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 162章 奇特的辩论会(求订阅)

《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162章 奇特的辩论会(求订阅)

作者:秦绵绵 字数:1866 书籍: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

  礼部主事萧仪应诏上疏。㈧㈠中Ω文┡』Ω网ん.*8⒈

  他提出这次雷击三大殿正是由于迁都北21京所至。

  因为这一年正月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萧仪提出迁都北京,丢弃了南京的明太祖龙脉陵寝之地,而且迁都也给官员和百姓造成了诸多不便之处,所以这是上天降灾示警了。

  萧仪请求皇帝立即把都城迁回南京皇宫。

  看到这份奏疏,朱棣气得浑身抖。

  “好你个萧仪,仗着朕‘求直言’的机会,不好好为君分忧,却故意诽谤朝政,蛊惑人心,妖言惑众!杀无赦。”

  此时,这个萧仪到死都没有明白,迁都之事,乃是永乐大帝一生中最重要的功业,就算九死也无悔。

  所以,不管出现任何情况,皇帝绝不允许任何人反对此事。

  永乐帝立刻下令杀了萧仪。

  可是,人虽然杀了,众人之口却难以封住。

  大部分言官是同情并支持萧仪的。

  明代的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组成,他们大多慷慨敢言。

  杀了萧仪,朝堂上言官们反对迁都的声音依然没有平息。

  而这些官员多代表了江南士绅的利益。

  就迁都这事,他们觉得迁都离开江南富庶之地,去北方苦寒之地,是不明智的。

  而部院大臣多是追随朱棣靖难起兵的老臣,他们本身来自北方的居多,他们对北京充满了好感,因此极力支持朱棣的迁都决议。

  朱棣面对在迁都问题上的这两派意见争执,思索良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传旨,朝堂上对于朕迁都的正确与否意见不一,为了不让人说朕独断专行,堵塞言路,特命反对迁都的科道言官,还有支持迁都的部院大臣,开一个露天辩论赛。道理是越辩越明嘛。”

  永乐帝这个看似十分民主的方法,立刻得到了两派大臣的一致赞同。

  于是,朱棣让正反两方大臣在午门外的广场上相对跪成两行为迁都的利弊展开辩论。

  而他作为“裁判”,站在午门之上,聆听群臣关于迁都利弊的争论。

  正赶上秋雨连绵的季节,这两伙人都挺直了胸脯,鼓动唇舌,滔滔不绝。

  一方面强调天下大势,一方面渲染祖宗基业,唾沫星子就着雨水,嗓子到事一点也不干。

  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直到被浇成了落汤鸡,也不甘示弱。

  第一天辩论没有结果,第二天接着又来。

  两派大臣跪在地上辩论,朱棣打着黄罗伞趴在城楼上看热闹。

  对于地下激烈的辩论,朱棣看在眼里,只冷冷地说了一句话:“彼书生之见,怎知朕英雄之略哉!”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书生,根本不懂得我英雄的情怀!

  那朱棣英雄的情怀是什么呢?

  迁都北京其实是朱棣经过深思熟虑,定下的关于明朝未来展的一项重要国策。

  先,他在北平封藩、起兵并以之为后勤基地。应该说他对北平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

  其次,考虑到明朝建国后最严重的边患来自北方蒙古人,地形极利于防守的北京,也就成为了都的最佳选择。天子守边,朱棣把自己陵寝放在了北京昌平,就是要后代子孙坚守北京,决不能放弃北方。

  再次,他心中一直有一个越古代帝王的梦想。前代元朝就是以北京为都城,控制四方,威震天下。他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可谓“得位不正”,他要用自己的功业证明自己夺取皇位的正确性。而以北京为都傲视天下,称霸四方正是他的必然选择。

  最后,跟随他起兵的靖难功臣基本都是北方人,而文官很多来自于南方。他们在南方势力盘根错节,而且很多人都是建文帝的同情者甚至拥戴者。定都南京更容易受到这些人的势力影响,为了政权的稳固,摆脱南方文官集团的影响,朱棣更希望通过迁都来满足北方靖难功臣集团的利益。

  其实,朱棣令大臣们冒雨跪辩,也是刻意挫辱士大夫的士气!说到底,迁都也是他一人之独断,这个辩不辩论,答案都只有一个。

  双方争论了好几天,正方个个精神头十足,反方却渐渐耷拉着脑袋,没劲了。

  明知道皇帝是站在正方一边的,你再瞧他那架势,就算雷公再劈他十座大殿,他也不会迁回旧都的。

  就更不用说,跪着争论,膝盖要受多少折磨,还有秋日的凄风冷雨,也浇透了他们的衣襟。

  不少年老体弱者瑟瑟抖。于是,最后反方纷纷弃权了了,毕竟泡在雨水里的感觉也不好受,于是,永乐帝宣布正方获胜,从此再也没有人借题挥,提出反对迁都的事情了。

  可是,虽然用强权和诡计让大臣们不敢再提反对迁都了,但是,永乐帝的心里还是有些心有余悸的。毕竟,营建了十三年的北京新宫,竟然在落成不到四个月时,说没有就没有了,朱棣的心痛还是无以复加的。

  他诏令停止一切不便于民及不是当务之急的工程,免除永乐十七年以前拖欠税粮、课程、盐课、马革等项,及永乐十八年受灾地区的粮草。

  十七日,本为万寿节,也因三殿生火灾,而停止朝贺。

  就在永乐帝内心惶惶而一再反思自己为政的得失的时候,三大殿全部烧毁的消息,传到了山东的汉王府。

  “哈哈哈哈,父皇英明一世,竟然怎么也想不到,这天火,其实人人为,哈哈哈!”

  汉王得意的笑声再也掩饰不住。

  “王爷,莫非,这次南京三大殿火灾,是殿下的人所为?王爷说笑了吧?你能引来雷火?”

  温哈喇王子有些不可思议。

  “我们在南京皇宫的细作跟着也去了北京。那雷火不是我引来的,可是,王子,有听说,火上浇油这个说法没有?”

  汉王诡秘地一笑。

  “王爷英明,我还以为,王爷这段时间跟吴婳姑娘捣鼓些空玩意儿,就已经忘了大事呢。没想到,一切都在王爷的掌控之中。

  ”温哈喇王子赞许的看着汉王,霎时之间明白了。

  原来那晚雷火的确集中了奉天殿的屋脊,可是汉王的细作却趁机在宫里放火,在浇水灭火的时候,又故意往火里泼油,那“天火”当然是越来越大,越浇越旺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