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红楼去写文 23 开张大吉

《穿越红楼去写文》23 开张大吉

作者:洗雨疏风 字数:2625 书籍:穿越红楼去写文

  当然,和每个资本家说自己仁慈厚道,遵纪守法,都是在讲笑话一样。

  贾琮所谓的老实厚道,也只是口上说说而已。

  作为一个在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成长的穿越者,得益于有良心的资本家大慈善家启发,贾琮在这个位面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

  就如这回答应给章家书铺一个本子,自然不只是因为章家哥儿有眼光,赏识他的才华,还因为章楼是海商。

  贾琮可不满足于日用品买卖,在他计划的蓝图里,海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

  古代的海贸,大头无非是瓷器丝绸和茶叶,其中瓷器最受欢迎,但是海上的风浪不可避免,破损率也很惊人。

  而贾琮对于如何改进瓷器的配方,来改善这一情况,是很有想法,成竹在胸的。

  那么,为了日后的暴利着想,顺手写一本书,既能得钱,还能换来一条人脉,自然是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贾琮有关于瓷器的构想还尚早,如今的贾琮,还是立足和日常相关的产品,肥皂有了,那么新产品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而这本新书里,贾琮肯定是要物尽其用地为新产品打打广告,不过,他是厚道人,不会用整本书插播广告的。

  “噼啪,噼啪……”长长的大红鞭炮在地上炸个不停,周围的小孩子们一边拍手围观,一边儿用眼睛瞄着地上的鞭炮,瞅着没炸开的,打算一会捡拾起来,塞到包里,拿到别的地方玩去。

  朱买婆穿了一身崭新的绸缎衣裙,堆出满脸的笑容,朝着人群拱手道:“日后仰仗大家照顾了。”

  然后,从伙计端着的盘子里,抓出一把开张喜钱,向周围的人群散着喜钱果子。

  人群拥挤上前,一时竟将店铺内外,都围得水泄不通。薛虹骑马从这街口路过,见着这人群涌动,不免微微皱眉,正踌躇着是绕路而过,还是等人群散些再穿过去。

  忽听得旁边有人议论道:“这朱婆子可了不得了。今年过年时,我还见她被行里催账,大半夜的敲门找人借钱。这才半年,就发起来了,还开了这么大一间铺子。这运气,真是没法说。”

  “也合该这朱婆子挣钱,那立白皂,可真真是好东西,洗得干净不说,还满身清香,就是忒贵。旁人都说卖不出去,提都不敢提,只有这朱婆子胆子大,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奔走,介绍这立白皂的好处了。等大家都知道这立白皂不愁卖了,朱婆子钱已经赚到手了。不是合该她赚,是什么?”

  “立白皂就是贵,我那天给我家丫头买了一块花香味儿的,得,半月工钱……”

  “半月工钱算什么,要是前几个月,拿钱也买不到这立白皂,都叫京里抢光了。我可是听说,有个公子哥儿,在礼物里夹了一块立白皂,一直闭门谢客,专心参佛的月下仙子,竟破例见了他一面。”

  薛虹晃了晃脑袋,只觉立白皂这名字有点耳熟,忽然想起来,这不是他妹和他娘用的那胰子吗?

  他还夸过这胰子作坊脑子灵活,心思巧妙,从胰子香味,到包装设计,都颇有新意。

  如果不是胭脂花粉这类铺子,是薛蟠这房经营着,恐人非议,他都想将这胰子作坊收罗旗下了。

  看到这商品前景如此不错,薛虹心中压下去的欲望,又有些儿蠢蠢欲动了。

  时值重阳已过,阴风愁云,寒树衰草,天方初秋,人已深秋。文人墨客见此秋风细雨,不免□□大发,或执伞于湖畔,或坐船于湖心,煮茶吟诗,赏雨听风,好不惬意。

  然而城中的平民,面对着这样的秋风秋雨,却毫无观赏的心致,他们忙着缩起脖子,或是一路小跑,用跑步的热量抵抗寒风,或是紧贴着墙根儿,沿着商户的檐下小心翼翼地躲雨行走。

  他们不得不如此小心翼翼,因为身上尚是轻薄的夏衣,秋日的衣裳,不是在当铺未赎就是还未置办,要是淋了雨,吹了风,生了病,汤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这种人,在京城百姓中占了大部分了,说是三餐不济呢,倒也不至于,偶尔见着孩子眼巴巴望着,也能掏出几个钱给孩子买点麻花糖葫芦之类的零嘴。

