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当你变成万人迷 131 变美丽的第一百三十一章

《当你变成万人迷》131 变美丽的第一百三十一章

作者:清越流歌 字数:9067 书籍:当你变成万人迷

  不知道其他人是在隔壁会客厅, 还是也跟她一样直接被带到了大佬办公室,反正许昕华是有那么点受宠若惊的。大概是因为荣先生一身高岭之花的气质,跟平易近人这四个字沾不上边儿, 所以他这么不设防,直接在办公室见她,许昕华就有种被当成是自己人对待的亲切感了。

  大佬不但不设防,还挺不见外,他手上这份文件似乎有点问题,许昕华进来他就只抬头冲她颔首了一下, 接着就继续处理工作了。

  许昕华被秘书小姐引到沙发上休息了。devin送她上来,半点没耽搁, 交代完秘书就下去了。

  他需要代表boss招待客人, 不能离开太久, 许昕华能够理解, 并不觉得自己被怠慢了。比起这个, 许昕华反而更惊讶大佬大晚上在酒店加班, 还要让秘书小姐在这陪着他。

  不过想想老板都这么拼了,员工总不能扔下加班的老板自己潇洒快活。许昕华这么一想就理解了。

  大佬的秘书非常漂亮, 金发碧眼的小姐姐, 有个非常可爱的名字叫elsa。不过秘书小姐顶着个动画片女王的名字,长相却是白雪公主那一挂的,面容精致的就像芭比娃娃, 就算是对外国人五官不够敏感的人, 也都能欣赏得来的美貌, 她身材在欧美人当中不算最火辣的,但是套在合身的职业装中,事业线恰到好处的迷人,许昕华身为女人,眼神都总是控制不住的往小姐姐身上瞟。

  太羡慕了,她也想要这么甜美的秘书小姐姐,工作累了看看小姐姐甜美的笑容,对着枯燥的文件都没那么无聊了呢。

  荣先生忙到飞起,手上文件还没看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能直接打进他办公室的电话自然都是要紧的,所以还要一心二用的接电话,他接电话说的都是英文,低沉醇厚的嗓音配上优雅的伦敦腔简直令人沉醉,而许昕华这边,精致的芭比娃娃正用一口流利的中文招待她,“听说茶能醒酒,许小姐请慢用。”

  许昕华享受着小姐姐贴心的招待,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有钱果然就能为所欲为!改革开放才多少年啊,国人还没有后世那种财大气粗的气魄,西方世界对他们的印象还停留在啃树皮的阶段呢,经济基础决定说话权,自己国家穷成这样,还指望外国人来学习他们的文化吗?荣先生却能有这样一个堪称华国通的秘书姐姐,细想起来大佬的助理devin也是混血,devin的秘书是个不折不扣的英国帅小伙,普通话同样说得很溜,感觉好像全英国优秀的华国通,全都被荣氏收入麾下。

  这才是大财团的气魄吧。许昕华这么感慨着,elsa小姐招待完她,又回到外面工作去了,她捧着茶杯,又想到楼下的宴会,之前那几位老总,回到宴会厅时一个个都春风得意的模样,说不定也是认为自己在荣先生这儿受到了特别的礼遇,正骄傲着呢。

  真没看出来,荣先生这么个高岭之花,应酬起来居然也能令人心驰神往。

  许昕华正胡思乱想间,荣先生已经忙完一轮,合上文件起身了,他在许昕华对面的沙发坐下,也没有急着说正事,而是先寒暄。

  “我忘记今天来的女士不多,喝了不少酒吧?”荣先生很有些关爱(慈爱?)的看着许昕华道,“早知道让devin跟他们说一声,就别给你灌酒了。”

  许昕华心想幸好没有,她知道大佬这般关照,多半是出于长辈的心态在罩着她,毕竟喊他小叔的穆少正式给她介绍过,他也不好一点表示都没有。可别人不知道这层关系啊,真要让devin这般特殊照顾,人家只会怀疑她跟荣先生之间有桃色交易。

  那就太尴尬了。

  许昕华只要好一脸豪爽的表示完全不需要担心,她还能继续喝!

