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香江七十载 第004章 幼儿园老师?

《香江七十载》第004章 幼儿园老师?

作者:一壶大麦茶 字数:2800 书籍:香江七十载

  穿越过来的前两个月,杨秋一直是在迷茫未来和填饱肚子之间渡过的,满脑子浑浑噩噩的,根本无暇他顾。

  等他终于认清了现实,准备老老实实过生活的时候,终于发现了一个美妙的事实。

  此时的香港,是可以三妻四妾的!

  按说香港现在的制度也挺奇葩的,不少法律都跟着英国走,学习欧洲的法制法规。但在婚姻法上,却还是沿用着《大清律》,容许娶妻纳妾。

  这真是光大男性同胞们的福音啊!

  杨秋好歹也是个大男人,后世种马后宫的小说也看了不少,这思想一开小差,就自动往YY之路上跑远了,虽然他现在屁也没有。

  看看人家老王他表舅,住廉租房都有两个老婆,咱要求也不高,就来那么十个八个的就行了……

  可惜YY完了一顿之后,杨秋就继续卖他的报纸跑他的堂。

  嗯,这叫——努力!奋斗!

  然后他转行卖书没多久,就碰上了搬到他隔壁的李毅两兄妹。

  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杨秋看这两人长得也不像坏人,说话也客客气气的,所以闲暇时候也经常帮帮两人。

  什么他们家木屋还缺材料啊,杨秋就时常去工地帮忙淘两张沥青纸或者半截芦苇席回来;什么缺油少米的时候,杨秋还帮着打酱油背米来着。

  总之,对于杨秋来说,看着对方一个大男人带着个小妹子,也的确不容易。

  这就叫邻里守望互助嘛。

  那时候的杨秋,就是个热心好邻居,也实在没对李蔓起过什么别样的小心思。

  你想啊,这时的李蔓才刚十六岁,要搁后世,就一刚初中毕业的小丫头片子,杨秋大她那么多,中间妥妥地隔了三四个代沟啊。他能有什么想法,纯粹就是把李蔓看成自己的一个妹子。

  嗯……,虽然后世校长带初中妹子上宾馆的也不少。

  但杨秋,敢叫他自己一声正人君子!

  所以有时收工后,和李毅一起喝酒聊天打屁时,杨秋也是口无遮拦的一顿胡扯。什么月球后面有外星机器生命啊,什么希特勒其实没死变成了僵尸啊,什么将来要三妻四妾左拥右抱啊。

  只要不是泄露他穿越天机的,他什么都敢扯,反正这些乱七八糟的传闻后世网上一大堆。

  咱这猛料多,扯到二十一世纪都扯不完!

  杨秋倒是没注意到,他这一顿乱扯时,坐在旁边安心听讲的李蔓眼里都快冒小心心了。尤其是这丫有时讲着讲着,还蹦出几句英文,那叫个高大上啊,把两兄妹唬得一愣一愣的。

  李蔓那时心里就想:杨大哥不愧是富家少爷出来的,懂的还真多,虽然现在落魄了,但是凭他的聪明才智,肯定不会在这久呆了吧。

  想到这里,李蔓不知怎么心里有点小难受。

  这情窦初开的小丫头,哪知杨秋现在侃侃而谈指天灭地的外表下,妥妥地就是个半文盲。

  其实一大半也怪杨秋的外表忽悠人。

  这家伙来自二十一世纪,那是个衣食无忧的年代,穿衣打扮就讲究个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所以来到这里后,就算穿的衣再破再烂,杨秋也把自己打理得干净整齐利利索索。

  再加上他的确长的也不赖,本来就是个坐办公室的嘛,也没受过啥风吹雨淋的,那皮肤比这时候不少富家小姐都好,硬是来了香江半年都没晒黑。

  所以等他把脸面收拾收拾后,那一米八的身高站在一堆难民之间就跟个二百五十瓦的灯泡似的。

  这想不让人觉得他是个落魄了的富家子弟都不行。

  后来让杨秋慢慢注意到李蔓的原因,是他帮李蔓找了份工作。

  五年赤蓝内战期间,大量的难民涌入香江这个和平堡,人口在这几年间激增了一百二十万,暴涨了两倍。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住房问题,各种各样的纸皮屋木板屋见缝插针似地在香江遍地开花。

  比如杨秋他们住的自搭天台房,比如在八十年代程龙电影《警察故事》里还能见到的,那依山而建一大片混居的简易木板房。

  嗯哼,当然,等这房子搞定了以后,人们就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这年头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也少得可怜,杨秋他们楼就房东家有一台。至于电影嘛,总不能天天看,那是败家,所以晚上除了没羞没臊外,也基本没啥事了。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人们突然发现香江满大街上,出现了很多两三岁没人管的熊孩子。

  而人口大量暴增除了带来住房和治安问题外,工作竞争问题也慢慢暴露了出来,现在的香江还不是后来的金融产业型城市,跟后世新开发的南都第三区一样,还是个劳动密集型城市。

  比如在此时香江最最成熟的纺织业,往往有好几个人竞争一个低端的纯劳动岗位。

  大老板们显然发现了这个好处,大肆压低工人们的福利,炸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一个班上十二个小时已是常事,更有甚者十六小时也有过。

  而香江纺织业最低端的劳动女工,就有了一个很形象的称呼——一脚踢!

