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代文豪林黛玉 106 四大家族【第一卷.终】

《一代文豪林黛玉》106 四大家族【第一卷.终】

作者:鹿门客 字数:3099 书籍:一代文豪林黛玉

  班师回朝的时候, 王子腾仍旧沉着脸。

  哪怕是将负隅顽抗的这些商贾的残军尽数剿灭,也难以有半点的松快。

  禁不住想,他这姻亲, 倒是个人物。

  早就清楚,他不会留下广州城内的一草一木这个事。便当机立断, 拿整个广州的城市焚毁的代价, 拿自由军这么多人――包括他自己的命,换广州一个城的贼民撤离。

  这些商贾子弟,倒也一股孤勇,哪怕明知自己的结局, 也敢上来硬碰硬。

  自以为立下大功的王家族侄, 早就飘飘然了, 完全没有注意到王子腾的真正心情,自以为凑趣, 道:“大帅, 这些商贾贼子真是愚蠢, 从南京城破开始,结局早已注定。短发贼被分化瓦解, 这些奸商的商盟由于对朝廷心存妄想, 大部分人自投罗网。嘿嘿,只这么一座孤城广州,也敢和我们作对!”

  只是, 立刻便挨了一个鞭子。

  “蠢货!”王子腾斥道。脸色更阴霾重重——广州, 他们只得了一座烧焦的空城, 不少贼子,都逃走了,而十几万人口的走脱,却不知道会埋下什么隐患——注定他这完美的功劳,要打一个折扣了。

  而林山的目地,却倒是达成了。

  ......

  “捷报!捷报!广州收复!”

  九月,全天下,竟然都反常地开始下雪了。

  但这样往常叫人惊异无比的雪,却掩盖不了在这一天,整个朝廷,上至皇帝宫妃,下至大臣,都陷入了无边狂喜。

  人们称这场雪为祥瑞。

  经历了时长近三年的拉锯,曾经被短发和商贾等贼子夺去半数的江山,终于连最后一座孤悬贼手的广州府,也得已收复。

  皇帝坐在龙椅上,狂笑起来,呢喃着“朕未丢祖宗基业”、“朕未丢祖宗基业”,群臣眼睁睁看着年老了的皇帝,因为过度的兴奋,而血色全涌上头顶,砰地一声,倒在了金銮殿上。

  幸而贾贵妃不顾规矩,指着太医紧急将皇帝送入宫闱医治,半天之后,让群臣心头一松——皇帝只是兴奋过度,身体又弱,这才晕过去了。

  只是,曾经一身戎马,健壮的皇帝,身体竟也弱至这个地步了?

  殿下人人嗅到了一点腥气——不待他们多想,皇帝第二天又临朝了。似乎是为了以示自己的强壮,年过花甲,几近古稀的皇帝,竟然下诏:

  普天同庆,大赦天下。为庆喜事,特广开门路,于名门之家,广选秀女。并且特意放宽了年龄。

  众人正暗想皇帝“老当益壮”,却紧接其后,皇帝又下了封赏的圣旨,有功之臣,人人得赏。

  其中,王贾薛史四家,更是声威赫赫。

  毕竟,这次的王朝大难之中,这四家,不愧是开国勋贵之后,表现得尤为出彩。

  王家,贾家,史家,自不必说。

  前几日,贾、王二族的子弟,先行返京禀告的时候,皇帝当即便封了爵。

  虽然是最低等的,但不过是百夫长,也封这地位,可见龙心所在。

  更不必说,贾贵妃又重了身子。赏赐如流水一般流向她的宫中。

  而后位常年空虚,贾妃早已代掌后宫事。

  入主昭阳宫,不过是眨眼之事,已成定局。

  可见,贾家的爵位、王家的国公帽子,史家的官职,俱已稳妥。贾王二家,更有那深宫飞凤凰,居凤座的命。

  这样想着,白发早已斑白的大太监眯起眼睛,又盘算着吩咐徒弟,等会去四家颁旨时,礼该如何,态度又当如何拿捏。

  而贾家。则正在敲锣张鼓,挂红张彩。已日渐病重的贾母,都从病榻上强行爬了起来去祭祖。

  日夜都有贵人登门——贵妃之娘家——或者说未来的后族。怎能不拜谢祖宗?