  荣先生看她脸颊泛红,但是眼神还很清明,说话和神态也没什么问题,便放心了,又聊了些别的话题。

  大佬估计是把见客人当成在放松了,兴致颇好的和许昕华闲聊了好几分钟,才终于切入正题,说起了欣荣基金会。

  原本已经放松了的许昕华又坐直了身子,她有心理准备,只不过跟荣先生这几分钟的“相谈甚欢”,让她变得敢于“直言”了,她很少这么直白:“荣先生,如果是因为穆少的缘故,我认为可以先放一放。”

  “之前说过了,直接叫我herman吧。”荣先生还有心情纠正许昕华的称呼问题,可见内心并无不悦,他甚至半打趣的问,“是不是jerry最近惹你不高兴了?我帮你说他。”

  许昕华那么说,其实也有点想从荣先生这里试探的意思,她想穆老爷子还在医院住着,荣先生除了前段时间出国了几天,这两个月据说都在首都,应该少不了常去医院探视,穆少现在要是有了别人,想来荣先生也会知道。

  可她都说得这么直白了,荣先生居然还认为他们岁月静好、风平浪静的模样,许昕华就有点拿不准,是大佬演技太高,还是她确实想多了?

  虽然对于大佬这一副娴熟的长辈口吻,许昕华心里有点囧,但还是谢过了他的好意,她认识的人当中,也就荣先生有这样的资格和底气说要教训穆少了,像秦城和陆子淇那群人,就算是开玩笑,也不能这么胆大包天。

  难得荣先生心情好,还愿意跟她“谈心”,许昕华不想放过这个机会,半真半假的发了一通齐大非偶之类的感慨,想看看跟穆家亲近的人是什么态度。

  大佬的反应就出人意料了,他居然开始给许昕华灌鸡汤,比如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对jerry也多一点信任,要相信感情之类的,这让许昕华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

  没想到看起来冷淡禁/欲的荣先生,骨子里居然有一点恋爱脑?

  不过许昕华很快就明白了,荣先生应该不是恋爱脑,而是他现在执掌公司,跟穆少那种还要靠家里铺路、疏通关系的公子哥不一样,荣先生对个人生活想必有着高度自主权,以己度人,他大概以为穆少也有这样的话语权,她只要相信对方就可以了。

  当然这都跟她没什么关系,微笑就好了。许昕华继续感谢荣先生的“关心”。

  荣先生也很快也点到为止了,他们的交情摆在这儿,现在聊得再愉快也不适合深入下去,话题又回到了基金会上面,荣先生忽然轻笑道,“不过你误会了,我想资助基金会,是因为它在做有意义的事。”

  说着,荣先生不着痕迹的看了眼茶几,许昕华也跟着低头去看,从茶几上一叠报纸中看到了青年报几个关键字,她稍微思索便明白了。

  这个月初,有一位普通而又并不平凡的女孩,登上了国家青年报,并且这篇报道给各大主流媒体也提供了一个话题,他们纷纷就此事件发表文章。

  许昕华上辈子也是记者,很能理解这篇报道为什么能够引爆话题。受采访的女孩叫杜鹃,这是化名,在两年前,杜鹃还是一名风华正茂、有着大好前途的大学生,她家境普通,从山窝里飞出来的凤凰,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在城市读大学,就等着毕业以后努力工作赚钱,回馈亲人,却在一次意外的行程中,杜鹃被人贩子拐卖了。

  作为青春靓丽的大学生,杜鹃被卖了个好价钱,买她的人家不穷、不偏僻,甚至一点也不愚昧,人家是乡里有名的煤老板,有钱有人脉,跟乡长、派出所长都是铁哥们。

  煤老板买媳妇是为了抱孙子,家里的独生子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傻子——不是外号,是真的傻了,小时候发高烧烧坏了脑子,煤老板公子娶不上好媳妇,可人家是乡里公认的首富,娶个不入流的媳妇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煤老板要求高,不肯讲究,刚好听说来了个大学生,夫妻俩过去一看,年轻、清秀、有文化,完美儿媳妇啊!

