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混在明朝 第三卷 第一百三十章 宁远疑云

《混在明朝》第三卷 第一百三十章 宁远疑云

作者:红色四月 字数:5975 书籍:混在明朝

  王锐的攻势当然不止限于人脉关系和生活上,眼下兵工厂的建立使火器的研发与制造刚刚走上了一条正轨。

  他一方面要加强对其的控制,与李永贞巩固战略联盟的同时全力帮助姚福欣尽快扩充火器和飞翼局的实力。

  另一方面三大炼坊也进一步加大了对京师内剩余中、小规模炼坊的吞并、收购,继续大量招募工匠、学徒与人手。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火器制造的产业化和彻底的垄断。

  在骑火枪的试制成功并开始投入生产之后,王锐的注意力终于转到了火炮之上,火枪与野战火炮的完美结合,才是他心中无敌之师的最终目标。

  只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想要真正全面实现火器化时代,人才、技术、整体的工艺水平、资金、生产能力等等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绝非能一蹴而就。燧发火枪的成功已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现在到了可以进行火炮改良的时候了。

  王锐首先就是全面了解一下目前明军的各种火炮,尤其是那最著名的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实际上就是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

  红夷大炮长约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它不但炮管长,而且管壁很厚,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

  另外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而与红夷大炮相比,明朝自制的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

  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较高。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射程远,明朝自制铁火铳地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最远的可达十里。这对于古代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地数据了。

  虽说红夷大炮铸造精良、射程远、威力大。但是它也有极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它的炮体过于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如果是野战的话。最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战场形势发生变化时,根本不可能去进行机动反应。王锐简直无法想象若龙骧卫携带着这么2吨重的笨家伙,还怎么去行军、野战。

  另一大缺点就是装填和射速太慢,这种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按照正常地操作程序,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就算训练最有素地兵士也只能做到2分钟一发的射速。

  并且前装火炮是没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为发射一次以后。必须灌水入炮膛,熄灭火星,以干布帮在木棒上伸入炮膛去擦干,再填入火药,助燃物,塞进去炮弹,然后再点放,这些动作相当缓慢和烦琐,还不包括修正炮位。

  这是前装火炮的通病,能2分钟一发就不错了。可如果是野战地话,一匹奔跑的战马在一分钟内能跑的距离相当可观,还能来得急开第二炮吗?所以红夷大炮地特点是射程远,射速慢,但威力大,轰城墙是没有问题的,可若用来对付骑兵那只是笑话而已。

  在充分地了解了红夷大炮的优缺点后,王锐与林斌等几名行家一起进行了反复地讨论,准备开始设计出一种能够应用于野战的新式火炮。

  由于雷汞火帽的技术还没有出现,所以后装填的火炮、火枪暂时还设计不出来。

  王锐虽然知道这个技术非常关键,但他在化学方面比白丁也强不了多少,而且他也不知道这个时代有什么有名的化学家,就算是想去与之切磋一番,指点其来个超越时代的突破也是没有门路。在这个时候,他忍不住深深羡慕起中那些能够带着电脑穿越地牛B主角起来。

  尽管如此,王锐在搜肠刮肚地极力地回忆了一番有关火炮地知识和经过反复思考以后,还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给林斌等人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个就是要改变现有火炮地整体结构,现在火炮的炮身是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当然受到限制。

  王锐的提议就是让林斌等人想办法设计出一种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

  弹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自然得到了大大提高。

  这种反后坐装置的学名叫做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就是利用水压大大分散和抵消火炮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然后再利用炮弹发射时爆炸产生的燃气推动炮身复位。

  有了这种东西,就不再需要沉重的炮架来尽量稳定炮身,以免被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直接给震飞了。如此一来火炮的重量就能大大减轻,机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也大大地提高。

  而设计这种利用水压和气体的机械在王锐看来肯定要比去发明鬼才知道有什么成分的雷汞火帽要简单得多,以林斌等人的聪明才智和现有地工艺水平应该能够完全或者大部分的实现。

  林斌等人听到如此精妙的设想,不禁又惊又喜,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他们现在已经习惯了侯爷每每都能提出这种匪夷所思的设想了。因此已不再感到如何新奇。在他们看来,所有火器改良地大部分功劳实在是应该记在侯爷的身上才对。如果没有他的这些天才设想,他们自己恐怕穷尽一生也想不出来。

