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从资本到文娱 第三十九章 市场化的口子

《从资本到文娱》第三十九章 市场化的口子

作者:落月熔金 字数:2086 书籍:从资本到文娱

  《蝴蝶效应》在网络上各方面的口碑都很好,没有低于顾执的预期,也没有超出他的意想。

  和网络上绝大部分的赞誉不同,现实中《蝴蝶效应》受到的恶评要远多于好评。

  网络永远都是年轻人的天下,尤其是小学生到大学生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最多。在2000年,很多人都是因为扣扣才接触到了网络,才知道了什么叫做上网。

  有闲情在各大论坛上玩耍的,要不就是学历较高知识面广的那一批人,他们平时接触多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出国留学的也不在少数,对于网络这个刚刚兴起的平台比常人要热切的多。

  但是这批人在茫茫的网友中只是一小小部分,他们乐于接受没见过的东西,对于创新的兴趣远超过一成不变的传统。

  剩下的网民就是一群“小学生”了,这里并不是贬义的意思,更多的是形容这个群体单纯毫不做作的行事风格。

  他们上网不是为了创新,也不是为了发现什么新鲜事物,就连玩游戏都只是网络带给他们的附赠价值而已。

  其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玩儿。

  游戏,撕逼,撩妹,吹牛,看岛国小电影,这些都是当时的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网络带给他们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小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完全是和它的好玩与否挂钩的,越好玩的东西就越多人玩,投入的精力就会越多。

  例如游戏、小说,就是很好玩的东西,会被那么多人追捧。

  还存在另一种情况,一件新事物看起来或许不好玩,但是玩的人多了,不好玩也变得好玩了。

  例如风靡整个东南亚的非主流葬爱家族,莫名其妙根本看不懂的火星文,曾经都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效仿。

  “小学生”这个群体一般都被公众认为易于接受新事物,实际上只是他们的接受范围下限较低、上限较高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没什么是他们玩不了的。

  不过这些都是在网络刚刚兴起的时代才有的特征,后来网络发达了,多样化的信息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大家变得越来越早熟,同时别有用心的人也越来越多,“小学生”这个群体恐怕就真的只存在于小学生里了。

  言归正传,《蝴蝶效应》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华国以前是没有出现过的,是一部完全面向市场的影片。

  不管是从影片的内容还是宣传方面,都着重在市场化这个角度上。

  华国电影的市场化由冯晓刚的贺岁电影开始,在茫茫多的“富含深刻现实意义”的国产电影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普通观众们也能享受到电影带来的乐趣。

  反省社会、反省人性的电影不是说不好,可是总不能只让观众们感同身受反思自我,不让人放松放松调剂一下生活吧。

  大部分人平时上班上学就已经够心累的了,社会上每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已经够憋屈的了。

  看个电影无非就是想忘掉现实,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为大脑寻找一片休憩的空地。

  一场电影下来非要让人感受到人间疾苦、生活不易,上天不公、社会无良,那人家又何必去看你的电影,全世界每天还不都是这个样子。

  冯晓刚成功开了一道口子,只是这道口子太小,容得下喜剧片,容不下商业片。

  而且他自己也看不起这种类型的电影,一心想往“深度”发展,拍出来完全就是为了替华宜挣钱罢了。

  华国电影直到张亿谋的《英雄》出世,才开始走向真正的市场化,也就是所谓的大片时代。

  原本细缝一样的小口子,在国师的蛮力冲击之下,直接被全部撕烂了。

  仅凭这一点,张亿谋就是伟大的,他对华国电影产业的推动几乎是无人能及的。

  很难想像一个在原本领域已经被称为大师的张亿谋,竟然会倒戈拍出《英雄》这样的纯商业电影。

  在国内究竟会承受怎样的谩骂和抨击,下决定的时候他就已经预料到了吧?

  国师,国师,他为国产电影走过先路还算少吗?

  国产电影市场化从《英雄》开始,不过现在凭空多出来一个《蝴蝶效应》,同样是商业片,就影响力而言肯定远比不上《英雄》,可在冯导的基础上撕开一道中等口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理应承受的抨击是绝对不会少的。

  传统媒体上,包括报纸、电影杂志、电视等,各大专业影评人对《蝴蝶效应》的差评扑面而来,主要都集中在没有体现人文精神,和现实脱节,内容痴人做梦,精神层面空洞,没有社会价值这几个方面。

  许多老一辈的电影人也纷纷发声,指责《蝴蝶效应》的主创不懂电影更不懂社会,这种电影拿出去评奖,就是一个笑话,完全在丢华国电影的脸。

  其中就有一位刚刚出名的导演加入了批斗场——贾樟科。

  贾樟科目前拍出了《小武》和《站台》两部电影,分别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威尼斯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在文艺圈的名头已经不小了。

  他是专注于国内现实题材的人文主题类导演,一直执着于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深受国外各类大奖的钟爱,国内的广大群众知道他的还真不多。

  他拍的电影一亮相就会自动加上一顶“好电影”的帽子,在众多文艺青年眼中,他镜头下的华国才是真正的华国。

  有的影迷们一向推崇贾樟科不向好莱坞电影投降,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题材。

  这话说得没错。

  可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展现国内穷苦愚昧这个类型的电影,就那么容易得奖呢?

  贾樟科是不是早就向各大电影节投降了呢?

  国内的观众们早就被他抛弃了,不是吗?

  好莱坞是洋人办的,电影节也是洋人办的,怎么拍商业电影就是华国电影向好莱坞投降,专门拍批判华国现实题材的电影就不是向西方的意识形态投降呢?

  这次贾樟科没有无脑批评《蝴蝶效应》,只是指责电影对现实的关注太少,对幻想的执着太多。

  对于这些批评顾执完全不在乎,全都安然受下了。他还经常给宁皓、刘晔和汤惟打电话,让他们不要多想,要是被骂得难受了,就关注关注票房成绩。

  和传统媒体上的主流声音不同,《蝴蝶效应》的票房节节高升,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达到了1400万,远远甩开了《一声叹息》和《碟中谍2》,成为了一周票房冠军。

  票房的势头强劲,几位主创人员的名气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媒体的采访更是挡都挡不住,如今都不用中影花钱,《蝴蝶效应》就自动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了。

  而且给宁皓他们带来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

  至于咱们的顾同学,于他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