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鸳鸯奇侠之再续前缘 第162章 去丽江一趟

《鸳鸯奇侠之再续前缘》第162章 去丽江一趟

作者:玫瑰蝶恋 字数:2000 书籍:鸳鸯奇侠之再续前缘

  “好说好说,回头大家就好好喝一顿,咱们在蜀山洞天福地中摆上坝坝宴,痛痛快快的喝一顿!”紫幽真人大声说道。

  这时候,木玉龙在我耳边小声说道:“原来蜀山派的掌教居然是你的外公,兄弟你可真流逼啊!”

  我回头看了他一眼,淡淡的说道:“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兄弟你这么流逼,我以后就跟着兄弟混了,还望兄弟不要嫌弃才是!”木玉龙拱手说道。

  “哪里哪里,我从来不会狗眼看人低,既然如此,这么着吧,把你老母亲还有老婆孩子全都接去深圳,你以后就替我做事儿,可好!?”我淡淡的说道。

  “好,听兄弟你的!”木玉龙立马答应道。

  “啊哈哈哈哈哈……好呢,准备一下,我们马上去丽江,明天早上再返回大理!”我爽朗笑道。

  我走到我外公还有师父他们一旁,让他们在大理再停留一天,我们和木玉龙去一趟丽江,将他的家人接到深圳去。

  商量好后,我们八个人加上木玉龙,在大理租来三辆车,两辆五菱宏光和一辆东风风光,驾着车子驶上G5611,一路朝艳遇之都——丽江而去。

  两个多小时后,下了高速公路,随着木玉龙的指引在这座小城中七拐八拐,到了一个叫北门坡的地方。

  半山腰上有一座纳西族的木质房屋,那便是木玉龙的家。

  那是一个比较大的院子,正屋是一栋很大的木质结构双层房屋,两侧是厢房,正前方有围墙,中间位置是比较气派的大门!

  院子里种满花花草草,风水也有一定考究,一看就出自名家之手。

  一进屋,木玉龙便大声招呼到他媳妇儿。

  “蓉儿,蓉儿……,我回来了,还带来了几个朋友,快出来接应一下!”木玉龙大声喊道。

  “来了来了,在那呢?”屋里面一个清秀的声音传来。

  紧接着从屋里走出一个长相还不错的年轻妇女,他看了一眼木玉龙,紧接着又看向我们,顿时脸色就阴沉下来。

  “你把他们带来干嘛?”木玉龙的媳妇儿冷冷的问道。

  “哎,蓉儿你误会了,他们不是一关道的人,他们可都是名门大派之后,为首的两位是青城山的,其他人有蜀山的和龙虎山的,还有上海最有名气的道观的,这还有来自法国的友人呢!”木玉龙连忙说道。

  闻言,木玉龙的媳妇儿脸色才缓和了许多,道了一声歉后,才安排着我们到屋里坐。

  我们客套了一番,就随着木玉龙去了正屋大厅里面。

  招呼我们坐下后,木玉龙就招呼着他媳妇儿赶紧做饭,自己又拿忙活着着给我们泡茶。

  木玉龙还招呼着他媳妇儿杀两只鸡和搞一块火腿招呼我们,我们连忙推脱,最重执拗不过,只好由着他们去做。

  木玉龙还问了他媳妇儿说孩子和老妈那里去了。

  “你妈和金宝去和紫夏她们家了,这小子,没事的时候就爱去人家紫夏家里玩,你妈怕金宝摔着碰着,所以一起去了!”木玉龙媳妇儿头也不回的说道。

  “这样啊,我去将他们叫回来,商量一件事情,那个几位朋友啊,你们等我一会儿,在我家就随意,没什么约束,慢慢玩吧!”木玉龙招呼道。

  “哎…,好的好的,木哥你去吧!”我直接说道。

  木玉龙出门后,朝左边走去,我们也不知道那什么和紫夏的家离这里远不远。

  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主要姓氏就‘木’姓与‘和’姓,当然何丽丽的‘何’姓是个列外。

  在云南,一说是“姓和”,便会有人问:“丽江人?”“纳西族?”

  因为丽江有“官姓木,民姓和”的说法,和姓居民多集中在以丽江为中心的地域内,所以民间便有“丽江和”的说法。

  关于和姓,最流行的说法是:丽江土司姓木,为了让贫民与之相区别,就让他们姓和。并说和的本义是木字头上戴草帽,后面背个篮子,是木氏的奴隶。

  按此解释,即先有木姓,后有和姓,和姓为木氏所赐。

  事实上,这种说法与历史严重不符。

  历史上纳西族采用的是父子连名制,并无姓氏,比如宋元时期的木氏先祖叫“阿踪阿良”、“阿良阿胡”等。丽江土司的“木”姓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年间所赐,史称“洪武赐姓”。而在《元一统志》中就记载着当时的纳西族首领为“和字”“和牒”。

  按此解释,应是先有和姓,后有木姓。

  被误解的不止是“和姓”,丽江凡带有“和”字的地名也被误解了。

  翻开《徐霞客游记》,在1639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路过丽江七和的时候,记有“七和者,丽江之地名。有九和、十和诸称”。二十九日的日记中有“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岸波潆,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其后即十和山,自雪山南下之脉也。”

  有人据此认为:丽江多和姓,所谓七和、八和、九和、十和者,是因为该村原有八家、十家和姓居住。

  其实,以上几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丽江坝子古时为沼泽地,早期的居民多选择高突之地作为定居点,故丽江一带多带有“坞”(纳西语音,意为山坡)字的地名。而在《元一统志》中,凡带有“坞”字的纳西语地名,用汉字多记为“和”,如“九和”、“阿那和”、“西林和”、“纳鸠和”等,后来有的又变异为“河”,这就是今天“束河”、“八河”、“九河”等地名的由来。

  其实,这并不是元朝人的错!因为早在唐代的《云南志》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在该书“蛮夷风俗第八”中记载方言曰:“谷谓之浪,山谓之和”;又《新唐书》“南诏上”中亦有“夷语山坡陀为和”的记载。

  据汉语专家说,中国古语读“和”的音为“我”或“坞”。据说,在现在的日本语中“和”的读音为“瓦”,可能是保留了汉语古音。史书中记载的“夷语”未指明是哪个民族的,但今天彝语支几个民族包括纳西族语言中称山谷为“罗”,山坡为“坞”,如丽江坝子中的狮子山即称为“坞”,然后衍生出“坞古”(坡顶)、“坞泊”(坡边)、“坞托”(坡背后)和“坞吕肯”(坡脚下)等地名。因为古纳西没有姓,父母在给子女命名的时候,一般在名字前加一个“乌”字,如“乌长命”、“乌二由”、“乌生”、“乌康”等;即便在取了汉字名之后,在平辈间和长辈对下辈打招呼的时候,喜欢在名字之前加一个“乌”字,相当于汉语中的“阿”字。这样,在纳西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凡姓名中皆带“乌”字的现象。无怪乎,在元朝人编写的史书里就把“乌”字记为“和”,石鼓的头领“乌牒”、“乌字”,就成了“和牒”、“和字”;也有人把“乌”字记为“阿”,所以木氏土司家的祖先被记为“阿胡”、“阿良”等。

  由此可知,所谓“丽江和”其实源自纳西“乌”,元朝的“和”与“阿”同为一物,是后人的误会把“乌”变成“和”,然后才有了丽江的“和”姓。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