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钟意 2 出家

《钟意》2 出家

作者:初云之初 字数:3794 书籍:钟意

  外室有仆妇的问安声传来,玉质垂帘被掀开,环佩清鸣,侍女缓步入内,其后才是高髻华衣、鲜妍端淑的越国公夫人崔氏。

  她今早冒雨往法门寺拜佛,刚刚才归府。

  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即博陵清河二崔、范阳卢、陇西赵郡二李、荥阳郑、太原王这五姓,钟意的生母崔氏,便是出身天下士族之首的博陵崔氏。

  钟意额上有伤,虽然敷了药,红紫色瘀痕仍旧显眼,崔氏入门瞧见,步伐都快了些,疼惜道:“这是怎么伤的?好不小心。”

  钟意见到这样端丽温柔的母亲,思及前世,几乎忍不住泪,低下头遮掩,宽慰道:“我没事,阿娘别担心。”

  女儿是怀胎十月生下的,崔氏如何能不担心,侍女在边上,少不得劝慰几句,再将今早之事说与她听,末了又道:“老夫人入宫许久还未归家,小娘子许是忧心呢。”

  时下佛道盛行,女儿又非巧言令色之辈,崔氏倒不怀疑,心中忧心丈夫,却还是温和笑道:“阿意有福气,连菩萨都愿意入你的梦。”

  越国公府有三房,钟意父亲居长,下边是二叔三叔,还有个早已出嫁的姑母,兄妹四人都是钟老夫人所出。

  钟意这一代有七个孩子,六男一女,每房各占二子,十分均衡。

  他们这一辈从元,长兄元裕、二兄元嘉皆是如此,唯有钟意不一样。

  她是府里唯一的女孩子,出生时老夫人稀罕的不行,亲自取名叫钟意,希望她能遇上钟意于她的男子,和美一生。

  可惜,前世终其一生,她都没遇上那个人。

  ……

  钟老夫人是在午后时分归府的,钟意与崔氏提着心,听到消息,赶忙到荣松院去。

  “没事了,”钟老夫人微笑着说:“都把心放回肚子里吧。”

  其余人只知此事是钟意自梦中得知,惊讶过后,听闻已经通知越国公,便不再在意,只有钟意留在府中,一颗心还揪着。

  然而,还不等越国公的消息自泾阳传来,她的婚事,便被提上了日程。

  五姓七望互相通婚,这是早有的旧例。

  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通婚,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通婚,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通婚,这是自北魏起,世家内部不成文的规矩。

  崔氏未出阁前,便与赵郡李氏女交好,各自出嫁之后,更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不巧的是,二人前两胎都是儿子,无法结亲,直到崔氏生下小女儿钟意,才叫这桩婚约落到了实处。

  越国公与安国公都曾跟随皇帝征战沙场,关系亲厚,两家主母也是亲如姐妹,安国公府的郎君是蜚声长安的才子,越国公府的女郎有京都明珠的美誉,即便叫最挑剔的人来看,这桩婚事也没什么毛病。

  婚期定在了明年七月,掰着指头数数,也只有不到一年的功夫罢了。

  云销雨霁,第二日是个晴天。

  安国公夫人李氏登门,见到钟意时,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艳,连声赞叹:“阿意愈发秀逸出尘了,真是神仙般的人物。”

  这是句好话,她也说的真心实意,可钟意一见她,便跟被泼了盆冷水似的,霎时间凉了。

  “怎么?”李氏察觉她神情有异,关切道:“可是身子不适?”

  崔氏微微蹙眉,有些忧心:“这几日落雨,不是受凉了吧?”

  “有点,”钟意也只能说:“喝几剂汤药,便无碍了。”

  “秋冬交接,仔细时气,”李氏温声叮嘱道:“可不要大意。”

  钟意勉强挤出个笑,算是回应。

  李氏走了,没多久就有安国公府的人登门,送了好些名贵药材补物过来,钟意坐在院落里的秋千上,看着侍女捧着登记入库,心里乱极了。

  沈复对不住她,但李氏却把她当亲生女儿看待。

  前世阿爹过世,她要守孝三年,祖母伤心卧病,没多久也去了,又要守孝一年,等他们完婚,沈复都二十五岁了。

  这桩婚约朝野皆知,安国公府自然做不出毁约另娶之事,但照常例,给儿子安排几个人伺候,却也是情理之中。

  这种内帷之事,安国公是不会管的,作为男人,他也很难体会到通房妾室这些存在有多刺心,李氏却同钟意透了气儿,决不叫儿子房里有人,叫她宽心。

  钟意二十岁出嫁,已经是老姑娘了,可沈复身边硬是连朵花都没有,就为这个,她打心眼里感激李氏。

  即便后来出了那档子事,也是沈复瞒着李氏做的,她知道之后惊怒交加,请了家法,几乎把沈复打死。

  李氏真心实意的待她,钟意不想伤她的心。

  可是,她也不想再嫁给沈复了。

  她该想个办法,既能退亲,又不失两家体面。

  ……

  青明山发生山崩的消息传入宫中时,已经是亥时三刻,临近午夜,皇帝早已歇下,内侍们不敢擅自惊扰,只能报到总管处,由他裁决。

  “陛下这两日为此忧心,食不下咽,若是有意拖延,反是罪过,”内侍总管刑光是伴驾多年的旧人,深知皇帝性情:“还是唤醒陛下吧。”

