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建北宋 0720、 赵桓的阴谋

《重建北宋》0720、 赵桓的阴谋

作者:苕面窝 字数:2958 书籍:重建北宋

  高俅没有跟随太上皇赵佶继续南下,据说身体不大好,准备提前返回京城。。更多最新章节访问:ШЩЩ.⑦⑨XS.сОМ 。这是固有历史,李宪并不奇怪。

  可是,包国雄派人传来的紧急消息,并不是说高俅决定回京,而是高俅要面见李宪,据说有要事相商。

  真实的历史上可没有这么一回事,李宪顿时就‘蒙’了:“这都什么时候了,高俅见我干什么?妹子,来人在何处?”

  杨琼摇摇头,递给李宪一个小方胜:“来人已经走了,就留下这么一张纸条。大哥,高俅在这个时候提出见你,不会有什么‘阴’谋吧?他手下可有三千多禁军,需不需要我调一批人过来?”

  “这一点你尽管放心。”李宪很肯定:“只要没有来自上层的压力,高俅这个人很少无故树敌。他现在决定回京,说明他已经和太上皇赵佶决裂,没有给我施展‘阴’谋诡计的必要。”

  高俅提出的秘密会面地点,就是京城南面五里的青城寨,信中只说有要事相商,并没说是什么事情。

  杨琼走了,李宪却陷入沉思。

  第一,高俅让包国雄派人送信,而且相信包国雄肯定能够找到李宪,说明他早就知道李宪和包国雄之间有联系。

  高俅早就知道内幕,却始终不动声‘色’,更没有处罚包国雄、关弢、蒋宣和李福。李宪断定高俅没有‘阴’谋,也是据于这一点。

  第二,高俅称病回京,是脱离太上皇赵佶势力圈的一个托词,也是给小皇帝赵桓一个理由,同时表明一种态度,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以上两点,并非李宪考虑的内容,他沉思的是另外一回事。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高俅突然决定回返京城养病,就是因为太上皇赵佶已经决定复辟。

  太上皇赵佶,一辈子都好大喜功,缺乏最基本的战略眼光。

  听说老将种师道带兵勤王,而且朝廷已经派出人质,太上皇赵佶自以为是,认为和大金国议和肯定没有问题,所以就有些迫不及待。

  但是李宪心里很明白,小皇帝赵桓别的本事没有,却把自己老爹赵佶不要脸的绝学融会贯通了,太上皇赵佶的复辟注定不会成功。

  高俅最大的特长就是综合平衡能力超人,李宪都能看出问题的核心所在,高俅当然也看出来了,所以他才称病脱离太上皇集团。这是最高明的自保之道,你不服气都不行。

  如果按照小皇帝赵桓的原定计划,朝廷不计一切条件,即便是暂时的,和完颜宗望的议和本来能够成功,而且金兵撤退也没有问题。

  但是太上皇赵佶突然南下,而且一直跑到镇江,从而引出了一个巨大变故,最终酿成了遗恨千古的靖康之耻!

  朝廷开始和金国谈判议和,而且双方已经停止战斗。在一般人看来,局势正朝着和平方向发展,这应该是一个大好事。

  在这种情况下,京城的安全已经没有大问题,按说太上皇赵佶应该返回京城才对,可事实恰恰相反。太上皇赵佶不仅没有北上返回京城,反而率领自己的******离开亳州南下。

  京城保卫战最危险的时刻,太上皇赵佶留在亳州没动地方。现在京城已经基本安全了,他却要向南逃跑。

  按照后世的说法,太上皇赵佶居心叵测,这是要“另立中央”!

  高俅心知肚明,这个太上皇赵佶简直不可理喻,如此仓皇谋取复辟,注定不能成功。所以才宣布脱离“第二中央”,准备明哲保身,安度晚年。

  可是,高俅聪明了一辈子,最后犯了一个大错误——低估了小皇帝赵桓的心狠手辣和无耻!

  李宪担心的是,根据历史记载,小皇帝赵桓接到太上皇赵佶突然南下的消息,顿时就知道大事不好。

  如果太上皇赵佶在江南宣布建立第二朝廷,而且宣布汴梁城的朝廷非法,那就只有两个结果:

  第一,出兵讨伐叛逆。可是叛逆是自己的爹爹,儿子打爹爹,这是不孝,在大义上站不住脚,很可能得不到群臣和军队支持。

  第二,如果承认自己的朝廷非法,那就只能宣布退位。先不说皇帝大位好不容易落到自己手中,一旦宣布退位,小命肯定不保。

  居于这两种考虑,小皇帝赵桓经过一天一夜的沉思,最后咬牙作出一个决定:立即召见种师道。并且命令大开安上‘门’,让京城留守李纲亲自出城迎接,给足了种师道的面子。

  君臣相见,小皇帝抚慰辛劳,种师道歌功颂德。一番屁话之后,小皇帝赵桓在御书房单独召见种师道。

  小皇帝赵桓单刀直入:“今日之事,卿意如何?”