  “介绍人”开口就要两万的“彩礼”,煤老板也二话没说当场给了钱,然后欢天喜地的给儿子办婚礼娶媳妇。

  前面说了,煤老板有钱有名望,邻里乡里自然不会帮杜鹃打抱不平,都在“羡慕”她嫁进了福窝了,并且自发帮着煤老板“关照”这个新来的小媳妇,他们觉得这是情情理之中,花了整整两万块娶回来的媳妇,让她跑了那就是鸡飞蛋打,自己人肯定帮自己人。

  然而对杜鹃来说,他们的“护短”心态,让她陷入了求助无门、插翅难飞的困境。然后一困就是整整两年。

  生活往往就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被拐卖、被逼迫“嫁”给傻子,并不是杜鹃的经历中最黑暗的一段,更恶心的还在后面,不知道是煤老板的傻儿子不行,还是杜鹃的身体有问题,“结婚”快两年都没个动静,煤老板着急了,盯着“儿媳妇”憔悴却不掩年轻的面容,慢慢有了替儿子代劳的念头。

  杜鹃是半夜听见煤老板夫妻吵架,大意就是煤老板妻子声泪俱下的骂丈夫有外心,有了点小钱就起花花肠子,真急着抱孙子,把她卖了再娶个新的回来就行了,儿子正值壮年还生不出来的话,他一个老头子能有什么用。

  听到这里,杜鹃彻底慌了,她以为自己的人生到这里就已经毁了,所以意志消沉、消极度日,没想到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再等着她,煤老板都五十多了,她只要想想都恶心想吐,真要让他得逞,还不如一头撞死自己。可是她都“嫁”过一次了,就算他们选择把她卖掉,谁知道会不会把她卖进那种脏地方?

  杜鹃已经不再奢求他们会良心发现了,她那时就一个念头——去死,与其被他们一家磋磨践踏,还不如等半夜放把火把门锁死,一起死了倒干净。

  不过后来杜鹃又想通了,她连死都不怕,为什么不敢拼一把逃出去呢,真要逃到一半又被抓回来,那时候再和他们同归于尽也不迟。

  带着孤注一掷的决心,杜鹃在夜里趁他们全家熟睡的时候逃了,走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没带,煤老板把她买回家的第一天,便当着她的面把她随身带的行李都烧了,衣服鞋子、身份证学生证、书本以及她给家里还没来得及寄出去的信,通通都被烧成了灰,大概是想告诉她前尘已尽,就乖乖呆在他们家吧。

  这家人为了防止她逃走简直无所不用其极,一开始不给她衣服鞋子,让她整天待在床上下不了地,过了大半年以后,可能是觉得她什么都不干、白养个闲人太亏了,才给她穿上衣服,让她洗衣做饭伺候他们全家,煤老板老婆就整天什么事都不干,光盯着她,不允许她踏出院门半步。

  那个时候杜鹃就是得过且过,她身无分文,全乡人都认得她是煤老板家的小媳妇,逃出去她又能走多远?

  不过破釜沉舟的杜鹃,却一晚上摸黑走了四五十公里,很幸运的走到了隔壁县,她要是逃到煤老板所在的县城,说不定就被抓回去了,可煤老板再有钱,出了自己的家乡关系也没那么好使。

  关键是欣荣基金会的员工就在临县调研。

  欣荣基金会的“业务范围”早已经不在东省了,基金会负责人不但上过日报,还上过国家台晚间新闻,连带着基金会也成了金字招牌,比如他们现在要展开工作,起码也是市局督办,到县局就是高度重视了。

  调研组在临县出差那几天,一点都没跟当地客气,住在他们公安局招待所,跟公安民警们一起吃食堂,负责招待他们的副局还让民警们轮流换上便衣陪他们下乡走访,几天下来已经建立了革/命般的友谊。

  精疲力尽的杜鹃去公安局求助,笔录还没做完,就有民警私下打电话寻问调研组的负责人,因为杜鹃坐立不安、语焉不详,根本不敢报出煤老板的大名,更不敢跟当地的人讲她的经历,只说是遭贼抢劫,身无长物,想请他们帮忙联系她的家人或朋友。

  可是民警见惯了各色遭遇的人,看她神情惶恐、目光呆滞、瘦骨嶙峋,甚至说话都磕磕绊绊,自然而然就往被虐待,甚至是被囚/禁的方向想。

  换做平时他或许就不管这个闲事了,她自己不敢说,他们也不必逼她,联系家里人把她接走也算功德一件。

  但是这次不一样,欣荣基金会在他们县里调研,如果选定在这儿行动,基金会将负责所有费用和善后工作,局里只要出警力配合行动,什么麻烦都不会有,到手的功劳谁不想要?