  更何况,儿子贾政得已升为工部尚书。

  贾家的宝贝苗子——贾宝玉,也得已蒙赐皇恩,恩庇一时,晋身举人。

  王家。

  门前的石狮子又添加了几等规格,模样变了一变,牌匾重新做了,上书“敕造安国公府”。

  萱萱赫赫,来往者,竟无一个是低于王孙级别的贵人。

  王家的丫鬟婆子出行,虽然低调,甚至都比一般的士族小姐们精贵了。

  颇有一些过去王家五百年前的老本家魏晋王谢的风度。

  薛家却明面上没有什么加官进爵——众人这也才琢磨出皇帝之前那道选秀的圣旨是为了什么——薛家虽有大功,却是皇商,乃是商人出身,经过了这场有商贾贼子参与的大难后,对于商贾之家,难免皇帝忌讳,不好大肆封官进爵——他家的女儿薛宝钗,倒是好的,人品才貌俱佳,却蹉跎婚姻至今,年已二十一。听说,曾经有意才选储秀宫。

  就连封赏最低的史家,都封了侯。过去门庭冷落,如今庭前,香车宝马,穿梭不息。即使是那史家嫁与卫家,早寡独居娘家的女儿,也有无数才俊络绎不绝地登门求娶。

  ……

  宝玉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枯败的大观园中。

  他想起封赏举人的御制到的时候,他都迷迷蒙蒙如坠云雾,太监却是满面堆笑——这是贵妃娘娘——未来可能是皇后的亲弟弟,是新任工部尚书的公子,就是再怎么混账,也是圣上恩赐的举人了。

  他却不想及自己的荣华。

  大观园要被改建了,用作他新婚的新房——而诸芳尽有去处,大姐要入住昭阳宫,二妹妹探春,嫁了兵部侍郎的公子,三妹妹惜春,也早许权贵人家,宝姐姐听闻,也要入宫去了。

  合家暖团团一片。

  富贵荣华好喧哗。

  雪真冷。他却想:我祝你们好,我祝你们都好。都得偿心愿。

  他往庵堂的方向去了。

  ……

  史湘云把素色的孝服换下了。

  将木鱼丢掷一边。

  将经书撕了粉碎。

  &n

  bsp; “婶婶。”然后,她面对着摆到自己跟前的,无数求亲的名帖,在对方惊喜的眼神里,忽然笑了,笑里依稀有昔念豪放的影子。

  真是可笑。当年要她青灯古佛守活寡是他们,现在要把自己赫赫扬扬嫁出去也是他们。

  背对着“亡夫卫若兰”的神主牌,她说:“出嫁从父,再蘸由己。小女才经婚姻心犹冷,我愿从此独守庵堂地。”

  撕碎了素服,砸了木鱼,摆脱了神主牌,家族富贵喧天。

  史湘云,却真正死了一颗心。潜心从此归佛祖。

  ……

  当金色的那张布——世间至尊贵的金色,到了自己手上的时候,薛宝钗一时有些恍惚。半晌,才回过神来,向颁诏的太监行了礼,接过了诏她即刻入宫,封为才人的诏书。

  薛姨妈喜极而涕,薛蟠更是喜得连连说要大摆酒席宴请全城,大嚷着看谁还敢编排我妹妹是个老姑娘。

  又夸说“妹妹智谋过人,合该进宫,如果不是妹妹教我去和江南商会联系”云云,立时顿时挨了薛姨妈一下棒头,“再胡说,坏了你妹妹前程,看我不揭了你的皮!”