  她们文化基本没有,拿着月薪六十的低工资,这钱在某些拖家带口的大家庭里,甚至连一个月房租都不够。她们不敢反抗,也不敢找老板签合同,老板不满意了,可以一脚把她们踢开。

  反正你不做,有的是人抢这份工。

  所以当全家都在拼命挣钱时,那些不懂事还没有劳动能力的熊孩子们,就得放任自流的散养了。

  但这不仅对孩子的生命来说很危险,还让见识了大城市的难民们对自家孩子的未来产生了忧虑,他们可不想孩子们将来跟他们一样做‘一脚踢’的工人。

  这年头,没文化要不得啊!

  所幸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不久之后大量的幼儿园和托儿所便冒了出来。这下父母们便放心了,每个月交那么几块钱,不仅孩子安全,还能让孩子学到几个字,那真正是极好的。

  所以这时代还诞生了后世听起来很有意思的一个名词——天台幼儿园。

  前面说了杨秋他们住的是一栋骑楼,不仅他们这一家,周围也基本是骑楼,高矮差不多,挨的也极近。所以就跟后世南都某些城中村一样,你甚至可以从这家天台跑到那家天台。

  就像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一样,此时香江四通八达的天台,也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社区。

  而天台幼儿园,则是在这个特殊平台上,这些难民中间诞生的一个特殊事物。

  碰巧杨秋他家附近,就有这么一个天台幼儿园。

  这个幼儿园是一位难民老阿嬷开的,老阿嬷年纪大了,出外工作肯定不行,所以一开始老阿嬷只是在家带带孙子。阿嬷人好心也好,看着周围邻居不方便,有时也帮帮他们带孩子。

  结果孩子后来是越带越多,别的地方也开始兴起了各种民办幼儿园,阿嬷全家合计了一下,干脆广开门路,招了两三个大龄女工,办起了天台幼儿园。

  这下帮了别人不说,阿嬷一家还挣了钱,起码又有了一份进项,生活改善了不少。

  按说这幼儿园的事情和杨秋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他又没兴趣去给一堆熊孩子当保姆做老师,挣的工钱还比不上他摆一个礼拜的摊呢。

  可谁也赖不住这社会变化快啊。

  谁叫杨秋是附近唯一一个既懂汉字又懂洋文,而且闲得半死的人。阿嬷一路逃来香江也是开了眼界的人,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一眼就盯上了他。

  阿嬷说杨秋闲也是真闲,因为他的书摊可不是摆上那么一整天。

  每天上午十一点左右,杨秋才慢慢悠悠地从家里出发,花一个多小时晃到东方戏院门口开始摆摊。晚上天一黑,立马就收了摊,又慢慢悠悠地往家赶。

  这满打满算下来,一天工作还不到七个小时。

  嗯,在后世,七个小时也蛮常见的。

  可天见可怜,现在是一九四八年,全香江还有哪个人比他还清闲!这让那些一脚踢的女工看到还不得羡慕死。

  就这,也被周围羡慕嫉妒恨的人看成杨秋肯定是个破落富家少爷,所以吃不了苦的一个证据。

  但他们羡慕归羡慕,对杨秋这种识字懂洋文的人,还是得伸出大拇指说一声服气的。

  没办法,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所以某天早上趁杨秋还在呼呼大睡时,老阿嬷就直接找上了门。

  阿嬷的想法也很简单,那些孩子们必须得教点东西,把他们给按住,不然一堆熊孩子们聚在一起,东跑西跑的,她们三四个人可管不住。

  而且她们也不耽误杨秋摆摊,这家伙不是每天上午都闲着吗,那就抽点时间出来,教教书育育人,还能赚点零花钱,何乐而不为呢。

  年轻人可不能成天闲着,闲着闲着就废了。

  阿嬷找来的时候,杨秋脸没洗头也没梳,就顶着眼角的眼屎和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在屋外暖暖的阳光下,懵懵懂懂地听着阿嬷训叨着。

  旁边,李蔓正一边坐在脚盆边帮杨秋洗衣服,一边支起耳朵听着他俩谈话,看神情她比杨秋还关心这事。

  今天天气还不错!杨秋神游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