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秦时明月之聚散流沙 第五十章 孤愤说难

《秦时明月之聚散流沙》第五十章 孤愤说难

作者:羽烨之光 字数:2843 书籍:秦时明月之聚散流沙

  韩非入秦,归根结底是出自同门师兄,现任秦国廷尉李斯的手笔。李斯和韩非师承儒家名师荀子,是同窗好友。荀子从儒知法,两人尽得其法家学术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韩非集法家思想于大成,写出了《孤愤》、《说难》等锦绣文章,广泛流传,世人赞称为《韩非子》。

  半月前,李斯陪同秦王嬴政在咸阳宫后花园散步,散心之余,秦王开口问道:“李斯,我听闻你的老师荀子名传天下,丞相王绾前几天提过:惟荀子之学,堪当今日天下。名师出高徒,不知荀子先生现居何处。”

  李斯躬身作揖道:“多谢王上称赞,老师学究天人,贯通古今,有儒家的根基,有法家的锐气,有墨家仁爱,有道家的超越。但是又非难诸子,卓然自成一家,堪称当今天下学派的颠峰!我只是老师不成器的学生,未得老师八分真传。老师现在应该在桑海的小圣贤庄颐养天年。”

  嬴政却是有些不以为然:“李卿莫要妄自菲薄,你的学识与才干宛若明星,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还需你多多的谋划,谏言献策。”

  嬴政继续开口道:“荀子学问果如先生所言,岂可屈做一个田家翁,不如你请他前来为秦国尽几分力?”

  李斯默然良久,末了一声叹息:“造物之奥秘,生人之艰辛,非人力所能穷尽也!古往今来,治学巨子皆难见容于仕途。孔子颠沛流离,孟子漂泊终生,老子西出函谷,庄子隐迹山野。他们都曾做官,老子做过周室史官,孔子做过鲁国司寇,孟子做过稷下客卿,庄子做过漆园小吏。无论大小,皆一个‘辞’字了结。此中因由,堪称一篇人生大文章。至于老师荀子,他曾经做过齐国的一个小小县令,最终归于原野,淡泊名利,恐怕难以请动他老人家。”

  嬴政听后长叹一声:“野有遗贤,可惜不能为孤王所用,令人扼腕叹息。听说你还有一个同门师弟韩非,他的才学与你比如何?”

  李斯答道:“韩非师弟是韩国公子,其才学十倍于我,尽得老师真传。更近一步,写出了一本法家的旷世巨著《韩非子》。”

  嬴政有些惊讶:“是吗?大秦也是以法立国,《商君书》让秦国变法图强,国力鼎盛,一举超越六国,达到现在几乎可以问鼎天下的局势。不知道韩非能不能给孤王带来惊喜,让秦国再多一个商鞅?”

  李斯回道:“韩非之才,胜过昭昭明月,微臣有《韩非子》一书,王上可以一观。”

  嬴政略微沉吟道:“那好,你尽快送到文章殿。孤会在阅完奏章后抽出一些时间仔细观看。”

  ……

  李斯呈送上来的《韩非子》一书,深深震撼了嬴政的心。他连夜召见李斯进宫夜话。

  是的,《韩非子》一书让年轻的秦王茅塞顿开,清除了许多执政决策上的疑惑。

  嬴政已经大体廓清了《韩非子》的概貌,唯其如此,才有万般感慨。他博览群书,可没有一部书能给他如此说不清道不明的奇特感受。这部书在某些地方远远地超越了《商君书》、《慎子》的法家名著。

  秦王嬴政认定,《韩非子》无疑将成为流传千古的法家巨作。这部新派法家书作前所未有的博大渊深,初读之下难以揣摩其精华所在,精读之后方能领略其坚不可摧。《韩非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从根本处着眼,将法家三治(法治、术治、势治)熔于一炉,重新构筑出一个宏大的法家学阵。

  对于以商鞅为轴心的法治派,《韩非子》一如《商君书》明晰坚定,除了更为具体,倒看不出有何新创。这一点,很令景仰商鞅的嬴政欣慰,认定韩非是继商鞅之后最大的法家正宗,是当下符合秦国国情的著作。若非如此,他很可能是不会读完《韩非子》的。

  韩非思想的出新点,在于将术治、势治纳入了法家治道而重新锻铸,使法治之学扩大为前所未有的“三治法家”,事实上成为战国当之无愧的新法家大师。

  法、术、势三说,此前皆有渊源:法治说以李悝商鞅为最显,术治说以申不害为最显,势治说以慎到为最显。

  在战国诸子百家的眼中,法、术、势三治说虽有不同,但其根本点是相同的,这便是以承认法治为根基。唯其如此,战国之世将法术势三说视为互联互生的一体,统呼之为法家。然则,这种笼统的定名,并没有得到法家群体认同。在法家内部,三说之间的区隔是很清楚的,谁也不会将法、术、势混为一谈。可以说,法家事实上有三个派别,而且是很难相互融合的三个派别。