  王锐的第二个建议是新式火炮的炮管不再用铁或者铜来铸造,而是直接采用强度较高地钢。并且要制造膛线。这样一来炮管的强度大大地增加,就不需要再造得很大、很厚,也一样能抵受住炮弹发射时爆破地冲击,射程不但不会受影响,甚至可以加大药量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尽量减轻炮身的重量。提高机动性,王锐对于新式火炮的要求是口径在75-80毫米。炮身地长度1.5-2米,射程3000-4000米左右。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无缝钢管的铸造了,先前在制造燧发火枪时王锐就已经知道了眼下这个时代还没有这个工艺,连1米长地枪管都是一节节锻打后再焊接起来的。现在一下要搞长达2米的无缝钢管铸造。那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不过对此王锐早已有所考虑,他前些日子忽然想起了一种铸造方法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对这种方法他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而且相对于现下的工艺水平来说难度很大。想以之来大量制造无缝枪管恐怕不太可能,但用来制造少量的炮管倒是很有希望。

  因此他这才大胆地提出了铸造钢炮管的想法,若是能够成功固然是意义非凡,即便是不成,大不了再换成铁制地罢了。最多是射程会受到不少影响,但只要能保持较高地机动性也还可以勉强接受。

  王锐现在越来越感到全面提升工业、与工艺水平的重要了,如果没有这个来支持,自己就算有再多地“天才”设想也是难以实现。眼看着明明知道更先进的武器却做不出来。这种感觉怎能不让人感到郁闷?所以他在与信王、李永贞、姚福欣商议了一番之后。又请旨在兵工厂下增设了一个新的工器局,专门负责研究各种新式工艺与研发制造相应的机器设备。

  王锐特意吩咐了姚福欣和谢天博要特别留意在京师的那些洋人。一旦发现其中有精通武器、冶炼和化学的人才,一定要立刻告诉他知道。

  他给林斌等人提出的最后一点建议是关于开花弹的制造,明朝时虽然已经有这种炮弹,但采用的是用药捻引爆弹体,制造工艺比较复杂,可靠性低。

  因此王锐还是倾向于西方的办法,就是在弹体上直接开孔,然后插上木制的“信管”,内装缓燃火药来实现最后的引爆。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而且在引爆时间上更加容易控制,可靠性也高。

  总之,他对新式火炮的要求就是前装线膛炮,采用弹性炮架,全钢炮管,口径75-80毫米,射程3000-4000米,用开花弹,重量在1000斤以内。如果这些要求能够全部达到的话,那就完全实现了野战的要求。一旦火枪与火炮完美地结合起来,王锐就真的敢夸口龙骧卫是天下无敌之师了!

  有了王锐的这些“天才”设想,林斌等人只觉得眼前又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众人的精神无不振奋,立刻就投入到了相关的研究之中……然来到了天启六年!

  就在这个时候,王锐期盼已久的一个历史大事件终于按照原来的轨迹如期发生了……

  天启六年即后金的天命十一年(26年)正月初六日,王锐刚刚欢欢喜喜与家人一起度过了他穿越到这个时代后的第一个大年,就听到了朝廷的通报。

  辽东经略高第奏报:“奴贼希觊右屯粮食,约于正月十五前后渡河。”

  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这意味着已经相安了不少时日的大明与建虏之间又要爆发一场新的大战!

  果然,初十日,努尔哈赤从十方堡出边。前至广宁附近地方打围。十二日,回到沈阳。努尔哈赤当即吩咐各牛录并降将,每官预备牛车30辆、爬犁3张,每人要3双。还要各炒米3斗,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诸王大臣,统领6万大军,号称20万。往攻宁远。

  十七日,大军西渡辽河。八旗军已布满辽西平原,军容极盛,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扑宁远,历史上著名地宁远之战终于拉开了序幕……

  对于这等有名的历史事件。原本就喜欢明朝历史的王锐自然无不知之理。而且对宁远之战中的绝对主角——袁崇焕,他更是很感兴趣,前世时就看过许多关于其地文章。

  后世人对袁崇焕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卖国汉奸的争论可谓是激烈之极。那些持英雄之说的人认为袁督师一身浩然正气,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力抗后金,以一己之力为已经一片糜烂的大明江山撑起了一块天空。在宁远之战中更是取得了大明与后金战争地首次大捷,并用红夷大炮重创了努尔哈赤,导致了他最后的身死。