  但要说富裕呢,那是绝对谈不上的,每到换季,就把上一季衣裳送进当铺,以此换些活钱,再赎回这季要穿的衣裳。

  当然,当铺不是善堂子,多当上几回,衣裳越当越少,也在情理之中。

  即便要靠当铺周转,但能置办起四季衣裳的,也算体面人家。

  大多数平民百姓,是置办不了这么齐全的,有的人家除了冬日的衣裳不能省,其他季节的衣裳,都是能省则省,顶多置办一身体面衣裳,在做客办事的时候穿穿。

  所以,文人眼中颇具意境地秋雨秋风,在这些人眼中,却是如此的刺眼,唉声叹气的抱怨着今天不走运。

  而这些抱怨,与白牙子是不相干,秋寒未深,她已换上了夹棉的衣裙,打着把伞慢慢悠悠地穿街而过,走到一条狭窄的巷子口,看着污水横流的地面,皱了皱眉,提起裙角,踩着地上几片碎瓦片,趟过了污水,扯着嗓子喊道:“楼三家的,你可在家里?”

  等了半天,才有一个形容苍老,发髻凌乱,衣服上满是补丁的女人开了门,一看是白牙子,眼睛就是一红,用袖子擦了擦脸,强自挤出笑脸来:“白大娘,你来了。”

  白牙子叹了口气,问道:“石头的差事干得怎样了?”

  这一问,楼三家的眼泪直掉:“也不知怎么回事,管事又不要他了,石头帮人干了三个月活,一文钱都没领着,就叫人打发回来了。”

  白牙子摇了摇头,说道:“先时我就与你说,那家管事最不是东西,又好贪便宜,你们家没钱送礼,去了也帮人白干活,倒不如在外头寻点事做。”

  楼三家的强忍住泪:“大娘说的,我怎不清楚,只是柱子才这年纪,哪有作坊要他干活呢?我们家又送不起礼……”

  白牙子也清楚这情况,往里头瞧了瞧,问道:“石头没在家?”

  “今儿才刚亮,他就摸黑出了门,说是去码头瞧瞧有没有活干?”

  楼三家的说着,才想起白牙子在门口站着说了半天了,忙说道:“白大娘,里面坐着说话,我给你倒碗水。”

  一进门,窄窄的院子里拉满了晾衣绳子,挂着各色干净衣裳,地上到处满是水迹,几大盆的衣裳泡在木盆里,显是还没洗。

  两个衣裳破破烂烂,一身黑灰的小孩子,仰头望着衣裳,满目艳羡,手里拿着一截草茎儿,放在嘴里吮吸。

  用木板挡住的破窗户被移开,一张清秀的小脸飞快的闪过,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炕上的破被子里,还裹着人。

  白牙子见多识广,自然这屋里的人不出来见客,是没有衣裳穿,只能缩在被子里。

  楼三家的端了水来,白牙子看着那还算齐整的陶碗,知道是楼三家的好不容易寻出的,倒没嫌弃,伸手接过来,劝道:“光你帮人洗洗衣裳,哪能养活这一家子呢。就是柱子出去找着活儿,也挣不了几个钱。眼见就要入冬了,你这柴没一斤炭没几升,可怎么熬呢?”

  楼三家的掩面道:“大娘说的,我也知道,私下里也想过,是不是托大娘卖了大丫头二丫头,总好过跟着我挨饿受穷。可一想她们爹,我就狠不下心,当年他们爹,要不是在府里恶了人,熬坏了身子骨,何至于去得那么早……”

  白牙子听着唏嘘了一阵,说起这楼三,也是倒霉催的,得罪了主人家的亲戚,叫人往死里整治了一遭,好容易得了清白,以为能得主子重用了,主子又被贬了,临行前,没有卖掉楼三两口子,而是给了他们身契。

  只是当奴才当惯了的人,做了良民,反而不适应,虽说两口子手上有点积蓄,但既不知投资,更架不住孩子一个个蹦出来,是坐吃山空。

  眼见钱越用越少,楼三在外干活越发拼命,谁知折腾翻了旧伤,请医问药,折腾几年,家里折腾空了,人也去了。

  白牙子想起这桩事,心里倒软了几分,说道:“荣国府的赵舅爷开了个胰子作坊,正要找人手呢?头三月里一天管一顿饭,一天十文钱,若是做满了三月,一天三餐都包了,还要涨工钱。不过只要半大的孩子,石头实在没找着活,倒可报我的名儿可以去试试?”

  楼三家的眼里瞬间燃起了希望的火花,颤抖着声音道:“白大娘,你说的是真的?”

  白牙子笑了:“我说的话,几时有假的,赵舅爷还想买几个厨娘呢,只是你又不愿卖身,再着,这些年你的手艺只怕也退了步,我倒不好荐了去。好歹楼三那小子临死前求了我,你们这些年又实在辛苦,石头那孩子干活也勤快,权看这些,我才给石头一个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