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末血泪 第188章 刘良佐

《明末血泪》第188章 刘良佐

作者:白牧悠悠 字数:1899 书籍:明末血泪

  祖大寿回到锦州之后,皇太极一直在大凌河等待祖大寿的消息。可是一天天过去了,祖大寿那边仿佛石沉大海,始终音空信渺。

  皇太极有些着急了,他命祖可法写信与祖大寿联系,奈何锦州城四门紧闭,书信根本无法进入锦州城内。

  又过了几天,锦州城内金国的暗探收到了皇太极的飞鸽传书。书信上命祖大寿赶紧想办法把锦州城献给金国。

  可是暗探找到祖大寿之后,立刻就抓进了监牢。又是十几天过去了,锦州城内依然无声无息。

  皇太极终于明白了:“好你个祖大寿,竟然敢耍我!”

  “来人,将大凌河投降的明军一律斩杀,包括将军!”皇太极气得浑身栗抖,他想要以大凌河投降士兵的鲜血平息自己胸中这口恶气。

  “大汗,且慢!”范文程拦住了皇太极。

  皇太极眉头一皱,两眼放射出两道寒芒:“范丞相,你要阻拦本王不成?”

  范文程摇了摇头:“启禀大汗,您不能这样做。”

  皇太极不屑说道:“为何不能?”

  范文程说道:“大汗英明神武,并非普通的汗王。将来您是要面南背北,登基坐殿的。如果您杀了这些降将,将来还有谁敢再来归附大汗。如果大汗恩待这些人,他日,汉人必感大汗的恩德,争相归顺。到那时,大汗的霸业必成!”

  皇太极被范文程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最后,皇太极叹了一口气,说道:“本王就依丞相。收兵!”

  皇太极拔营起寨,回奔盛京。临行前,皇太极命投降的明军毁了大凌河城堡。杀投降的明军不行,让这些明军亲手毁了大凌河城堡总可以吧。

  皇太极一声令下,大凌河城堡立刻成为了一片废墟。

  这一日,辽东巡抚丘禾嘉正在锦州城内看书。突然听闻皇太极撤兵的消息,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他这口气还没有喘匀乎,京城发来兵部公函和一份皇王圣旨。

  丘禾嘉急忙接旨。等到太监宣读完圣旨,丘禾嘉差一点气昏过去。

  兵部的公函是命其与祖大寿合力同心,共守锦州,不得再搞内部矛盾。

  皇上的圣旨有三点:

  一、丘禾嘉丢失大凌河城堡,损兵折将,罚奉两秩,保留辽东巡抚的职衔,总镇辽东。

  二、升祖大寿为左都督,继续担任锦州总兵一职。

  三、由于吴襄、宋伟临阵脱逃,特命捉拿回京领罪。

  在圣旨的后面,崇祯皇帝表示,希望祖大寿能够进京一趟,好让自己亲自对祖大寿进行嘉奖。

  祖大寿谢过了皇帝的恩典,赏赐都接受了,却单单没有答应回京面君这件事。祖大寿以边疆军情紧急为由,拒绝了随天使官回北京城的要求。

  祖大寿的心里就和明镜一样,他知道自己如果回到京城,下场和袁崇焕没有任何区别。他算是看透了,别看朱由检治国不怎么样,杀人还是相当有一套的。尤其是杀自己人。

  大凌河之战以明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大凌河投降的明军大约有一万一千余人,将领七十余人。这些将领基本上都留在了金营,他们日后都得到了皇太极的重用。

  而投降的明军除了很少一部分跑回了明营,其余也都留在了金营。从此,辽东再无关宁铁骑一说。皇太极对于投降的明军采用了怀柔、恩养的政策,这为将来扫灭中原的四大王埋下了伏笔。

  大凌河一战,金兵与明军的势力对比日益明显。

  先说君主。

  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虽然是一国之君,却屡屡亲临战场,身先士卒。这极大地鼓舞了金军的士气,造就了金军战不畏死的剽悍之风。

  反观大明帝国,崇祯皇帝除了会杀自己的大臣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令人回味了。

  再说金国的统帅。

  实际上,金国能征惯战的将军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够统兵,擅于权谋的大帅并不多。努尔哈赤是一个,皇太极是一个,将来的多尔衮是一个。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包括后来的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等人都不能算是合格的统帅。

  明帝国能征惯战的将军也是数不胜数,而真正能够统兵,擅于权谋的主帅也不多。熊廷弼、满桂、袁崇焕都算一个,毛文龙算半个(毛文龙虽有帅才,却无大志)。可是,这些统兵的元帅大部分都被皇帝给搞死了。

  孙承宗虽然也算得上是个有战略眼光的人,但他并不懂得战争的意义。

  第三说说士兵。

  金兵的士兵待遇都很好(相对的)。只要你肯出力,就能有好吃的,好喝的,包括女人。虽然金营之中也有贪贿的情况,但克扣军兵粮饷的事情很少。

  可是明营就不一样了。每年大明帝国用于军费的开支巨大,但真正发到士兵手中的少之又少。哗变的现象经常出现,像这种情况,士兵怎么可能有很高的战斗力。

  最后,我想说一下内部矛盾的问题。

  无论是金国还是大明帝国,内部都有矛盾。不知是哪一位高人曾经这样说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

  这句话有些偏激,实际上每时每刻,在大自然、或者是动物界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金国内部军事集团的矛盾也是非常得尖锐。而相比金国,大明帝国内部的矛盾要少多了。但是,在利益集团矛盾斗争的过程与结果中,金国显得极为果决而冷静。

  而大明帝国在利益集团矛盾斗争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出几大特点:

  一、永无休止。

  二、斗争非常彻底,把人整死都不算完,非要搞个户灭九族或者十族之类的。

  三、行为上的极度贪婪和意识上的极度守旧。明朝末年,除了极个别的几个人之外,明朝上下,包括地方,已经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可是这些当官的,除了贪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事情会做了。

  四、道貌岸然。不少大明帝国的官员,上至阁臣,下至知县,虽然一直干着坑蒙拐骗的勾当,嘴上却总是把孔孟挂在嘴上。

  有不少历史学家都对大凌河包括萨尔浒之战、浑河之战,沈阳之战、辽阳之战,还有将来的松山之战都给出了经典的评论,但就我而言,以上四点才是大明帝国与金国屡次交锋,最终走向败亡的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