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万历外史 第八十五章 由此萌芽(下)

《万历外史》第八十五章 由此萌芽(下)

作者:剑道尘心 字数:2810 书籍:万历外史

  杨铮目送古成冶走远,转身朝家中踱去,心中又转起了许多念头。

  虽然与古成冶交情日深,但许多想法和打算却还不能同他讲。若当真说出来,怕是要惊世骇俗了,古成冶恐怕也很难理解。只能通过慢慢施加影响,逐步改变他们父子的一些想法和观念,从而将铁铺的发展引领至期望的轨迹上。

  古家父子都是做事比较厚道的人,于冶铁与制铁方面也有许多追求,实在是很理想的长期合作伙伴。虽然他们对技艺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利益,但只要不是光顾着眼前的利益,这种动机便是非常好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此杨铮实是不敢苟同。心怀家国大义的贤臣名将,未必就没有个人私利。整日逐利的商贾之流,未始就不能大义凛然。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将事理分为义与利,这本身就很不科学。人心世事复杂无比,又岂能轻易将之区分为黑白。

  按照老夫子的说法,当今天下应当没有几个君子,基本上全是小人。而小人嘛,自然是要喻于利的,夫子对这个问题倒看得很透彻。

  古记铁铺肯在研发和生产上面投入,自然是为了获利更多。而只有保持这种投入,冶铁、制铁工艺才有可能得到发展。若古家父子都是只知义而耻言利的君子,那对他们也就不用再做什么指望了。若天下人都如此,生产力恐怕也很难进步。

  杨铮是诚心希望古记铁铺的生意越做越大,这样他们才会不断追加投入,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

  说起来还要多亏秦州山多地少,没多少良田可供人争夺兼并。所以哪怕古家父子同许多大明子民一样,对田地有异乎寻常的热忱,但也没有多少地可供他们去买。要想多赚银子,只有投入到铁铺的生意上。

  后世史书中所谓的“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大概便发端于这个时候,最终没有发展壮大起来,让许多人扼腕不已。说起来确是挺可惜的,然而若深究一番,许多结论都很值得商榷。

  各类大小工坊中存在的雇佣关系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和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并无本质区别。只有将盈利的一部分用作生产性积累,持续扩大再生产行为,这才能算是有生长潜力的萌芽。

  然而大明子民的第一追求,永远都是土地。不管从哪里赚到了钱,最终都要投入到购置地产上,他们的终极梦想是做大地主,而不是什么资本家。毕竟祖祖辈辈种了几千年地,又经历过无数次天灾人祸,只有土地和粮食才能带给他们最实在的安全感,除此之外都是浮云。

  正是因为骨子里的这种观念,阻碍了萌芽的成长。那些拥有织机数千、雇工上万的大工坊主,最终也没能变成资本家。

  当然,资本主义是腐朽的、肮脏的、血腥的,是一定要批判的。但在大明这个所谓的“封建”社会,却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以还是要尽可能地推动一下的。

  秦州只是个小地方,要支撑资本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就如古成冶对自家铁铺院子的想法一样,杨铮时常也会有施展不开的感觉。

  但这个小地方也有许多优势。首先不管在这里做什么,只要小心得当,都不会太引人注目,完全可以闷头发展,悄悄壮大。其次这里距离关中不算远,每年还有大半时间可以通船,依托那一块大市场,产品做出来是不愁没销路的。最后这里距离煤矿和铁矿的产地比较近,这可是两种极为重要的资源。

  古记铁铺所用的铁矿石产自临县伏羌(今天水市甘谷县),属于赤铁矿,品位应算是不错的。煤采自华亭县,稍有些远,待四轮马车堪用之后,这个问题将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

  而就因为这华亭之煤,使杨铮对古记铁铺炼铁质量的提升,有了些别样的期待。

  在炼铁时,由煤烧制成的燋不光是燃料,还充当还原剂。杨铮见过古记铁铺炼铁的过程,都是将燋与铁矿石混在一起烧。如果原煤中杂质太多,尤其是硫和磷含量高,对炼出的铁会有很大影响。

  东南抗倭时,官军所用的刀往往不是倭刀一合之敌,因而倭刀被吹得神乎其神,大明的炼铁技术则被黑得体无完肤。后世很多人说炼铁技术到了明代开始后退,便是以此为证。

  其实倭刀之所以质好,只不过是因为用了木炭炼铁的缘故,其产量极低,打制颇费工夫。木炭中几乎不含有硫、磷这些对铁质有害的元素,炼出的铁自然不会脆而易折。华夏最早开始炼铁时,用的也是木炭,威名赫赫的唐刀便是以这种工艺打制的,这可是倭刀的老祖宗。

