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龙腾股海 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国宝

《龙腾股海》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国宝

作者:渤海君子 字数:5051 书籍:龙腾股海

  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国宝

  随州博物馆编钟演奏厅,随州编钟乐团用复制的曾侯乙编钟演奏着《春江花月夜》、《楚殇》、《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的乐声由古朴而造型独特的编钟发出,仿佛音乐的精灵扇动着五线谱连缀而成的翅膀穿越千年而来,张小山们陶醉在编钟古乐那深沉浑重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交响而成的优美旋律中,似乎感受到了上古华夏文明引领一代风骚,笑傲寰宇的 旷世传奇。

  午餐完稍事休息后,美女教授孙艳提议要去领略随州“稀世之珍”的风采。夏军知道她所说的稀世之珍是指1978年在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时曾国遗物,保存完整。出土时曾经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这套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距今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哪怕在国内用原件演奏,也要由国家特批。

  对教授的要求,夏军当然是无条件满足,但他还是说明了此编钟非彼编钟,乃复制件的情况。孙艳听后,坚持道:“这个情况我也知道,问题是我们无法去欣赏原件的演奏啊,只能欣赏随州本土的艺术家们用复制件进行的演奏了。何况我听说随州博物馆的这套复制件足以乱真,演奏水准也是一流的。”

  众人也附合着纷纷称是。夏军立即行动,动用朋友圈联系上了博物馆的高馆长。高馆长也颇为豪爽,在电话里大声说:“夏总,没有问题,带着你的朋友们尽管来。博物馆今天下午本来就安排有演出,我负责请首席演奏师上台为你们表演就是了!

  就这样,教授一行和张小山们才欣赏到了一流的编钟演奏。

  舞台大幕落下后,陪同夏军等人观看演出的高馆长主动说:“夏总,等会我请大家近距离了解一下编钟古乐。这套编钟是百分之百按照原件复制的,可以说各方面的感受都和原件是一样的。”

  待其他观众全部离开,高馆长首先邀请夏军的客人同博物馆演奏员合影留念,然后开始讲解。他带着自豪说道:“各位,呈现在大家面前是曾侯乙编钟的现代版,刚才就是它和演奏师们一起让我们欣赏了一场视听盛宴,现在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这套国宝。编钟是我国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这套编钟出自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因此被称为

  曾侯乙编钟。

  我们先看它的结构,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的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楚惠王赠送的镈钟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再看编钟上的铭文,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镈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挂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第三,我们来看编钟的工艺及其装饰,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锤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时出土。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木锤,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讲解到这里,高馆长拿起丁字形木锤敲击了一下上层的钮钟,钮钟发出一声清脆明快的高音,他继续讲道:“我们接着说曾侯乙编钟之音,它的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的音域自C2至D7,共5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音域少两个八度,须知,其出现时间却早现代钢琴2000年。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

  最后说一下曾侯乙编钟的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的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也显示春秋战国时我国音乐已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高度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

  高馆长介绍完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乐器群,纵然是他天天陪伴着这些国宝的“替身”,仍然显得心情激动。听讲的人们更不用说了,大家都为编钟这个中国古代高度文明的印证者感到兴奋、振奋乃至亢奋。

  这不,亢奋的刘伟拿起长长的演奏棒准备敲击下层最大的镈钟,可能是近半年的阅历起了作用,他犹豫了一下,征询地问:“高馆长,我能试敲一下吗?”

  “敲吧,夏总的客人,可以随便敲。”高馆长大度地表态。好在这些编钟是复制品,不是原件,否则,他的表态就不可能这么大度了。

  听见夏总表了态,刘伟放心地敲击起来。他一带头,其他人也纷纷仿效,当起临时的编钟演奏员来。咱大中国的从众心态可真是根深蒂固啊。

  美女教授孙艳天生有着探究未知的精神,体验了编钟的神奇后,又提出要去参观出土编钟的曾侯乙墓。

  博物馆和曾侯乙墓同处随州城西约二公里的擂鼓墩,二者毗邻,夏军便带领众人步行前往。

  在绿树成荫的景区公路上,夏军边走边说:“参观曾侯乙墓有必要先说一下墓主曾侯乙,他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从楚惠王送给他的那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死后,他被埋葬在擂鼓墩这处依山傍水,风水绝佳的宝地。”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擂鼓墩呢?有什么典故吗?”张小山问道。

  “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庄王为平息宰相斗越椒的叛乱,亲自在此擂鼓,指挥军队作战,将士奋力搏杀,一举而平叛乱。因为这场恶战,擂鼓墩的名字流传至今。”夏军的回答简洁明了,他早已成了随州通。

  说话间,曾侯乙墓到了。这次,夏军专门请了一位女导游来为大家讲解。

  女导游自我介绍姓王,让大家叫她小王。“我们的墓主人是真正的大王,我这个小王可不是女王,只是刚好姓王而已!”她风趣地说。

  小王的导游讲解将人们带入了历史,时光之机迅速倒带,将画面定格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战国早期。

  彼时,尚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朝代,由于东周朝庭采取错误的国策,将国土陆续不断地分封给子孙乃至大臣,最后的结果是众多各自为政的诸侯国将全部国土割据一空,连周王室自己都没有了立足之地,寄居于诸侯的地盘苟延残喘,名存实亡。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称战国。

