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北宋快递员 第17章 兴修水利

《北宋快递员》第17章 兴修水利

作者:家家哥 字数:1786 书籍:北宋快递员

  清晨天亮,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罗氏天不亮就起来给大家做了十几个面饼子。武松等十三人每人吃了个饼子喝了口高粱粥。

  罗家门口,罗平换上了一身新衣服,罗氏把一包面饼背在他背上,又恐怕他冷拿了一条兔皮的围巾保护住脖子。

  “平儿啊,以后你就跟着二郎哥哥了,学着二郎哥哥做个顶天立地的人,来,给二郎哥哥磕头。”罗氏拉着罗平,给武松磕头。

  武松连忙扶起来,道:“你就放心吧,只要来了我队伍里我都会公平对待,不会亏待了罗平的。”

  罗母又安排道:“记得一定要听哥哥的话,遇到事情千万不要乱来。”

  “娘,我知道了,你回去吧,外头怪冷的。还有爹,你也回去吧。”罗平瓮声问瓮气的说。

  武松看了看天色,道:“时候不早,我们告辞了。”

  队伍大踏步出发,罗平高兴的拿着武松送他的老虎拍子走在最前面,武松等人在后面。

  寒风中罗氏擦了眼角的泪水,叹息道:“但愿这孩子此去能吃饱饭。”她不知道的是罗平此去如同蛟龙入海虎入深山,十几年后成为了文明天下的猛将,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武松率领队伍,一个多时辰就回到了武家庄,这个时候已经是太阳老高了。院子里传来饭菜的香味,奇怪了,家里又没人怎么会有人来烧饭?

  进门一看,原来是贾思民这书生毫不顾忌形象的躺在躺椅上看书呢。

  武松问:“饭是你做的?”

  贾思民道:“你想的美,我要记账,要勘探水利地形,要整理农学资料,还要让我做饭,你咋不把我变成骡子呢。饭是小兰做的,可不是我喊的她,是她自己要来的。煮了一大锅粥,还蒸了窝头。”

  武松道:“好吧,你去问问她和她娘愿意为咱们这干活吗,按月拿钱,刚开始工钱按照市价就是,以后发达了再加工资。”

  贾思民道:“好吧,我这就去问。”

  武松让大家伙吃了饭,然后拿出称来,把各自背回来的肉都称了称,除了昨晚在罗平家吃的之外还有五百斤。

  武松道:“每人三十斤肉送回家,其他的晒成腊肉咱们留着。都回去吧,记得一个时辰要全部回来。”

  罗平道:“是不是还有我的三十斤肉啊。”

  武松道:“昨天已经给您家留了好几十斤了,所以这次就没你的了。不过你放心哥哥说了,大家吃啥你吃啥,绝对不亏待你。”

  罗平傻笑,感觉武松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十二个人背肉回家,可把附近的村民眼热坏了,尤其是当初武壮喊他们不来的那些人。

  很快贾思民回来了,说刘小兰和她娘同意了,愿意为武松工作,小小兰负责一些杂活,烧火煮饭,刘母好手艺,负责做衣服。

  贾思民道:“你让我勘探的武家村的水库完工了,总共有五个地方可以修水库,但是都是很小的,最大三十五十丈的长宽。”

  武松对这个北宋的尺寸还是很不习惯的,他还是喜欢用米来计算,当即道:“停,你没有用我给你造的米尺去测量吗?”

  “量了,走,我领你实地看看。”贾思民这人十足的急性子,拉着武松就走,第一个水库规划在距离武松家不足二百米的地方,这是两个山坳中间有个条小溪。地上已经用石灰弄出来了白线。

  “保正,你看看,按照我的设计,咱们从这里修条一百米的宽的水坝,把整个溪流拦截住了,从水坝这往上延伸二百多米全是水库,最深处有三米,平均水深一米五。整个库容预计三万到五万立方米。这么大个水塘能养上两千只大鹅,年产数万斤鱼。最大的效益在于能灌溉二百亩以上的土地,最少遇到一般的旱年没事。”贾思民介绍说,“只是你傻不傻啊,修好了这水库是村里的又不是你武松一个人的,这买卖划得来吗?”

  “傻不傻,肯定傻,这买卖也划不来。只是这些傻事总是需要有人来做的,明日起你和武三叔负责组织村中壮丁来修这个水库。所需砂石料就近开采,我武松负责管饭。所需农具,工具维修一律由张铁匠负责。”武松道。

  贾思民道:“这一个小水库工程量也不小,没个把月可完成不了,就算你管饭也有百姓不愿意来。”

  “来不来随便,你且告诉村民,凡是来修水库的会发放鱼牌,以后每年冬季捞鱼都会有他的一份。遇到旱天浇地随便用水,但凡不来的,我们吃鱼他看着,我们浇地他站着。”武松道。

  “好,保正好气魄,保正完成任务。”贾思民道。

  最先开始的是宣传工作,贾思民别看是个书生,鬼点子一堆一堆的,先让刘小兰她娘做了一面大旗,上书水利工程队。宋代时期人还是比较迷信的,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吉利,所以这个大旗还是很有必要的。水库工地上拉起了条幅,兴修水库,造福子孙。村里也用石灰刷了标语:一人修水库,全家都光荣。贫困百姓要致富,兴修水利是关键。

  要说这画大饼贾思民是真有一手,给大家描绘的是绘声绘色,水库修好了之后每年都有大鱼吃,这鱼有多大呢,大铁锅里要炖鱼都得切块。当然,老百姓最关系的还是水库浇地的作用,贾思民说了只要修好了水库,这么大的水库最少灌溉三百亩地。

  反对的声音肯定是有,但是更多的是支持,武三叔招募了本村一百二十名壮丁,五十名妇女劳作。还有些老人自发的到工地负责做饭,烧火。

  为了安全水坝要宽十米,高五米,在没有工程机械的年月全靠人力。愚公移山一样的工程,大家用筐子搬运砂石堆积,仅有的十几辆牛车骡车是主力军。

  武三叔也是用心了,一人当先,拿着镐头咔咔的挖土,年轻后生更是不甘落后,一边挖土一边跟武三叔套近乎,询问武松那是否还招人,三叔缄口不言,只说要去问武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