  如此忠臣良将,最后竟不是死于敌手,而是冤死在了昏庸地崇祯皇帝手里,并且是身受凌迟之刑!一代英雄名将落得如此的下场。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那些持汉奸之说的人自然也是有理有据。他们认为袁崇焕不过是欺世盗名而已,是被满清鞑子修撰明史时所神话。无非是想借此来说明崇祯皇帝的昏庸无道,明朝当灭清朝当兴罢了。

  首先是所谓地宁远大捷就很值得商榷,努尔哈赤根本没有受什么重伤。因为在其后不久他就亲率大军攻打内喀尔喀巴林部,击斩了该部台吉囊努克,这又岂能是一个重伤之人的表现?

  另外整个宁远之战中后金军只不过被斩首200余,死了几百人而已。而此次战役分战场的觉华岛上地明朝7000余名商民和000余丁口被后金军所屠杀,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后金军焚烧殆尽,这个关外的后勤基地几乎完全被摧毁。从双方损失如此悬殊的对比来看,无论如何也难说是明军取得了胜利!

  其次就是有不少的人认为袁崇焕崇米资敌,与后金私下里密谋议和,并依照条件擅自斩杀了皮岛大将毛文龙,从而使后金彻底解除了后方的隐患。如此种种行为,不是卖国汉奸又是什么?

  双方争吵得十分激烈,却也没有什么定论。

  王锐在看过了双方的争论,并且经过仔细地分析后,却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他认为袁崇焕既算不上什么民族英雄一代名将,也不能说是卖国汉奸,而只是一个刚愎自用、胆大妄为,外加志大才疏之人而已。

  说他不是民族英雄一代名将,是因为袁督师袁大人既没有挽狂澜于即倒,扭转乾坤,也看不出其用兵有何神奇之处。

  除了那值得商榷的宁远大捷之外,袁崇焕在与后金地交战中再没有取得过什么拿得出手地战绩。

  而且他在与崇祯皇帝平台应对时妄自口出狂言,保证在5年之内平定辽东。结果却是他在随后的辽东战事中频频战术失误,竟让皇太极率军绕过了山海关防线,险些直接打到了京师脚下。这令得崇祯大怒,也直接导致了袁大人地最后悲惨结局。如此种种表现,又怎能当得起名将之称?

  但若是说袁大人是卖国汉奸的话,恐怕也是冤枉他了。

  因为在与后金的交战中,袁崇焕的表现一直算是英勇,即便是身陷绝境身负重伤也始终力战不屈,绝不退缩。

  而且他擅自斩杀了毛文龙,最大的可能是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是为了与后金议和才答应了这个条件。

  袁崇焕的胆大妄为是有先例可查的,当初他还是一个小小的永平道时,就在奉辽东巡抚阎鸣泰之命审核兵数期间私斩了小校。几乎导致了军营的哗变,为此受到了孙承宗的重责。

  由这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袁大人地性格一向是胆大妄为,做事不记后果。

  只可惜他志大才疏。妄自向崇祯许了空头支票却无法兑现,最终招致了悲惨的结局,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迷团和争论不休的话题。

  当然,王锐对这些也只是猜测而已。眼下他既然幸运地穿越而来,自然也很想亲自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

  建虏兵渡辽河地讯息很快就传了开来。朝廷上下顿时一片惊慌。兵部尚书王永光立刻召集了廷臣商议对策,众人却苦无良策。

  这时候有人想起了天武神枪与龙骧卫。当即提议由威武侯率龙骧卫立刻驰援宁远,击退建虏强敌。

  小皇帝闻奏立即密召王锐进宫,与信王、成国公等一起商议此事是否可行。

  王锐心知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按照朱纯臣所嘱咐的那样。并未主动请战,只说眼下龙骧卫的火器还没有装备齐全,如果贸然出战。并无必胜的把握。

