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魏良卿之子 第一百零四章 船厂以后的工作

《重生魏良卿之子》第一百零四章 船厂以后的工作

作者:重铸天朝 字数:2097 书籍:重生魏良卿之子

  “好了,钱老伯,既然船没有问题,那这些船就交给你们了。我还有其他的事,就不送你们了。”希孟听完钱老汉的话,笑着对他说道。

  “是,是,是,公子您尽管忙您的,我们这就把船给带回去。”钱老汉陪着笑说道。说完他就跑向了众渔民。

  看着钱老汉和众渔民开始把渔船向海里推,希孟感到自己总算是完成了在台湾的第一件事。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件事的顺利解决,他相信以后自己这些人的路会越走越宽的。

  “孙老伯,刘老伯,咱们回船厂吧。”希孟转过头笑着对孙、刘两位老工匠说道。

  “是,魏公子。小老儿带路。”孙师傅答应道。

  就这样,由孙、刘两位老师傅陪着希孟和希孔哥俩,四个人慢慢走进了造船厂。当然,在路上,希孟也像后世的领导一样问了他们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比如他们住的怎么样,吃得怎么样,还有对待遇满不满意等。

  以前他总以为领导问这些问题就是在作秀,但是当他坐到这个位置时,就发现问这些问题的学问不小。

  首先,可以从这些小事中了解一些问题,见微知著,有的时候你直接想了解一些问题的真相往往不能如意,因为下面的那些人可能早就准备好怎样来应付领导的检查了。而问这些平时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小事,不会引起被问者的警惕,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能从这些小事中发现一些情况。

  其次,希孟一向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过得不好,那他的工作也做不好。就拿大明来说吧。在大明工匠们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再加上那些管理他们的文官不把他们当人看,肆意地克扣他们的工钱,使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常常是衣不遮体,忍饥挨饿,这些工匠们的工作态度可想而知了。

  虽然大明有很多的措施来处罚工匠,但后世的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愿意做某个工作和被逼着做这个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那是大不一样的。所以希孟绝对不允许他下面出现大明的那种现象。

  好在通过一阵的了解,工匠们的生活还是不错的,工作待遇也比大明有了很大的提高。看来杨寰真是个做这事的人才,能制定出比大明更优秀的管理工匠的制度,同时还能给这些人比较恰当的待遇。这种事放在大明的文官身上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那些文官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工匠是低贱的。

  杨寰能做到这些,希孟觉得大概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杨寰属于军人。虽然说在大明初年,军人的地位并不低,但在土木堡之变后,军人的地位是直线下滑,到了明末时和工匠也着差不多了。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不如工匠呢?毕竟工匠对于文官没有丝毫的威胁,而军人则有,所以文官相对来说打压军人更狠。

  因此,有同样感受的杨寰管理和自己有差不多经历的工匠就不会有文官的那种偏见。相反,两种在大明都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可能会感到比较亲切。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杨寰是军人,更知道兵器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所以他对这些工匠们好也就可以理解了。再说,当面对战争的威胁时,军人和工匠的地位都会大幅度的提高。不过,这个事要把那些明末的那些文官给排除掉,他们就在南明快要灭亡时还坚持他们的原来的意见,一点都不愿意妥协。

  希孟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心中对杨寰的满意度又提升了。

  几个人边走边说,很快就来到了船厂的办公地方。几个人都坐下后,孙师傅开口问道:“公子,您对我们造船厂以后的工作是怎样安排的呢?这几天下面的工人们都在问我们俩呢?您知道,他们在有船造的时候才有工钱,闲着的时候等于坐吃山空呀!”

  希孟心说,这个孙师傅就如后世的理工男一样是个直男癌,说话这样直接,不过这样的人往往技术比较好。想到这里,他笑着对孙师傅和刘师傅说道:

  “孙师傅、刘师傅,你们告诉工人们,以后咱们的造船厂的活会多到让大家忙不过来,等一切安顿好了,咱们造船厂还要扩建呢!只有四个船坞实在是太少了。”

  “是吗?那真是太好了,我们都不怕干活,就怕没活干。”孙师傅和刘师傅互相看了一眼,高兴的说道。

  “这样,明天让两个船坞继续造渔船。毕竟那些渔船打的鱼不一定能满足军队的需要,再说了,不只是军队,就是我们也要吃鱼呀!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住在海边,如果不把海中的鱼这样好的肉食给利用起来,那就太傻了。”希孟说道。

  “您也吃鱼?”孙师傅和刘师傅两人又互相看了一眼,吃惊的问道。

  “是呀!你们不用这么惊奇,据我了解,鱼可是好东西呀!营养丰富,和猪、羊、鸡鸭之类的肉食是不相上下,而且做好的话,是个难得的美味呢?”

  希孟说到这里,看到孙师傅和刘师傅两个人更是吃惊了,连嘴都张的老大了。的确在大明鱼实在不能算美味,那是腥的要命,一般人都不愿意吃,只有那些穷得没吃的人才会强忍着腥味去吃。希孟看着两人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想的是这些。因此他笑了笑继续说道:

  “鱼是美味可不是我说的,而是咱们的先人说的。据我了解,咱们的先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烹饪鱼了,要不然,孟子也不会出了一个缘木求鱼的典故了。可见在孟子的那个年代,鱼就是一种美味。”

  “那你们可能要问了既然是美味为什么还这么腥呢?是不是孟子时的人对于食物的味道要求很低,造成这样腥的鱼就被当成了美味呢?”

  “当然不是了,要知道要时就有鸡鸭猪羊之类的家畜了,那些国主以及贵族们完全可以象咱们大明的有钱人那样不吃鱼,只吃那些肉食就行了。”

  “可实际上呢?鱼是常常出现在国宴上的。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美味那怎么能在国宴上出现呢?所以只能说明当时的人们就能去除鱼的腥味了。而且这样的烹饪方法在很多的书籍中就有记载,只不过这样的书籍在我们大明的那些读书人看来就是杂书而已,他们是不屑于看的,同时也不允许别人看。”

  “所以,这些连古人都知道而且传承了几千年的烹饪方法竟然在我们大明失传了,而鱼在我们大明也成了腥得连很多普通人都不愿意吃的东西了。”

  “其实说起来除去鱼腥味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在烹饪的时候加入一点酒而已,这样,当煮鱼的时候,腥味就随着酒挥发掉了。当然,如果在下锅的时候,加入一点葱、姜、蒜末烹一下,那味道就会更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