  皇帝坐在塌上,将那封不算长的奏疏看了三遍,才问来使:“百姓可有伤亡?”

  来使答道:“疏散及时,并无。”

  皇帝点点头,又问:“冬麦受损如何?”

  来使微露忐忑:“山崩势大,十之六七受损。”

  “天灾避无可避,与人无尤,”皇帝摆手,示意他无须惊惶:“令泾阳县令开仓放粮,再免当地赋税三年。”

  来使心脏一松,就听皇帝问:“越国公无恙?”

  “国公无恙,再过些时日,便可还京。”

  “知道了,”皇帝道:“退下吧。”

  来使退下后,皇帝半靠在塌上,却再无睡意,刑光亲自泡了茶呈上,便听他喃喃自语:“世间果真有神佛,能未卜先知吗?”

  刑光心知他说的是越国公家小娘子提前预警之事,听了一句,便低下头,侍立不语。

  “菩萨眷顾,总是她的福气,救黎庶万千,也是功德,”皇帝沉吟片刻,吩咐道:“赏金三百两,绢三百匹,物四百段,今日晚了,明天再去宣旨吧。”

  刑光恭声应是,随即又笑道:“陛下这样大张旗鼓,老夫人怕会不情愿。”

  “姨母之前不愿,无非是怕梦境成空,为阿意招惹是非,现下坐实,却无碍了,”皇帝道:“婚期在即,算是朕为她添点喜气吧。”

  刑光自然口称圣明,第二日更是亲自往越国公府宣旨,哪知人都到了门口,却没见到钟家小娘子人影。

  他心里正纳闷,就见提前进府通传的内侍上前,低声道:“小娘子昨夜忽发急病,高烧不止,已经下不得地了。”

  ……

  钟意这场病来的突然,事先半点征兆也无,着实将崔氏吓住了。

  时节交替,偶染风寒也是寻常,最开始的时候她还能这样安慰自己,可等到第二日,女儿仍旧高烧不退时,她就慌神了,到最后,连钟老夫人都给惊动了。

  “于太医,我们阿意这是怎么了?”钟老夫人看着孙女惨白的小脸,心疼极了:“不是偶感时气吗,怎么还不见好?”

  “小娘子形燥肢弱,阴虚亏空,脉象实在是不好,”于太医面有难色,犹疑一会儿,才勉强道:“我再开几服药,叫小娘子吃吃看吧。”

  崔氏出身世家大族,素来风仪优雅,现下却顾不得,颤声道:“于太医,阿意她……”

  于太医实在不敢作保证,只能说:“先好生将养着……”

  这话说的十分不详,一贯沉稳如山的钟老夫人都变了脸色,崔氏强撑着叫人送于太医出去,眼前就是一黑,即将歪倒时,一道风尘仆仆的高大身影自门外大步入内,伸手扶住了她。

  他轻轻叫她:“燕娘。”

  越国公钟朔,归京了。

  “朔郎!”这原是闺房之内的称呼,崔氏现下却顾不得了,紧紧拉住他衣袖,声音迫切:“你看看我们的阿意!她很好,不会有事的,是不是?!”

  越国公看着摇摇欲坠的妻子,再看塌上面色惨淡的幼女,心如刀绞。

  “对,”他说:“阿意不会有事的,燕娘别怕。”

  崔氏忍了许久的眼泪,终于流了出来。

  钟意听见阿爹的声音了,这叫她心里涌出几分迫切来,她想看看阿爹,看看平安归家的阿爹。

  她睁开了眼睛。

  越国公高大挺拔,面容英气,出门在外这些日子,脸也被晒黑了,只是目光中的关切疼惜,却半分都不见少。

  钟意见到他,心里既欢喜又酸涩,还掺了点不得不欺骗他的愧疚,几种情感混杂在一起,她小声哭了:“阿爹,你回来了,真好……”

  “阿意不哭,”越国公心疼的握住她的手,察觉女儿手腕消减的连镯子都套不住,心中难过,语气却很坚毅:“阿爹会广求天下名医,一定能治好你的!”

