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北宋快递员 第281章 兴建小学

《北宋快递员》第281章 兴建小学

作者:家家哥 字数:1819 书籍:北宋快递员

  程万里召集各县农学推广员,继续部署猪粮安天下的实施,发展到现在也不是没有问题,兽医少,研究少,管理粗放不够科学都是问题。程知府主持,贾思民主笔,编写农牧论,这是一本从实际出发的技术书籍。

  猪粮安天下,可不是说说而已。以农耕为主要的中原地区,肥料的多少关系到粮食的收成,因此以猪羊为代表的家畜就显得尤为重要,种地种菜产生的作物秸秆的量是很大的,农户如果不养牲口,这些秸秆就要放火烧掉,白白浪费了资源,所以养殖是农业的必须。养牛马骡子毛驴是为了耕地拉车,猪羊是为了吃肉。牛马虽然好,但是一家一户养的都不多,而且牛马繁殖慢,生长缓慢。猪则不同,一胎生六七个,甚至更多,生长快,一年的猪以粗放饲养都能长大到二百斤。农作物下脚料秸秆,通过猪羊吃掉,产生猪肉羊肉和肥料,猪羊肉卖钱,肥料又回到田里,来年粮食大丰收,这就是良性循环。

  至于一直不被看好的棉花今年也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武松开设了棉纺厂使用先进的飞梭织布机织布,棉布虽然比了丝绸,而且还容易褶皱,但是胜在价格便宜,穿着舒服。除了织布棉花还是制作被子,冬衣的首选物料。

  知府衙门,程知府满面春风,武松,同知,还有十几位农学官。程知府说:“温饱问题暂时解决了,但是还远远不够,这几年不太平,到处闹水灾旱灾蝗灾的,咱们东平府要存粮才行,今年官仓里第一年装满了,明年要扩建三个大仓库,官仓装满了才能抵御天灾人祸,不至于遇到了灾害就卖儿卖女。”

  武松说:“大人,明年玉米推广后,粮食增产还是会上一个台阶。但是我认为还是应该鼓励百姓存粮,粮商存粮比较好,各县衙门扩建粮仓如果监督不到位贪污损害时有发生,再则粮食多了惹眼啊,朝廷要粮食能不给?”

  程万里顿时无语,大宋朝廷什么德行他太清楚了,原本苏杭最为富足,硬生生让贪官污吏征收花石纲把苏杭这样的鱼米之乡给弄的民不聊生,前车之鉴不得不防。

  本来程万里还想着好大喜功,想着建三座浩大的粮仓,预备着荒年灾害,现在看来建大粮仓完全的是让人来惦记的。武松暗地里在山洞里大量存粮,当然了,这事情不能让人知道。

  程万里说:“好吧,这事容后再议,二郎,你来说说玉米明年能推广多少亩?”

  “今年育种有限,预计推广十万亩,其中咱东平府七万亩,沂州两万亩,济州一万亩。玉米是粗粮,跟高粱一个档次,百姓除了用来果腹之外还可以用以饲养家畜。推广效果比红薯稍微差点,但是比高粱要强不少。”武松说。

  程万里点头,说:“好,你放手让商行去做吧,今年的重点还是粮食和养殖,吃穿问题解决了才能去放手做其他的事情。”

  “是。”武松说。

  东平府下辖各县,各部门统一行动,统一联动。治安好了,马牛羊猪等牲口丢失被盗的几率很低,兽医,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一起来粮食种植,家畜养殖才能兴旺发达。

  武松说:“大人,各县小学的建设要抓紧了,农民不识字给牲口买药都看不懂说明书,读书识字要从娃娃抓起。”

  程万里思考了一会儿说:“今年经济刚有起色,猛然间新建上百做小学财政根本吃不消,而且光建造学校还不行,还得有教师,教师的工资又是一大项的开销。各县先建三到四座小学,摸索一下经验,先让一部分孩子读上书,其他的慢慢在来。”

  武松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上的事情刻不容缓,经费不足我来捐款,明年抽出五万两来兴建小学,可足够否?”

  程万里一楞,同知也是一楞,同知说:“武都监,五万两非同小可,本官不是说你的商行拿不出这么多钱,而是拿出这么多钱来容易伤筋动骨,周转不灵可是很麻烦的。”

  别的地方的官吏恨不得敲骨吸髓,把老百姓压榨的活不下去,武松这可好,竟然捐出来五万两银子,在东平府修建一百所小学。

  程知府说:“不用那么多,一所小学几十间青砖红瓦房加上征地加上人工要五百两,不过本府有办法多省点儿,首先地皮各村自己解决,选址在哪个村哪个村自己出土地。其次是人工,学校附近的村子出人工建设就行了,哪个村不出工将来不让他们村的孩子来上学。第三是富户捐款一些,二郎商行拿两万出来就行,”

  “还是大人的方法好。”武松道。

  东平府兴建一百座小学,偌大的手笔也是天字号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选址进行的非常激烈,毕竟每个县只有二十来座,往往是几个大村共同修建一所学校,官府衙门出资,村里出土地和人工。

  学校房舍只是一部分一步,教师的招募和培养还是重中之重。王雅莹接到知府衙门通知,东平府师范学校开始招募教师,培训半年,分配到小学教授课程。这一下读书人的好日子真的来了。

  阳谷县孔家村,孔翼是一名秀才,二十七八岁了,也考不中科举。平日里靠着教授七八学生为生,赚不了几个钱,但是胜在自在,日子过得也滋润。这日中午儿童散学,孔翼准备回家吃饭,刚出书馆就遇到了巡捕衙役,衙役道:“这里有份知府衙门的公文告示,你仔细看看然后贴到门口。”

  “多谢。”孔翼道。

  巡捕忙着去贴告示,孔翼一看,大喜,知府衙门要兴建公学,从六到十二岁的孩子都可以学校里学校。学校招募校长,教师,享受政府财政,虽然赚的钱可能还没他私塾先生收入多,但是能吃上官府发的薪水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而且他本身就是私塾先生出身,有经验,只需抽空培训一下就行,所以不用多想,孔翼就去报名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