  上来求助的杜鹃就正好“撞”到他们手上,能确定她是被拐卖的话,那欣荣基金会选择就在他们这里行动的可能性也很大了。

  问题是杜鹃当时整个人如惊弓之鸟,民警问得越多,她就越怀疑他们和煤老板勾搭成奸,恨不得立刻逃离警局,民警只好放下疑问,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打电话询问基金会等人的意见。

  基金会的资金非常充裕,成立还不满一年,公司已经拨款几次款了,一次就是几十万,光是这笔钱就足够支撑一年的行动了。加上这几个月,郁白文在首都社交圈越来越有有名,也有不少公司或个人为了与欣荣结个善缘主动捐款的,或许数目不大,一般捐个几千一万的,但是这一块加起来也有一二十万。

  总而言之,基金会不差钱,调研组现在出差,标准配置就是一辆车和一部手机,都是为了方便工作,他们接到电话便立刻赶回警局,刚好拦住了想要溜走的杜鹃。

  基金会解救的妇女数量,没有上千也有几百了,对于安抚和开解受害人这一块,他们比普通民警还要更在行,杜鹃这才慢慢说了实话。

  然后由杜鹃提供了线索,她毕竟读了那么多年书,思路和逻辑要比大部分被拐妇女清晰得多,杜鹃怀疑拐卖她的是一整个团伙,因为她是回学校的车次太晚,刚走出车站范围就被几个人拉上了车,两个男人生拉硬拽,路人还没反应过来,罪犯已经把车开远了,然后她就从南方被带到了北方,跟她一车的本来还有几个女孩,但是车子走走停停,一会有人被带走,一会又有人重新上车,轮到杜鹃下车后,她才知道买家已经在指定的地方等着了。

  如果没有完整的团伙配合,想必无法这么“天衣无缝”。

  可惜杜鹃知道的也有限,按她这么说,这个团伙就很聪明、并且有足够的行动力,把人从南方拐到北方再卖,跨越了数十个省市,人海茫茫,她家人就算去报了警,警察也不可能从南方追查到北方来。

  那么杜鹃提供的这点线索,当地警局也很难展开调查,不过他们在基金会的配合下,很快展开了行动,成功救出数十名妇女后,一行人回到总部准备善后工作。

  基金会统一替她们联系了家人,愿意回家的就回家去,不愿意的就先去工厂上班,杜鹃本来是前途光明的大学生,工作人员对她的境遇又多了一份可惜,刚好她在苏市上大学,欣荣在苏省的业务都做得不错,加起来几十家门店,算上加盟店在内,他们可以说是纳税大户了,还有之前,公司投资了两家苏绣厂,其中一家是由国/企改私企的,虽然经营不善,几位老总在当地人脉却不差,有他们引荐,分公司的肖副总倒是跟苏市政/府越来越亲密了。

  大家就出主意,想让肖副总找关系说说情,看看能不能让杜鹃回她的学校。

  基金会除了周婕几位白富美,其他同事的家境都差不多,反正都是三代贫农,根正苗红。

  也就是因为出身差不多,他们才知道,农村孩子想要跃农门、考大学有多不容易。

  说起来也是托改革开放的福,如今大部分人都能吃饱肚子了,再穷的人家过年也有肉吃、有新衣服穿,再想想他们小时候过什么日子?不说饿殍遍地,饿肚子、啃菜根也是常态,一块腊肉舔舔味道,就能下好几顿饭了。

  可现在,就算人人都过着能吃饱饭、不饿肚子的幸福日子,依然还有很多农村孩子上不了学,他们的同事不到两年就建起了几十所希望小学,可以说非常勤恳了,然而还是有成百上千万的农村孩子在等待一个上学的机会。

  那么十年前呢,又有多少农村孩子无法上学?

