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将门 第十七章 老王

《大汉将门》第十七章 老王

作者:青牛道人 字数:2675 书籍:大汉将门

  人家主动登门来感谢,李广当然得热情接待。陪着这一群人,没营养的话说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也得到了一些。比如李广就知道了王延年是个足迹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商人。南越、蜀地、齐地、辽东,鲜少有他未踏足的。行商多年混得这么凄惨,那是因为行商有风险,老王前年在西南行商的时候翻过船,多年积攒起来的家底儿差不多都赔空了。

  听着王延年谈论天下诸处风土人情,李广三兄弟听得也是滋滋有味。半晌,李广若有所思的道:“王公足迹遍海内,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种唤作甘蔗的植物?”

  王延年摇了摇头,表示没听说过。李广心想不会吧,这都没有?于是又不死心的把甘蔗给仔细描述了一遍。这下王延年就明白过来了,他笑道:“恩公所言,乃是南方所出之诸柘。其茎如竹,剥皮而食,浆汁香甜。”

  李广也不明白这甘蔗为啥要叫诸柘,听了王延年所说,便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此物。不知王公可能为我购些种子来?”

  王延年正恨自己不能报答李广,听得李广有事相求,当下大喜,忙站了起来,把胸脯拍得砰砰响:“恩公尽管放宽心,王某两月之内,必将此物献于恩公案前!”

  李广谢过了王延年,又与诸人说了几句话,这才送他们离开。这群人中,除了王延年是个老江湖,其他人都是陇西郡的土著。那个妇人,也没有给李广带来什么隐藏任务。和其他人一起,战战兢兢、感激不尽的向李广兄弟道谢个不停,完了就随众人一起走了。

  李广为什么忽然要问王延年甘庶?

  那是因为他有了上造的爵位,名下会有200亩地。这200亩地,将会是他的试验田。他家不缺这200亩地,但若是他和他父亲李尚说,家里的地不种粮食了,改种甘蔗。李尚只怕又要气得暴跳如雷了。

  这会的地主阶级和小官僚们,目光只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压根就不会主动去求变种植什么经济植物。除非,你做出了成绩来了,事实摆在了那里,然后他们才会去跟风。

  李广想种甘蔗,那是因为他想插手制糖业。做生意最简单粗暴的,其实还是开矿。今上的宠臣邓通,就是因为今上把无数铜矿赐给了他,让他铸钱。于是邓通赚得盆满钵满,短短数年成为天下有数的富豪。

  李广家里没矿,也没这种上层关系。而且开矿这个行业,也兴盛不到多久。等到几十年后,汉武大帝上台,矿山收回、盐铁官营,全国大大小小的商人顿时死了一大半。当然,最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李广本来就没打算花多少精力在经商上。

  他想插手制糖业,根本原因还是想在看到成效之后,把这法子献给朝廷。没办法啊,他想推动汉匈战争的提前爆发,自然就得给汉家朝廷开挂。不然难道要等今上、后来的汉景帝两朝几十年积累的家底够了,再开打?那会他都已经四十多了。出名要趁早,早点打完早点退休享福。重来一次,难道还要六十多了还披挂上阵不成。

  所以之前的马镫、马蹄铁,包括现在所想到的甘蔗种植,都是他自己所知道的,也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实现的。再多,他也不懂了。

  什么炸药、水泥、钢铁、玻璃等等,他知道个大概,但要他说出完整的制造工艺、生产技术,那就是两眼一摸黑了。当然,以后有空闲了,在大方向上指点、探讨下,然后引导工匠们去往那个方向钻研,这还是可以的。其他的,就别多想了。

  送走了王延年,李蔡就问李广:“大兄,那诸柘真如王延年所说,甘甜多汁?”

  李广点了点头,道:“是的,此物可生吃,可榨汁,亦可熬糖。为兄向那王延年求了来,打算种在自己的地里。”

  汉朝这会的糖,多是麦芽糖和饴糖、蜜糖。固体糖也有,但后世的红糖、白糖这会还没影子呢。李广想生产的,就是红糖和白糖。这种垄断性的大杀器一出来,其敛财的速度可想而知。

  到时自己先赚点钱,再把这法子献给朝廷。那皇家园林,山林水泽荒地无数,太仆寺和少府两大部门奴仆成群,举国体制下,甘蔗园可以一夜之间冒出来无数。钱是男人胆,有了雄厚的财力,今上和未来的汉景帝,就没必要再对匈奴人忍声吞气了吧?