  如果翻开当时东周的版图,会发现在汉水以东,大别山以西有一个不大的曾国。曾国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资料记载,据考证,曾国其实就是《左传》里提到的随国,曾,随是一国两名。《左传》说随国是周朝封在南方最大的同姓方国,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其地位与作用有些像周王室在江汉地区的总代理。我们可以看到,曾国和楚国相邻,很多史迹都与楚国有关。楚国为了进取中原,实行扩张政策,随国是其中最主要的对象。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故,随国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国。

  说起楚、随两国,还有一段轶事,那就是楚昭王曾经避难于随国。楚昭王十年即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和其胞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国,大获全胜,最后攻破楚国的都城郢。破城之时,楚昭王逃走,奔至云梦泽时,被吴军射伤。楚昭王逃到郧国,郧国国君的弟弟认为楚昭王不仁不义,要杀他。于是楚昭王又急忙逃到随国,吴王阖闾随后率兵而至。随侯紧闭城门,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吴王阖闾在城下对随侯说,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都被楚国灭掉了,随国迟早也会被楚国灭掉的,你还是早点把楚王交出来,让我杀掉他。随侯坚决不肯,说:‘随国与楚国是友国,你不要再说了,楚昭王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吴王没法,只好带兵离开了随国。楚昭王由此逃过一劫,心中充满了对随侯的无尽感激。随后楚国援军秦军赶到,大败吴军,夫概见大势已去,撤兵归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得知这一消息后,慌忙带兵离开郢都回到吴国。楚昭王回国复位,下令楚、随世代友好,不相攻伐。随国在吴国大军压境的情境下保护楚昭王的故事,是历史上一个不背盟誓的佳话。

  公元前440年前后,统治曾(随)国的诸侯王叫姬乙,也就是前面所述的曾侯乙。这个曾侯乙个子不高,只有1.62米左右,可他既是一位的音乐家,又是一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卖一个关子,后文再为大家揭晓。

  公元前433年,40多岁的曾侯乙病故了。楚惠王从西阳得到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为代父亲向随君的后裔表示不忘救难的恩情,特地为曾侯乙制作了镈钟作为祭器。

  曾国虽小,君王的安葬却不能马虎。曾侯乙墓的椁室分为东、中、西、北四个室,椁室总面积有190多平米,各室之间的底部都有一个门洞相通,其形制有点像现代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墓主人的主棺和8具陪葬棺,1具狗棺;中室放置青铜礼器、乐器,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就是在这里出土的;西室放置13具陪葬棺;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陪曾侯乙下葬的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共计15404件,其中青铜器多达6239件。青铜礼器主要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簠4 件、大尊缶1对、联座壶1对、冰鉴1对、尊盘1套2件及盥缶4 件等。从陪葬鼎的数量可知,在曾侯乙生活的时代,自商周以来的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因为先秦时代,对礼器的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其中又以鼎的使用为核心内容。天子用鼎数最多,为九鼎,诸侯七鼎,大夫、士人又逐层递减。曾侯乙墓中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明显僭越了诸侯能享有的鼎数,已近于天子之制。

  话说回来,为什么先前说曾侯乙是音乐家呢?这是因为陪葬品中有着大量的乐器,这些乐器按演奏方法可分为打击乐、弹拨乐和吹奏乐三类。打击乐有鼓、编钟、编磬,最珍贵的乐器曾侯乙编钟,是已知的当时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弹拨乐有五弦琴、十弦琴和瑟;吹奏乐有篪、排箫和笙。而且,数量庞多的乐器如钟磬铭文中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除乐器外,21具陪葬棺中殉葬的全部都是歌舞乐妓。所以说,曾侯乙还真是一位音乐狂人呐!

  为什么说曾侯乙又是军事家呢?那是因为曾侯乙墓万件陪葬物中以车马兵器最多,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综合功能之强,前所未见。其中射远兵器居多,长杆兵器尤为特殊,且有极为罕见的矛状车軎,这些都是用于车战的武器装备,说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和指挥官。

  从曾侯乙的“口晗”,可以推测他还是美食家。古代王侯死后,嘴里面都要含玉,称为“口晗”。曾侯乙也不例外,而且他口中含的美食与众不同、数量众多,猪、牛、羊、鱼样样齐全,这些玉最大的像黄豆,最小的只有米粒大小。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曾侯乙墓又一国宝级陪葬品“青铜冰鉴”,它通高61.5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这个青铜冰鉴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它是曾侯乙用来冰(温)酒的器具。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而且曾侯乙还是古今中国人最早拿金饭碗的人呢,因为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器物里面有一款文物“云纹金盏”,金盏高11厘米、口径15.1厘米,重2156克,盖面和盏口下饰云纹、绹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盏内还放置有长13厘米、重56.45克的金漏匙一件。据专家认定,这可是中国最早的金器日用饭碗。所有这些,都表明曾侯乙生前的生活那是非常的奢侈,死后也要继续享用这些美食和高档器物。

  说到这里,小小的曾国之君曾侯乙的形象应该从历史的烟云中浮现出来了。当然,这还要归功于考古工作者对曾侯乙墓的辛勤发掘,对出土文物的精心呵护,是出土的珍贵文物还原了历史,是考古学家们使这种还原成为可能。

  告别了曾侯乙,告别了小王,夏军又热情地将大家请到了山庄酒家,他要为老同学及郢州的客人们举行送别晚宴。

  晚宴以随州特色美食为主,其中一道美食既是美味佳肴,又是滋补上品。它是什么呢?想知道吗?请看下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