  他同时也给朱由校吃了颗定心丸,言道已用棋卦之术卜过了此战地吉凶。宁远绝不会有失,建虏必将无功而返。

  信王和朱纯臣自然站到了王锐这边,同样认为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不益令龙骧卫和天武神枪草草上阵。可令宁远之军先试探一下建虏地虚实,同时加快火器的装备。若宁远万一真的有失,再让龙骧卫出战也不迟。

  恰在此时,袁崇焕上奏表了决心:“本道身在前冲。奋其智力。自料可以当奴。”

  朱由校的心中稍定,最终决定先看看战况地进展再说。

  此刻。努尔哈赤统率八旗军西渡辽河之后,长驱直前,指向四虚无援的孤城宁远……

  正月二十三日,八旗军穿过宁远城东五里处的首山与螺峰山(窟窿山)之间隘口,兵薄宁远城郊。努尔哈赤命离城五里,横截山海大路,安营布阵,并在城北扎设统帅大营。

  他派人先前往宁远城内劝降:“吾以二十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

  袁崇焕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乃谓来兵二十万,虚也,吾已知十三万,岂其以尔为寡乎!”

  随后,他命家人罗立等向城北建虏军大营,施放西洋大炮。建虏军不敢留此驻营,将大营移到城西。努尔哈赤见袁崇焕既拒不投降,又发炮轰击大营,命准备战具,次日再攻城。

  二十四日,努尔哈赤命八旗军开始攻城,战况极为激烈,宁远城军民一心死战不屈,连通判金大人都因为扛炸药包而当场阵亡。这一天,激战一直自清晨至深夜,尸积城下,宁远几乎陷城。

  接下来地两天里,八旗军继续猛攻宁远城。而明军则用红夷大炮予以还击,击毙了游击、备御各2人,还有几百名军士。

  努尔哈赤见攻城不利,当即改变了进攻策略,退到西南侧离城五里的龙宫寺扎营,同时命武讷格率军履冰渡海,准备进攻明军储存粮料基地——觉华岛。

  正月二十五日夜,努尔哈赤一面派军队彻夜攻城,一面将主力转移到城西南五里龙宫寺一带扎营。其目的:一则是龙宫寺距觉华岛最近,便于登岛;二则是龙宫寺囤储粮料,佯装劫粮,此计确实迷惑了明军。

  二十六日,努尔哈赤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继续攻打宁远城;一面命大部分骑兵突然进攻觉华岛。由武讷格率领蒙古骑兵及满洲骑兵,约数万人,由冰上驰攻觉华岛。

  明军凿冰15里为濠,想以此为天堑阻挡敌兵。却不料大雪纷飞,冰濠重新冻合。结果建虏铁骑履冰驰进,从口登岸,攻入囤粮城北门,冲进城中。

  一番激战之后,明军全军覆没,岛上明军7000余名商民和7000余丁口都被屠戮,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俱被焚烧个干干净净。随后努尔哈赤主动撤兵,引军退回了沈阳……

  而就在此时,袁崇焕派人赶到山海关,向经略高第报告了战况。

  于是高第立即派人急驰奏报朝廷:“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分兵一枝,攻觉华岛,焚掠粮货。”

  “捷报”传至京师,朝野上下顿时是一片欢腾,京师士庶空巷相庆,庆贺这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小皇帝也当即颁下了旨意,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举国俱是一片欢庆之时,王锐却是暗暗好笑。他在亲身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到了宁远大捷的可疑。

  努尔哈赤真的是被打败了吗?恐怕是未必!

  在前几天的战况奏报中,人人都能感到宁远城已经是非常危险,随时都有被攻陷的可能。而八旗军地攻城伤亡其实很小,不但拥有着绝对地兵力优势,而且劫掠了觉华岛以后粮草相当充足,根本没有撤退的任何理由。

  至于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就更不可能了,若真是那样地话,八旗军早就军心已乱,哪里还有可能打得出漂亮的声东击西觉华岛战役?

  唯一的解释就有一个,那就是建虏的后院起了火。其时毛文龙的东江军正在沈阳袭扰,而建虏的全部主力都扑到宁远城下,后方空虚。沈阳突然遭到袭扰,并且劫掠粮食的目的已然达到,努尔哈赤当然要仓促撤退了,所以才走的那么急迫,这应该才是宁远大捷的真相!

  火枪、火炮大显神威的日子不远了,

  [记住网址 . 三五中文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