  就算能上学,还要面对乡村教师们参差不齐的教学水平,那个时候农村的小学老师大多才初中毕业,有些甚至拿着小学文凭走上讲台,老师是这样的水平,又如何指望学生又多优秀?

  当然老师也不是最关键的,对于没有自制力的孩子们来说,家长放羊吃草的观念更致命,农村的家长送孩子上学,几乎都是抱着“念几本书,不要当文盲”“学校有老师管着,不怕孩子到处疯玩”“别人都上学,我家的也要去”这类心态,所以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完事了,家长观念里根本就没有监督的概念,孩子逃课也好,不做作业也无所谓,考试别考倒数第一丢脸就成。

  在这样的环境里,从家长到学生都没有把成绩当一回事,能考高中考大学的,那是人家聪明,以及他们家有这个龙脉,反正就是命好,别人可学不来。

  所以,杜鹃自己可能还不觉得什么,基金会的同事是真的有点“痛心疾首”,杜鹃曾经就读的苏市大学不久前又入选了国家“211工程”名单,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名牌大学之一了,杜鹃如果能重回学校,就算重新念大一,四年后依然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前途重回光明。

  基金会的林理事亲自找的肖副总,几年前他们只是小员工的时候,肖副总是郁总的助理,林理事跟着许总,由于两位老总在工作上配合默契、联络频繁,他们俩也常配合工作,因此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交都很不错。林理事开口,肖副总二话不说就答应。

  这个关系并不难找,至少肖副总是拍着胸脯应下来的,问题出在杜鹃身上,经过这么一场遭遇,重获新生的杜鹃有点看破“世俗”了。被拐卖之前她只想好好读书,毕业后找个好单位;遭受迫害的时候她意志消沉,生无可恋,甚至在逃脱的过程中,她脑子里都一片空白,并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直到跟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回羊城总部的路上,她从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慢慢了解到这个基金会都做过什么,杜鹃也有一个念头。

  她要加入基金会,帮助更多像她一样遭受迫害的女性,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把所有人贩子通通送进监狱!

  杜鹃要加入基金会容易,她的学历符合要求,又加上特殊的经历,她对慈善事业的决心和觉悟,可以说比很多基金会的同事更加深刻,她想加入,基金会只有欢迎的份。想参与前线解救行动也不难,培训结束就可以去了,不归推动法律的完善,就不是她一个人能完成的,必须要扩大影响力,让社会广泛关注并重视到这个问题上来,才可能达成所愿。

  不过许昕华还是很支持杜鹃这个想法的,就连她也觉得,基金会的解救行动其实是治标不治本,不从根本上入手,遏制人口拐卖的发生,那么他们根本救不完所有的被拐卖妇女。

  加重量刑应该是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买方和卖方,甚至是协助迫害的旁人,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买的人变少了,卖的人也不敢太过猖狂了,这才是他们帮助妇女儿童的理想状态。

  许昕华没有跟杜鹃见过面,只是在听说过她的想法后,抽空和她聊过几通电话,支持鼓励她的想法,也顺便提供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杜鹃表示受益无穷,然后没过多久,她告诉许昕华想写书,把自己的经历改变一下写成,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并且有所感触。

  “杜鹃”就是这么来的,书名、笔名和书里的主角她都准备用这个名字。

  又一次得到许昕华的支持,杜鹃立刻付诸行动,她不想放下工作,只打算利用休息时间做这个,好在她目前在公司参加培训,基金会办公地就在总部大楼,大家也都住宿舍,上下班尤其方便,培训期间也不用加班,杜鹃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写书。

  据说还不到一个月,杜鹃已经写了好几万字,她想要赶在年前发表出来,不过大家都劝她不用急,慢工出细活,文学作品更需要精雕细琢。

  作为文科生的杜鹃当然明白这个道理,直到许昕华也告诉她出版的问题不用担心后,她才沉淀下来,慢慢去刻画。

  当然了,杜鹃的书还没有出版上市,她现在就是个默默无闻的女生,青年报的记者会知道她的事迹并想采访她,当然是有介绍的,而且还不是公司行为,是周婕私底下找的人,她不声不响的,直接就放了个大招出来。

