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炮灰逆袭录 三百八十四 北伐闹剧

《大宋炮灰逆袭录》三百八十四 北伐闹剧

作者:碰壁是常事 字数:2602 书籍:大宋炮灰逆袭录

  韩琦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他一上本,朝堂上纷纷响应,小皇帝点头称善,攻打辽国的事情就这么提上议事日程了。实在是因为稍微务实些的人都有“实物学派”的嫌疑,都给踢出京城了,欧阳修这样几个不看眼色的,被人家一顶“不知兵”的帽子扣上,也起不了什么阻拦作用了。

  不过确定出兵攻辽之后有两件尴尬的事情却摆在大宋君臣面前,一件是谁来指挥大军,一件是钱粮从哪里来。

  这些年大宋打了几场战争,也积攒下一些名将,可是基本都不对小皇帝和韩琦的胃口啊。狄青刚刚给整死,张亢和景泰都被划归“实务学派”了,种家将、张守约等一干陕西和广南名将都是李不弃带出来的人,就算他们打了胜仗,那光荣也会算在李不弃头上。因此,剩下的能打的,又有资格统领大军的人真的不多。郭逵算是一个,但是郭逵是明确反对攻辽的,早已申明自己难当大任。在环庆路打得有声有色的贾逵也是如此。总之陕西和河东的名将就没有一个能用的。

  韩琦实在无人可用,最后还是小皇帝钦点了一员名将统领从河北方向进攻辽国的大军。消息传出,李不弃心中暴寒,连希望宋军不要败得太惨的念头都没有了,因为皇帝竟然点的是高遵裕。

  不是说笑,高遵裕在大宋那也真能算得上名将。不为别的,就因为高遵裕确实跟着李不弃杀进辽国走了一趟,因此老百姓提起那场精彩的战役,自然也不能不提他的名字。但是老百姓自然无法知道其实高遵裕在这场战役中所作的事情就是趴在马背上跟着李不弃一起跑,后来在狄青所率南下振武军的序列中也有高遵裕的名字,但是其实高遵裕根本就没有到场,只是挂了个名字。因此虽然高遵裕履历很好看,但其实水平真的很水。

  李不弃认为也许是韩琦认为只要用上火器,辽国不在话下,而高遵裕属于较早与李不弃划清界限的人,资历又比较高,所以为安抚勋贵给了高遵裕这么个机会。

  在人方面可以糊弄,但是钱粮却无法糊弄。你敢给那些上战场的大兵们吃糠,他们绝对会就地哗变,但是现在大宋的国库里真的没有用来打仗的钱粮。

  赵祯最后那几年,因为商贸发展,币制改革和交趾米粮的涌入,大宋日子好过了许多,除了陕西用兵加上打造火器的花费,确实积攒了些许钱粮。但是赵曙要让天下看到他的孝道,给赵祯大办丧事,把那点儿家底又折腾空了,就算有点儿剩余也不足以支撑伐辽的巨大消耗。不过这倒是难不倒韩琦和小皇帝,李不弃不是发明了发行国债的法子嘛,正好借用一下。小皇帝和韩琦都没想到,李不弃正等着他们发国债呢。

  李不弃是希望大宋好,但是很明白有些事情自己拦不住,也就不介意利用一下这些事情。至于结果,李不弃还不担心——大宋足够大,不是那么容易就垮掉的——至于老百姓受了苦,只要到时候有人受到惩罚,老百姓也只能选择满意。

  在大宋再次发行国债的消息刚刚传出时,另一则消息也同时传遍了大宋,说是那有高官、勋贵作后台的十几家银行要借此次发行国债把大宋财力最强,却没有强大后台的四家银行挤死。这四家银行就是实业银行、航运银行、海外开发银行和陕西开发银行,而挤死它们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向四家银行大量摊派国债,抽干现金流,然后煽动挤兑,逼迫四家银行卖身。而且当四家银行无法维持的时候,就只能贱买那些国债,到时候就是一场血流成河的抢劫。

