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明天启 第六十章 减租遇到了新问题

《大明天启》第六十章 减租遇到了新问题

作者:训记 字数:1859 书籍:大明天启

  天启四年,秋八月望,京师卢龙、迁安、玉田等地大风雨,冻死人民甚众。正在京师主持减租事宜的杨涟立即被皇帝任命为救灾使,前往赈灾。

  杨涟粗粗地考查了一下,发现冻死的主要是卢龙,玉田等地的农民,而迁安一共只有十三个老人被冻死,而另两县冻死的达七百多人。他非常疑惑地询问迁安县令。

  迁安县令还是建迁安新区时的那个县令刘中正,他这两年考绩都是优,吏部便欲将他上迁,不料他却极力反对,认为迁安已经由下县升为上县,自己已经相当于升职了,想还在这里干上三年,把事情做圆满了再走。吏部对于考绩优良的官吏一向比较宽容,便从了他的意思。

  刘中正得意地对杨涟说道:“钦差大人,我们迁安一共冻死十三个老人,您也知道,老人到底是不是冻死,其实是不大好说的,也许是寿元到了呢?其他人一个都没有出现冻坏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饮食好呀,大家现在都有钱了,鸡蛋也舍得吃了,偶尔还砍上几斤肉,吃得好身体自然好。二是农业合作社收了农户的鸡鸭鹅毛,制成了一种叫作羽绒服的棉衣,防寒效果比棉衣还要好。这么两个方面,就是我们比卢龙他们那边好的原因。”

  杨涟不相信竟然有比棉衣都保暖的衣物,刘中正让人拿来一件羽绒服道:“钦差大人请看,这是小儿的羽绒服,合作社说什么生产能力不足,所以先都是做的小儿羽绒服,我们县小儿穿的可比大人更暖和。”

  杨涟仔细地端详着这羽绒服,摸了摸里面,过了一会儿拿出手来道:“确实不错,平日里无用的禽毛竟然可以有如此之用,真是了不起呀。”

  刘中正向西方一拱手道:“听说是皇上提出来的方法,此物普及后,天下无寒也。皇上真不愧为圣人呀。”

  杨涟又问道:“你们县灾后需要放粮救济吗?”

  刘中正立即换上一幅悲凄的样子道:“当然需要放粮呀,这么大的风雨,连人都冻死了,那庄稼更是不用说,今年的欠收已经成了定局,至于能收到一成还是两成,那可真不好说。”

  杨涟斥道:“你少胡说八道,本钦差在田地里看过,收成当然会受损,但收个六七成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你们一般家中都有存粮,我先告诉你,到时你如果多发了救济粮,我一样会参你。按实际受灾情况发放,造好名册,一粒也要有账可查。如果有不需要发放的你发放了,到时乌纱掉了可不要怨我,锦衣卫的人可是来了很多哟。”

  刘中正见被杨涟看破,只好收起悲色道:“钦差大人请放心,虽然我爱民如子,但绝对不会多发救济粮的。”

  杨涟叹了一口气道:“其实也是没有办法,你们虽然遭了灾,但本来你们的底子比其它县要强,卢龙,玉田他们一下子冻死那么多人,后面收成只会比你们更差,说不定还要从这边调粮食过去。要是所有的地方都和你们一样,这一点点风雨又何至于闹成这么大的事呢。”

  杨涟到卢龙县时,看到的景象与迁安不可同日而语。他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山行村,近三成的家里都在办丧事,悲伤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随行的卢龙县令说道:“山行村一共冻死了三十人,主要是老人,还有两个小孩子。”

  杨涟问道:“这里的风雨很大吗?”

  卢龙县令道:“也不会比其它地方更大,主要是这里的村民家比较穷,御寒的衣物准备不足,村民身体弱的就容易冻死。还有一家生火取暖,结果把屋子点燃了,烧死了两个人。”

  杨涟道:“衣物不足我倒是能明白,可是这里靠山而居,至少柴草是不缺的,为什么不多打柴了烧来取暖呢?”

  卢龙县令道:“平日里村民事忙,连小孩子也要帮助家里进行农事,打柴本来就不多,只要够平日里做饭就行了,一时来了风雨,打柴也来不及,打来的湿柴也是不能用的,所以……”

  杨涟叹了口气,他在迁安新区看到家家都有一个大柴房,里面堆满了秸杆和木柴,都是那里的农民在农闲时上山采的,迁安新区每家的田地比这山行村的要多,但是他们两到三户人家就共用一头牛,而山行村整个村就三头牛,还都是唯一的地主家的,也难怪他们连砍柴的时候都没有。

  不过,杨涟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因为冬天里大家是没有事干的,也没有人去多打柴,仅够平日烧饭用就行,也说明他们平日没有考虑到突然天寒的可能,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他们平日里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规划,得过且过,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而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减租的问题。在北方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四成地租,但现在遭了灾,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再行减租,这样一来地租就有可能减少到三成甚至不到三成,这下地主们早就积累的怨气一下子全爆发了。

  本来地主收取四成地租,按平日里说,已经很不错了,交了赋税后,一亩地也还能剩下三四斗。但是有个辽饷呀,一亩地九厘银,自万历四十六年后一直在收。而到了天启朝,不但在收,而且规定不许欠。九厘银其实不过是九个铜币,但因为收取年限较短,就让地主们很不高兴了,因为这钱也是由地主出的。虽然不多,但地主们总觉得这个钱应该也要让租地的佃户出才行。

  因为朝廷的强力政策,不断地将各地农民迁往台湾等地垦荒,造成局部地区佃户不足,这样地主才不得不答应了四成减租。本来心里已经极端不爽,而这时佃户遭了灾,朝廷又想把灾情的损失加在地主头上,这就让地主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对减租,对辽饷的不满一起爆发了出来,大部分的地主们直接说:“减租我们已经听从朝廷的意思进行了,现在受灾又不是只有佃户,我们也受灾,再减租就不能接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