  自北宋起,华夏人口激增,对铁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树则是越砍越少,并且木炭难以满足大规模炼铁的需求,由此开始以煤制燋炼铁。

  如果单以炼铁的规模和数量来说,大明已是史无前例了,当世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可比。就杨铮从古成冶所给的那个抄本上看到的信息,宋时先进的炼铁技术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了,并且还有所发展。但大明铁器的质量确是不如从前,这罪魁祸首便是炼铁所用的煤。

  华夏煤炭储量丰富,开采容易,但杂质也多,这是常被人诟病的地方。

  杨铮自不可能劝古家父子去用木炭炼铁,那只是治标不治本。他也不懂得煤炭脱硫之法,仅有的一点了解只停留在理论上,完全没有可操作性。

  不过他却知道一件此时的人们都不知道的事情。

  由南直隶的南京起,经湖广之武昌,直至川贵交界处,划上这么一条线。在这条线附近分布的煤矿,其杂质含量是华夏最高的。由这条线向南北走,离线越远的地方,煤矿中所含的杂质越少。

  而大明产铁量最高的湖广、江西,手工业最发达的南直隶、浙江,恰恰都在这条线左右。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让人遗憾的巧合。

  华亭所产的煤杂质多还是少,杨铮无法去验证,但从地理位置上看,离那条线倒是足够远。所以古记铁铺很有希望炼出比江南、湖广等地更好的铁,若能不断完善工艺,甚至有希望达到接近钢的水平。

  想到这杨铮不禁有些激动,脚步也变得快了起来。回到家后,点起两支蜡烛,铺开张竹纸,拿起石墨铅笔,勾勒起图样来。

  他现在也算是小有银钱,故而可以任性一下,蜡烛一点就是两支,等天色全黑下来,还要再添上一支。画图也不用草纸了,改用更为平整光洁的竹纸。就是石墨铅笔还有些粗陋,有空了也要改良一下。

  月盈本以为杨铮要写字,见他铺了竹纸才知道不是。便问道:“二哥又要做什么物事了?”

  杨铮道:“这回要做的是比较大的东西。”

  月盈笑了一下,拿了张纸坐在桌子另一边,继续她的算术学习。

  学了十来天,如今她已经可以很轻松的读写天竺数字了。不过脑子里总不禁还会去想那张对照表,这离杨铮要求的“不想文字、望而知义”还有些差距。用算盘做加法也没什么问题,只是比较慢,熟练程度还不够。

  杨铮要她学好之后,去教黑娃、栓子、石头等人。月盈自觉差得还远,于是有空了就做练习。杨铮在那边画图,她怕打算盘的声响会打扰到,就在纸上列算式默算。

  杨铮一边画一边思考,有时需要修改,便用抹布在纸上擦几下,然后就成了颜色较浅地一团黑污。反正只是草稿,只要自己能看明白就行。不过没有橡皮,确是非常不便,也使得铅笔的一大优点发挥不出来。

  他画的这个图样是一个简易冲床,以畜力带动。制成之后,可用来压铸字模或其它物件。村中可驭使的畜力,只有拉磨的驴子和耕地的黄牛,因而冲床的作用必然十分有限。不过由简单的东西入手,正好可以积累经验,以后再做复杂的东西便可少走弯路。

  如果明年古记铁铺能在沿河之处开一工坊,这冲床也可改成水力驱动的,比之畜力驱动的功率能大上许多。到时候还可以给铁铺设计一款轧制设备,打制铁板就不用一锤一锤敲了。

  眼下古记铁铺虽然能够打制出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但其本质上还是一个手工作坊,制一张方方正正薄厚均匀的铁板都十分吃力,高精度部件的制作更是全靠耗时间精打细磨。

  有了水力驱动的简易机床,铁铺的生产效率便能大大提升。尝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甜头后,他们也会更愿意往里面投银子。

  不过杨铮只对设计出的东西能不能用作保证。至于好不好用,还得看铁铺所产铁料的好坏,以及他们的打制工艺水平。

  ※※※※※※

  PS:关于煤炭杂质的含量,我是在一篇矿产文章上看到的,时间有些久,忘了出处,也未再做考证,如有失误请大家多包涵。至于各地的产铁量,参照的是《明会典》中各省铁料征集数量。

  PS2:状态依然不好,码字奇慢无比,容我再缓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