  “没关系的,”钟意笑着说:“阿爹能回来,我就心满意足了。”

  几日水米不进,她面上早已失了颜色,倏然一笑,却像是一朵冰雪堆砌成的花儿,假使太阳大点,随时能消失在人间似的。

  钟老夫人在她话里察觉到了什么,拨开儿子,坐到床头,沉声道:“阿意,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生病,是吗?”

  越国公夫妇的目光霎时间凝滞,钟意嘴唇动了动,又别过脸去,小声说:“太医都看不出,我怎么会知道呢。”

  钟老夫人声音中带着难以忽视的威仪:“不许撒谎!”

  对于一个卧病在床的小姑娘,这语气太过严厉了,然而说这话的却是历经四朝、执掌越国公府多年的老夫人,任谁也不敢说些有的没的。

  钟意哭了,抽泣声弱不可闻:“我不是有意撒谎的,可是……”

  “祖母知道你是好孩子,”钟老夫人语气转柔:“瞒着我们不说,必然是出于好意,可你有没有想过,你什么都不说,我们这些人见你一日日的虚弱下去,心里有多难过?”

  “菩萨说,凡人不能泄露天机,她助阿爹脱险,却也要有人承担因果,”钟意似乎是被说动了,沉默片刻,低声哭道:“我将山崩之事说出去,此后便要常伴青灯古佛,否则……”

  原来那场天机,是用小孙女后半生换来的。

  钟老夫人眼泪落了下来,又心疼,又不忍:“你这孩子!”

  越国公这样刚强的人,都觉得眼眶发酸:“阿意,你叫阿爹怎么忍心?”

  崔氏听她说完,更是心痛,然而女儿不说,丈夫只怕已经遭遇不测,她没法说别的,只能哽咽着问:“你怎么不同我讲?”

  “要是说了,阿爹会内疚的,”钟意低着头,缓缓道:“我同安国公府还有婚约,若是出家,岂不叫世人非议他们么。”

  “安国公府不会介意的,”越国公眼眶通红:“阿爹去同你沈伯父讲,他不会因此同府上交恶。”

  看着塌上病弱不堪的幼女,他也哽咽了:“益阳长公主在青檀观出家,想来不会折我脸面,先叫人去问一声,明日便送你过去……”

  长安不过巴掌大的地方,略有些风吹草动,便会传的满城风雨。

  先前皇帝派人往泾阳去疏散平民,又令县衙准备一干赈灾制物,虽有未雨绸缪之名,朝野间却还是有些非议,唯恐兴师动众,最终却是多此一举,然而等山崩消息传来,这些非议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转为称颂天子圣德,未卜先知。

  皇帝并不居功,将实情表露出来,又降旨厚赏钟氏女郎。

  时下佛道盛行,此中内幕为人所知,世人奇之,然而不等天家降下赏赐,钟家的小娘子便卧病不起,不出两日,就出家做了女冠。

  这事委实奇怪,长安众议如沸,竟连秦王归京这样大的消息都盖住了。

  ……

  两日前。

  钟意水米不进几日,脸色惨淡,见安国公夫人到了,强撑着起身:“伯母,我实在是……”

  “你这孩子,怎么不早些说?”李氏见她如此,心中又怜又痛:“倘若真出了事,岂不叫我悔恨终生!”

  安国公与妻子同至,不好进内苑,便在外间同钟老夫人和越国公说话:“天命如此,人弗能改,是幼亭没有福气,配不得神女。”

  他自怀中取了当年所留的结亲文书,退还给钟老夫人,言辞恳切:“两家原是通家之好,我与英华更是亲如兄弟,切莫因此事而生了龃龉,此后往来相交,一如从前。”

  钟老夫人称谢,越国公则向安国公一礼,后者连忙避开,口称不敢。

  这桩婚事长安皆知,贸然取消,少不得引人猜测,伤及两家情分,钟老夫人再次入宫,向皇帝阐明缘由,说了其中内情。

  “如此孝女,堪为世间表率,”正逢尚书仆射杜克明在侧,听钟老夫人说完,面露赞许,深为感慨:“英华有女若此,令人称羡。”

  “卧冰求鲤,黄香温席,这都是书里才有的故事,真到了眼前,有几个能做到?”皇帝亦是深为嘉许,动容道:“阿意正当韶华,愿为父亲常伴青灯古佛,真是世间第一等孝女。”

  钟老夫人心有哀凄,勉强一笑,不曾言语。

  “这般孝行,又救青明山下万千黎庶性命,合该嘉赏,”皇帝有意加恩,略加思忖,道:“便叫她在青檀观出家,与益阳作伴吧,传朕旨意,另赐绯红袍,银鱼袋,礼同正四品正议大夫,号怀安居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