  韩非融三派为一家,化不可能为现实,使通晓法家的秦王嬴政惊叹不已。

  《韩非子》搭建的新法家框架是:势治为根,法治为轴,术治为察。

  势者,权势也。位高则重,位卑则轻,是谓势也。自古治道经典,无不将“势”明确看作权位。《尚书·君陈》云:“无依势作威。”法家言势,则明确指向国君的权位,也就是国家的最高权力。

  《慎子》云:“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桀为天子,能乱天下。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者不足慕也……尧为隶属(治陶工匠)而施教,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由是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屈贤者也。”

  慎到之所以将势治作为法治精要,其基本理念推演是:最高权力是一切治权的出发点,没有权力运行,则不能治理国家;权力是律法政令的源头,更是行法的依据力量;没有最高权力,任何治道的实施都无从谈起,是谓无势不成治。所以,运用最高权力行使法治,被势治派看作最根本的治道。

  慎到的势治说不可谓不透彻,但因为不能透彻论证权力与法治的关系而大显漏洞。一个最大的尴尬便是诸多堪称贤明勤政的国君权力在手,却依旧不能治理好国家。

  缘由于此,李悝、商鞅等重法之士应时而生,将国家治道的根本定位为法治,认为法律一旦确立,便具有最高权力不能撼动的地位,所谓举国一法、唯法是从,皆此意也,是为法治派。

  术者,寻常泛说的是技巧、方法。然则,法家所言之术,却是治吏之道,是谓术治。战国之世,术治说由申不害执牛耳,被天下看作与商鞅法治说并立的法家派别。

  申不害术治说的理念根基在于:无论是势还是法,都得由人群来制定推行。这个人群,便是君王所统领的臣下。若君王驾驭群臣得法,律法政令便能顺利推行,否则天下无治。所以,治道之本在统领臣下的术治。

  显然,申不害术治说也是偏颇的,漏洞也很明显。一个最大的尴尬是:国家若不变更旧法(根基是不废除实封制),而唯重吏治整肃,便不能根除奸宄丛生、腐败迭起的痼疾,国家始终不能真正强盛。齐国如此,韩国更是如此。

  嬴政在御书房中不断的踱步,晃得前来夜话的李斯都快头晕眼花了。他突然停下,拍手称赞道:“《韩非子》一书确实新奇,它承认“势”是法治的源头条件,却又清醒地认为仅仅依靠“势位”不足以明法治国,必须将势与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家大治,天下太平。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孤王被韩非的论点深深地折服了。”

  嬴政越说越激动:“但是孤王最为激赏的,还是《韩非子》中问诘难势说的矛盾故事。专言势治者云:尧舜得势而治,桀纣得势而乱,故势治为本也。果然如此,其论则必成两端:尧舜拥势,虽十桀十纣不能乱;桀纣拥势,虽十尧十舜不能治。如此,究竟是凭人得治,还是凭势得治?凭势得治么,暴君拥势则圣贤不能治。凭人而治么,圣贤无势而天下照乱。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故事来说明:人有卖矛卖盾者,鼓吹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鼓吹其矛之利“物无不陷也”;有市人过来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卖者遂尴尬不能应也。贤、势之不相容明矣,此矛盾之说也!”

  李斯也在一旁称赞道:“道理简述得睿智犀利而谐趣横生,韩非师弟的才学的确世之罕见矣”

  嬴政拍手大笑:“不错,韩非所言至当!势治过甚,与人治无异。法、术、势三者结合,方为上策。”

  从九岁起,嬴政便是秦国太子。从十三岁起,嬴政便是秦国之王。从二十二岁起,嬴政便成了天下第一强国的亲政君王。期间风雨险恶不可胜数,对君王不可或缺的正当权谋体味尤深,可谓烙印在心,刻刻不忘。

  激动之余,秦王嬴政疑问道:“韩非如此大才,现在何处?可有功业加身?我似乎从未在影密卫搜集的六国良臣明将名单中看过他的名字。”

  李斯叹道:“韩非师弟虽然身负经天纬地之才,但是不得韩王重用,满腹经纶无法施展,只得在临棠溪边结下草庐,埋首古籍经典之中。”

  嬴政却是欢喜:“韩王不是伯乐,哪里识得千里马?韩非之才只有在我大秦这块土地上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化作参天巨木。李斯,你和姚贾立即采取行动,或威逼,或利诱,把韩非请到大秦来。”

  李斯作揖称道:“诺。臣一定尽心竭力。”

  “那好,夜深了,你下去吧。”嬴政摆摆手,斥退左右,自己却独身看向窗外的明月,思考着帝国霸业的未来计划。

  “是,王上注意龙体,早点安歇。”李斯说完,退出御书房。没有人发现,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