  家人这样狂喜,薛宝钗自己,面上却仍然是淡淡的。

  夕阳照着她雪一样的肌肤,照着她神色清淡更显得丰艳的姿容,起了风。

  这风却奇异,虽微,却不断盘旋,直如逍遥游中辅佐大鹏的异风

  她的心却渐渐热起来了。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

  ……

  天地苍莽。惨淡的灰云万里凝结,空中飘飘扬扬,竟然下起了雪。

  林黛玉站在甲板上。

  伸手接了一片雪花,触手冷极了。

  岸边早已远了。环顾四周,茫茫的雪,茫茫的海。

  雪与海,难分辨何处是交际。

  王朝在哪里?家在哪里?

  她不可自抑地想起,中年骑士——王子腾挥了挥手,他身后黑压压的,闪着尖锐的光——刀剑的光的“潮水”,一涌而上。

  “上船去,黛玉。”叔叔说。

  没有给她半分余地,立刻,就有自由军的将士,饱含歉意的将她硬是推到了甲板上,船员将她拉了上去。

  叔叔挥剑,出身自由军的船员,迅速地将缆绳解开。

  船在碧波里荡出。

  自由军剩下的几千人,叔叔,却都还在岸上。

  他们转过身,背对着她,背对着开出的船只。面朝着眼前凶恶的朝廷虎狼之师。身上蓝色的制服早就被鲜血染成了赤红。

  这样的姿势,是守卫的姿势。

  他们一路退守,最后,不能退的,是身后,载满没有战斗力的亲人、爱人、朋友们的船。

  她最后的回忆,便这样定格在了港口一片血红的海水的情景。

  一旁外有人来了。

  是出身自由军的一个海员。

  他满脸哀伤:“先生,请您节哀……大帅他……他不让我们向您透露消息。怕您……”

  他不忍心说下去。

  “怕我什么?怕我知道叔叔一开始就没打算活着离开广州,只是以自己做饵食,吸引朝廷主力,以便保留广州民众性命?”她平静地问。

  “潇湘先生……”那年少的海员却被她这异乎寻常的的平静,吓得害怕地往后退了一步,“您……”

  这时候,海员听到,林黛玉极轻,极缓慢地说:“我知道的。我一直,都知道的。”

  海员顿时不知所措,半晌,才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那……潇湘先生,您要跟我们一起去往南洋避祸吗?”

  “不。我要去泰西。”

  “那太远了,太乱了,听说泰西那边乱哄哄一片,前段时间刚把皇帝送了断头台……您只有一个人……这……您为什么?”

  林黛玉却不再说话。

  她走到栏杆边。海上刺骨的雪风扑面而来,雪花落了她满头满脸。

  她将香囊里装着的那朵早已风干的木棉取出――花里只余下了一点细碎的干瘪的香气。

  这点干瘪的香气,便一下子唤起起了她初到南国的记忆。

  满城开遍的木棉花,艳红如火。

  有人高唱自由歌:

  “长愿吾儿如此花,自由花开永不败。”

  但歌声渐低,越来越轻轻地,最后如烟云一样,消弭在了这空蒙一片的雪里。

  王朝一梦,也这样消弭在了冰冷洁白的雪中。

  她低下头,用同样冰冷苍白的唇,亲吻了一下这朵枯萎的“自由花”、“英雄花”。

  然后,将这朵枯萎的花,与香囊,一起投入了海中。

  没有掉眼泪。

  一滴也没有。

  ....

  夜幕降临的时候,漫天蒙蒙的雪,渺渺的海面。似乎天地之间,只此一孤舟。

  林黛玉呵出一口冷气,窗外冷彻骨髓,因逃出匆忙,甚至没有带暖炉。她一辈子柔弱无骨的手上,竟然生了冻疮,又痛又痒。

  但前半生总是伴随着她的那些隐隐的娇气,寂灭无踪了。

  她毫不在意地提起笔,就着烛光,开始写着她写在离开王朝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王朝一梦》。

  作者序里,绘着一朵木棉花,鲜艳夺目。

  林黛玉写下了此生,唯一一段,由她亲笔写的序:

  “此花不是寻常种。当自他乡异域来。

  倘若此处花谢了,枯萎了。

  吾,愿往,此花来处觅真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