗡嗡嗡起来,不少人流露出了悲愤。

  阿坤挥了一下手,文场里又进来一些衣衫褴褛,形容局促,面黄肌瘦的流民,跟在流民后面进来的是长得孩子气的陈与道。他对阿坤点了点,说:“这些朋友都吃饱了。”

  见到这一幕,黛玉有些不安。林若山按了按她肩膀,示意她看下去。

  阿坤说:“今天,说这是个文会,那我们就来点文的。免得那些腐儒说我们挂羊头,卖狗肉。”

  说着,阿坤清了清嗓子,在陈与道的帮助下,让人们安静下来,他翻开了《歌仙》,开始朗读:“山歌声落下的时候,两旁的树上停满了山雀......”

  阿坤虽然体形黑胖矮,但是他的声音却非常清亮、多情,富有表现力。该柔婉的时候柔婉,该刚劲的时候刚劲。

  读书声在会场里流动。渐渐地,人们那些悉悉索索的小动作也停下了,会场里鸦雀无声。

  “‘你家里是故意欠着债的。’那穿长衫的男人呵欠,捻着一块糕点:‘否则,为什么还不卖女儿还钱呢?’”

  “渐暖的风,吹过了三姐的头发,她流着眼泪,对阿爹说:‘马上就要春耕了,留着我罢!你身体不好,阿弟还小,等我春天帮你耕完这亩田,再卖我罢!’”

  人们静静听着,想起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姊妹,自己的母亲、女儿、妻子,眼里慢慢蓄起了眼泪。

  “桂花开满了山,刘四弟,死了。

  一个人经过了桂花树旁的那条河,说:啊!懒人死了。

  另一个经过桂花树旁的那块青石头,说:啊!懒人穷死啦。

  于是,河与青石,都说:春天不勤奋,才会在冬天饿死。

  只有啃啮他尸身的鱼儿,嘟嘟囔囔地为他作证:他手上的老茧一层比一层厚,啃不动。”

  不少人都有过刘四弟的想法,想靠勤劳白手起家。

  但是辛辛苦苦一整年,却却还是欠了人家数不清的债。最后卖田卖屋。熬得住的,挣扎着活下来,熬不住的,就和刘四弟一样在满腔的不甘不懂中死了。

  而当最后听到“刘三姐之死”那一章的时候,人们的眼里,有悲伤,更有怒火,安静终于被啜泣、哽咽声打破了。

  场内哭声一片。

  阿坤又喝了口水,清亮的嗓音已经有点沙哑了。

  他放下书,眼里含了两泡眼泪:“父老乡亲们,今日,文会里还来了不少从外地流落到这里的朋友。是的,他们被叫做“流民”。可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是流民!是谁兼并他们的地,强抢土地呢?是谁苛政猛于虎,苛捐杂税逼人死呢?天下不少地方,顺风顺水,本没有闹荒。是人为地闹荒使他们沦为流民!”

  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嗓子“是贪官!”立刻旁边有一个人打了他一下;“逼死三姐的那个还是清官咧!”

  阿坤含泪道:“是啊。不管清官贪官,我们只想好好地过日子,却总是有人不让我们活!”

  一旁的陈与道则念了一首民谣:“东饿死,西饿死。上索租,下要钱。天下流民起仓皇。”

  猛然听到这里,林黛玉的颤抖,终于从手,蔓延到了全身。

  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歌仙》,成了一些人的武器了。

  林若山看她面色大变,轻轻叹了口气:“走罢,会场人多太闷,我们出去散散心。”

  俩人离开了会场,走到会场外面的院子里,带着花香的风吹过,头脑清醒下来,林黛玉咬着嘴唇,努力冷静下来,道:“叔叔,你有什么话,说罢。”

  林若山道:“黛玉,你看看这个天下。”他把手指着天,指着地,指着人群。“现在天下是个什么情形,你知道吗?”

  林黛玉沉默了片刻,道:“我一路走来,大凡不是瞎子,都当知道一点。”

  林若山出了一口气,有些出神:“如今东南西北,都是民不聊生,起义军一**。朝廷军队不对付外敌,主要的任务,反而是镇压起义。而皇城里,昏君废了太子,几个皇子蠢蠢欲动。其中几个成年的皇子,比如皇七子楚王,早早借口整顿封地而逃离京城。”

  黛玉点点头,叹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稀奇。”

  林若山顿了顿,接着道:“但这次,与从前......都不一样。我朝与前几百年的朝廷也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同禁海利,但是我朝底下臣民,都有众数谋海利为生,商贾大兴。而我等曾长年出海,也认为,我们,已经落后西洋人很久了。南边,李白泉等人很早就已经着手翻译《契约论》这些书了。”

  最后一句话,他说得非常隐晦。

  黛玉先是蹙眉,忽然脸色又一变,立刻直直地盯着林若山:“叔叔!”