  所有人都很意外,唯独许昕华十分淡定,她最初的打算是把周婕等人忽悠进公关部的,人家顶级白富美的身份,去了公关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没想到她和她的小姐妹在基金会待得乐不思蜀。

  周婕已经能独当一面了,解救杜鹃那次,从调研到行动再到善后工作,是由她全程指挥的,也就是说,周婕是最早接触并且帮助杜鹃的几位同事之一。

  所以,周婕对杜鹃的遭遇最为感慨,也就不意外了。

  那次行动圆满结束以后,周婕就回首都休假去了,他们这个工作没有周末,行动期间更是没日没夜,忙起来是真的很辛苦了,因此休息时间也比较特别,每次行动从准备到圆满完成以后的媒体报告,前前后后要忙一个多月,他们也就攒到任务完成以后,一休息就是一个星期,旅游探亲都够了。

  许昕华也很支持并鼓励她们出去旅游、散散心的,她还让财务在她们的工资上多加了一份补贴,数额没有很多,不过累积起来,大概够她们半年出去玩一次。

  这么做不是许昕华有钱任性,她是考虑到基金会每天做的工作,对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冲击,毕竟他们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女生,年轻的女孩子,整天接触那么黑暗、甚至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就算她们是站在正义的一面,长期下去也怕会对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完成一次任务后,很有必要找个合适的方式发泄一下,把这些负面情绪发泄出来。

  小伙伴们也没有浪费许昕华的苦心,只要有机会就互相约着出去旅游了,先从东省周边游,慢慢的首都沪城也都去过了,听说她们之后想去港台,都陆续抽空回老家办通行证了。

  周婕和她的小姐妹们就比较可怜了,每次休假大家兴致勃勃出去玩的时候,她们只能乖乖的回家,之前去基金会上班就答应过家里有时间就会回去的,好在公司现在去机场很近,抓个同事开车送她们去,半个小时都用不到。

  那次回家,周婕就很感慨的在家里说起杜鹃,大她几岁的表姐正好在青年报工作,听她这么一说也留意起来,女大学生的悲惨遭遇,听起来很有故事性啊。表姐回到单位就开始打申请报告,得到批准后,才联系周婕安排采访时间,她准备做一期专访,为此特意赶到羊城进行的采访。

  然后杜鹃的事迹,就随着周婕表姐这篇文采飞扬的稿子而变得广为人知了。

  许昕华也是杜鹃的领导了,属下员工一下子“红”了,她当然也有感觉,在荣先生桌上的报纸中看到青年报,自然就联想到了。

  大佬这是看完杜鹃的故事后受到启发,真真切切想学雷锋做好事了?

  荣先生没让她乱猜下去,说了这么久的话,也有点口干舌燥了,他喝了口茶润润喉,盖上杯盖才不紧不慢的解释,“相信你应该知道我母亲是由于和家人走散,流落到海外,才认识了我的父亲……”

  由于荣先生不仅语气笃定,还气定神闲,许昕华也就没必要假装不知道了,她很配合的点头,“略有耳闻。”

  才怪,这段故事她都能背出来了,一开始是激动的秦远给她科普,后来周婕和陆莹莹又给她八卦好几回,每次都有不一样的细节,许昕华结合多个版本总结了一下,这大概就是一个玛丽苏版的灰姑娘困难后被王子拯救,走上人生巅峰,多年后灰姑娘的身份也浮出水面,原来灰姑娘也是公主的童话故事——唯一的问题是灰姑娘身份揭开的时候有点晚了,按照童话套路,应该在和王子相爱的时候就该揭晓谜底了。

  荣先生提到他母亲,当然不是无的放矢,他很快给许昕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版本,“母亲回忆说当年和家人走散,是因为有人告诉她有吃的,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她想去弄点食物回来……”

  原来还有这么一段故事,许昕华不由睁大了眼睛,听得很认真。

  荣轩看到她的眼神,不由扬了下唇,很快又恢复了面无表情,淡淡的道,“母亲当时年纪不大,倒也听说一些世情,发现受骗以后一阵慌乱,刚好经过码头,她看见旅客在排队检票登船,便趁那人不注意混了进去,母亲年纪小,不容易被注意,那人想进去抓她就被拦住了,他又不舍得快要到手的钱财,就守在岸边等母亲自己下来。母亲见那人虎视眈眈,更不敢下去,迟疑不决之时,船已经开动了。然后母亲被送到了伦敦……”