  不然自己就是一心要上阵杀敌,也捞不着机会啊。历史上的李广,不就被死死的按住了么。二十余年,七任边郡太守。大好青春年华,就这样浪费了。到了汉武帝手里时,他就已经不可避免的落伍了。最后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好不凄凉。

  李蔡一听说可以熬糖,就道:“到时大兄把种苗分我些,我与宣弟也一道种了。”李广的两大铁杆,现在不管李广做什么,都打算紧紧追随了。

  李广点了点头,应允了下来。此时他们还不能离开,因为平襄县的文书要发去成纪和狄道。核实身份、落实奖励政策都需要时间。

  期间,平襄县长也露了一面,本来这种事情,他这种百里侯才不用理会。只是李广三兄弟是陇西李氏的子弟,又是成纪令李尚的子侄。地头蛇和同僚的因素都占了,他装作不知道,这也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就干脆设了个家宴,把三兄弟给请到了家里吃了顿饭,好好的勉励了一番。

  后来,雀山亭亭长和遇难亭卒、旅人的家属也过来了,办完了丧事,特意过来感谢李广兄弟给他们亲人报了仇。钱财礼物也是带了一大堆。李广得了官府最大的甜头,又如何再要这些遇难者家属的好处。真个来者不拒,只怕就要传出他贪得无厌的名声来了。这个世界,和后世一样,人心总是复杂的。羡慕嫉妒恨的有,损人不利己的也有。不持身严谨,爱惜羽毛,指不定就要被人背后捅刀子。

  所以李广千万般推脱,贵重诸物皆不取,最后没法子了就只取了一两样价值最低、市面上的大众货来安众人之心。又对诸人道:“路遇不平,自当拨刀相助。更何况我兄弟三人乃陇西子弟,自幼习武,保护乡党,理所应当。尔等不用如此。此番尔等家中逢此厄难,还望多多节哀。”

  这话传出去之后,百姓闻了,人人夸李广兄弟仗义豪气。李广这话说得确实漂亮,尤其是把自己的立场表明,说自己也是陇西子弟,这就和大伙儿站在一块了。后来拒绝众人的钱财,更是竖立了李广兄弟皆贤的形象。

  做了好事,姿态也摆得端正,自然就会被百姓们在情感上所接受,然后,口口相传。这个年代,个人的品牌形象,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

  后来,李广三兄弟再上街,每到一处,就会被百姓们所围起来,更有许多少女,送上自己的香囊、香帕。而百姓们又总有爱凑热闹的天性。本来不知道发生了何事,远远一看,那里人挤人,于是也就好奇的跟着去了。搞得李广兄弟三个一出来,没过多久就是观者如墙。大家还热情得很,一个个呼朋唤友的喊着:“这就是杀贼如杀狗的李家小郎君!快来看!”

  李广兄弟三个,不得不保持着笑容,慢慢的在街上移动。到最后,脸上的肌肉都笑僵硬了。这日,好不容易逃出重围,李广叹道:“这里不能待了,百姓们太热情了。”他总算明白,史书上说看杀卫玠,是个什么情况了。幸好他身体强壮如虎,幸好百姓们还不知道要签名,不然他也受不住。

  当初县丞一语成谶。他们真的出名了。不仅是这平襄县。随着事件的发酵,首先是狄道、成纪两县最先知道。因为平襄县的公文已经通过邮传系统发出去了。

  李尚得知自家儿子和两个侄儿在雀山境内大发神威,一举擒杀盗贼十三人,不禁大喜:“此真吾李家子也!”

  儿子和侄子有出息,在平襄县扬名立万,他比谁都高兴。当日晚上,就在家中设宴,请县丞、县尉一道至家中赴宴。县丞和县尉自然知道是因为什么事,县中出了个名人,那也是他们的政绩。自然是乐呵呵的欣然赴宴。只有李母知道后,在卧室中不知道担了多少心,自己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

  狄道那边得到信后,更是欢喜得不得了。言家中出了千里驹。祖先之灵保佑,李氏复兴可期了。

  慢慢的,又随着商旅、行人,李广三兄弟的事迹,又传至陇西诸县,再从陇西,传入关中。当然,这其中有没有李家人在插手搞宣传工作,这就不得而知了。

  在平襄县的爵位确认书颁发下来后,李广三兄弟,终于踏上了归途。告别了县长等人,取道回狄道去了。这会,已经是六月初一了。

  而在此时的长安城,也发生了一件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