  林若山苦笑一下:“不一定能成......只是......罢了。黛玉,你须得知道。若欲效法西洋振奋国力,地租、以及依附地租为生的那群人,便乃是众恶之恶。”

  林黛玉神色又一变,她聪明至极,稍一细想,不由冷汗涔涔:“所以,叔叔你的意思是......我的《烈女祠》、《歌仙》,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论,是因为......”

  她叔叔道:“时事造英雄。不过,也不一定就是你。只是,你的《歌仙》的确写得非常好。好到足以大多数人听懂。”

  犹豫片刻,又道:“恐怕到时候,朝廷反应过来,黛玉,你便要做头一个‘大盗文贼’了。”

  黛玉猛然抬头。心里滋味陈杂。半天,才沉吟道:“我知道了。”

  《歌仙》的遣词措句,黛玉是故意直白化的。

  因为《歌仙》最开始,就是在替汉家、壮家的山民编歌书的时候,渐渐有的初稿。后来写成的时候,她是想祭奠三姐。而三姐出身贫困,不识字,也听不懂那些文邹邹的用词。

  于是黛玉就拿着歌仙的稿子,一句句念给那些山民听。如果山民听懂了,她就写下来。如果山民听不懂,她就反复地修改稿子的用词,直到山民听得懂为止。

  大多数人都能听得懂,偏偏又由于黛玉本人的文学素养,而很富于艺术感染力。

  而现在,恰恰是因为这个,又加之《歌仙》笔锋直指地租制度,赶上了当世双方的焦点。

  所以,借《歌仙》,各路人马,变革派与保守派唇枪舌剑,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才成就了她的文名。

  “怎么,后悔吗?”看她半天不说话,林若山问道。

  黛玉摇摇头,笑了:“其实......我未必没有料到这个结果。”她当时在一个个寒冷的夜晚里,整理与山民的对话,一一修改文稿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她经常想起黄大姐、想起刘四弟,想起四方传歌的三姐,想起许许多多命运凄惨的人。

  寒夜孤灯,披衣独坐,流泪到天明。

  而在季家的时候,她终于下定了最后一点决心——她也想报复这个世道。

  所以,这样的结果......也不是没有想到的。

  最后,在回去文会的场地的时候,林若山问却很有点心情复杂,问她:“还有没有想问叔叔的?”

  如果黛玉说不喜欢阿坤的做法,那他就去叫阿坤......

  少女抚了抚头发,忽然狭促地一笑道:“有。”她顿了顿:“你们也是在利用我的《歌仙》吗?”

  林若山一窒。

  黛玉大笑起来:“叔叔,你看看你!糊涂得像呆头鹅!”

  她的眼睛比星星更明亮:“‘东饿死,西饿死。上索租,下要钱。天下流民起仓皇’。他们不是被我鼓动了,而是被自己的不幸鼓动了。真正能使人爆发怒火的,永远不是文字,而是苦难。”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人,她面上转瞬闪过悲伤,笑道:“倘若,我的文章能让人们动容、落泪,那恰恰是我的荣幸。因为我如实的反应了这个时代。”

  这一刻,那个曾经孱弱无力的少女林黛玉似乎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隐隐是一个凛然傲气,玉树临风于天地之间的背影。

  她是谁?

  林若山听到她的回答,闭了闭眼,忽然难以抑制的微笑起来:

  “黛玉,你还无字。叔叔却赠你个号。”

  “号?不用赠。”林黛玉笑了:“我看林潇/湘就挺好听的。对我来说,‘潇湘君子’这个名号,倒像活活的另一个人生了。”

  把“林潇/湘”在嘴里咀嚼了一遍,林若山默默想:大哥,如果你还活着,也不怪我把玉儿养成了这个样子,那你就应该看看,她有多光彩夺目。

  “好,那待你以后年过十八。便取你的笔名,号为潇/湘。”

  她是林潇/湘。 166阅读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