  接下来的故事应该就如许昕华听来的那样,身无分文、贫困潦倒的异国少女被好心的贵族买回家——是的,买,她身上任何手续文件都没有,偷渡到的英国,就是黑户,还听不懂外语,只能买回去当佣人。

  再后来,大概就是沦落成女佣的灰公主和王子相爱,并且冲破世俗的枷锁勇敢走到一起的美好故事。

  这一部分,荣先生就没有再说了,许昕华也没敢当着大佬的面八卦他母亲,她只能一脸庆幸的总结道,“还好老夫人当时聪明,后来又遇到了好心人,不然要是被骗子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荣轩点了点头,母亲不爱提那段过去,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是她的噩梦,他年纪小的时候并不能理解母亲的后怕,在他看来,母亲能拥有现在的生活并不仅仅因为她幸运,更因为她的努力。

  独自流落在异国他乡后,母亲并没有自怨自艾,她在庄园里努力学英文,要求自己能说会写,慢慢的,她能够看懂很多书,学会了弹钢琴,还经常把她写的诗分享给庄园里的其他女孩。父亲说他就是从母亲站在窗户前朗诵的时候,才注意到这个格外美丽的女孩子,直到现在,父亲依然习惯听母亲读两句诗或者句子再睡觉。

  他以前认为就算母亲没有遇到父亲,也会过得很幸福,所以大可不必这般恐惧年少的经历,因为再差应该也是像到伦敦一样当女佣或是女工,在自己的国家至少更容易寻找亲人。

  长大后,荣轩就知道他那时的想法有多天真了,报纸上这个年轻的女孩,也许还不是最悲惨的,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可能还有更多的女孩忍受着令人发指的迫害,母亲会那般后怕,是因为知道自己曾与地狱擦肩而过。

  荣轩想到这里,再看对面的女孩,不由感叹了一句,“我想母亲年轻的时候,应该就是像你这样的。”

  冷不丁被大佬夸奖——应该是赞美吧?许昕华有点懵,她下意识以为大佬真的从她身上看到了母亲的影子,那面对她这么一脸慈爱的模样,不会精分吗?

  过了一段时间,许昕华才反应过来,大佬说她们像,应该是指她也经历了差点被人骗,靠着聪明才智成功脱险,后来也遇到了一路贵人?

  可大佬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呢?她出了羊城以后,几乎就没有再没有讲过自己这段经历了,穆少会知道是因为身边有人要邀功,所以“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默默把事情给办了。但大佬不至于跑去调查个便宜大侄子的对象吧,难不成她这段过去还是穆少告诉荣先生的?

  许昕华没想通,就暂时放下了,目前最重要的是基金会的工作。

  荣先生都用他母亲的事来说服许昕华了,可谓诚意十足,许昕华愿意相信他做好事的决心——就算荣先生后面画风突变说他都是为了大侄子,许昕华也不会认的,因为她这边也把话说白了,大佬一意孤行,不是她的责任。

  总之,许昕华很痛快的认下了这位金/主爸爸,荣先生张口就说先捐一百万,后面就看基金会的表现,值不值得他们追加。

  跨国财团就是这么的阔气啊,饶是许昕华心里有数,听到荣先生用轻飘飘的语气说先拿一百万,好像这就是试试水,干得好再追加资金的意思,许昕华也无法不动容。

  主要是后续还会追加资金的可能,成功击中了许昕华的心,想想荣先生试水都是百万起,后面追加之前也是七位数了吧,一百万,基金会的同事不眠不休干一年也未必花得完,也就是说只要抱稳这条大粗腿,以后荣氏出钱,基金会出力,名声都是自己的?

  活雷锋啊!许昕华简直感动的热泪盈眶,当下拍着胸脯表示她回去亲自带人做方案——荣先生今天见许昕华,感化她以后,也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让基金会做一份一百万的方案,重点是资金预算,他要看到文件后才能安排打款。 166阅读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