  上次赵祯为了广南战事先后发行了六百万贯的国债,辽国比交趾的体量要大很多,要打败辽国拿回燕云,发行两千万贯国债也有可能,摊派给四家银行,真的能让四家银行现金流断裂。这不光是让四家银行的从业者紧张,那些在银行中存款的商人和工场主也极为紧张。因为这四家银行从某些方面来说有些像商人和工场主们的互助机构,往里面存钱后,贷款可以按照你存钱的额度优惠,利息是低于那些以放贷为唯一目的的银行的。如果这四家银行倒闭,这些商人和工场主需要资金周转的时候就只能去借高利贷了。

  正因为这些商人与工场主对低息信贷的依赖,这次他们没有选择对银行挤兑,而是选择了反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发生了大规模的商人罢市,工场主鼓动工人向官府请愿的风潮,把皇帝和宰相们弄得焦头烂额。

  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场无妄之灾,因为皇城司调查之后报告说都是谣言惹的祸,各家银行里刚刚有人提出此事,还没来得及串联呢,也不知怎么谣言倒先传出去了。

  不管这消息究竟是如何泄露的,这个屁股皇帝和宰相必须得擦。在进行战争的时候,后方必须稳定的道理他们当然懂,于是明诏天下,绝不摊派国债。此后这四家银行果然没有买一文钱的国债。

  但是国债并不愁卖,因为尝到了两次买国债的甜头,又因为这次国债利率定的甚高,好多人等着买呢。治平三年十一月开始发售总额一千万贯的第一期国债,在进入腊月之前就认购完毕了,小百姓连汤都喝不上——废话,国债利息定那么高为什么,不就是为了照顾自己人嘛,怎么可能便宜了不相干的老百姓?

  有了钱粮,给当兵的发足了赏赐就可以打仗了。治平四年正月刚过,大宋就为了战争忙碌起来。

  韩琦还是如与西夏作战时一样孟浪,指望一战定燕云,为此筹划三路宋军共三十万人攻辽。其中河东方面以郭逵率军四万出兵进攻辽国西京大同,河北方面由枢密副使陈升之指挥,三关都部署韩雄率军五万从雄州北进,主力是高遵裕指挥的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直扑幽州。

  为了为这场大战作准备,河北方面民夫转运于道,缘边伐木开辟进军路线,小皇帝也派使臣责辽国以侵略。这么大的声势,辽国方面能不提防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辽国也在河北边境集结了二十多万人。

  韩琦他们为了这次进攻也是费尽了心机,比如说为了减少粮秣消耗,把进攻的时间放在了三月底,这样草已经长出来,宋军的大量战马可以就地放牧,对后勤的依赖少一些。不过这一切的筹划显然没有什么卵用,他们作为依仗的火器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发挥作用。

  辽军这些年来在辽东半岛的宋人面前屡战屡败,但也不是毫无所获,至少熟悉了火器,对宋人火器的射程和威力有了大至的了解。大宋禁军使用的火药武器虽然是汴梁军器监的能工巧匠打造的,比辽东宋人使用的火器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但是却并没有足以颠覆作战方式的区别。

  在经过几次试探了解了大宋禁军的火器性能之后,辽军又再施展其惯用的战术,在两军接触时用骑兵作出冲击宋军的姿态,但是这些骑兵会在宋军弓弩和火器射程的边缘突然转向,若是宋军把持不住过早射击,就会错失目标。而此时,犹豫弩和火器都要重新装填,存在火力空档,就会给辽军骑兵造成机会。

  李不弃在训练部队时非常强调纪律,士兵瞄准敌人,只有在敌人接近五十米内才能开火,无令开火要受严惩,而且在陕西时部队的骨干都有比较丰富的战斗经验,因此用火器对付西夏骑兵如探囊取物。但是这次小皇帝派了十万毫无战斗经验的京城禁军参加进攻,这些京城禁军散漫惯了,放枪因为怕火星崩眼睛不瞄准,嫌火枪坐力太大不把枪托抵肩,就更不要指望他们能在箭雨和敌人骑兵狂涛般的冲击下听令放枪放铳了。

  在涿州城下,几乎只一个回合,从京城来的禁军就被打垮使整个宋军的阵型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辽军从缺口中一拥而入……

  此时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高遵裕率领一队人马,一马当先向南跑去,于是就没有然后了。

  PS:感谢飞龙夕惕若厉和伯衡的打赏,今天双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