  “‘女’真鞑子不过是一群蛮夷,如何能够知道兵法韬略?”种师道明知皇上另有深意,却故作不知掀须而笑:“岂有孤军深入敌境,而能全身而退者乎?”

  小皇帝赵桓点点头,好像是同意种师道的意见,但说出话来却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已经讲和了。”

  种师道离座而起,随即拜服在地:“微臣只管军队,听陛下圣旨行事。至于其他的问题,不是微臣应该过问的。”

  常言道:响鼓不用重锤。

  种师道平平淡淡的两句话,却隐含特殊意境,让小皇帝赵桓龙颜大悦,当即命令御厨赐下晚宴。

  第二天的早朝,李纲居然上了一道奏折:“陛下,微臣听说种经略不仅带来六千种家军,而且还带来姚平仲的步骑七千余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勤王之师肯定还会不断到来。军队虽然越来越多,如果不能统一指挥,注定是一盘散沙。请陛下颁旨,让种师道和姚平仲两将,即日起听从微臣指挥。”

  要说李纲无能,那还真是无能。不仅没有自知自明,甚至连最基本的察言观‘色’都办不到。

  先不说小皇子赵桓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仅仅是种师道的道行,就不是你李纲能够指挥的。

  在种师道面前,你李纲算个什么东西?居然在朝廷上大言不惭,不是自取其辱么?

  小皇帝赵桓抬起龙目扫了李纲一眼,然后略一挥手,内‘侍’总管李彦跨步上前高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种师道率雄兵以赴国难,公忠体国,实慰朕心。擢升同知枢密院事,充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统四方勤王之兵及前后军,姚平仲所部为其辖制。钦此。”

  官场历史,既是勾心斗角的历史,也是厚黑学的历史,大宋朝不过把这种历史演义到顶峰。

  此诏一下,种师道直接变成了李纲的上司。朝中众臣看向李纲的眼神,充满了讥讽与不肖。

  这是在朝堂上公然打脸,而且是皇上亲自动手。换做任何人都会吐血而亡,但是李纲不会。

  李宪接到高俅的密信,想到的就是这个大问题。

  靖康之耻的发生,导火索有两个:第一个是太上皇赵佶继续向南逃窜,第二个就是种师道和姚平仲的到来。

  小皇帝赵桓和种师道单独见面,虽然仅仅说了两句话,而且丝毫没有涉及到太上皇赵佶,却隐含极大深意。

  小皇帝赵桓那一句:“我们已经讲和了。”一共只有七个字,但绝对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种师道年老成‘精’,自然是闻弦歌而知雅意,完全明白了小皇帝赵桓召见自己的本意。

  朝廷已经和敌人讲和了,字面上的意思是:现在已经没有敌人,自然也就没有战争。

  可种师道听出来的意思是:朕现在非常需要军队,因为战争迫在眉睫。

  正因为如此,种师道才拜服在地表忠心:“微臣只管军队,听陛下圣旨行事。至于其他的问题,不是微臣应该过问的。”

  这两句话听起来,绝对没有丝毫问题。问题恰恰在于,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第一,现在没有敌人了,小皇帝赵桓却说战争迫在眉睫。

  第二,既然皇上说战争迫在眉睫,那么究竟准备打谁呢?

  种师道表忠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动声‘色’:“至于其他的问题,不是微臣应该过问的。”言下之意就是:皇上说打谁,我就带兵打谁。

  但是李宪知道一个道理: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种师道心里已经知道要打仗,但还是没有猜准小皇帝赵桓的心思。也就是说,种师道没有搞清楚自己要打击的对象。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没有外敌,必生内‘乱’。这是种师道心里的推测,所以他准备打击的目标,就是太上皇赵佶的复辟势力。

  殊不知,小皇帝赵桓心中的打击目标,居然是正在和谈的‘女’真鞑子!

  原来,小皇帝赵桓经过一天一夜的深思,已经想明白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外敌,自己的号召力马上就会消失,太上皇肯定趁机发动叛‘乱’复辟。

  因为自己登基事起仓促之间,还来不及清除太上皇的庞大势力。一旦和自己的爹爹打仗,小皇帝赵桓手里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就更别谈必胜的信心。

  既然没有把握平定太上皇的复辟势力,小皇帝赵桓决定主动和金国开战,让国战继续打下去。

  太上皇如果在这个时候发动叛‘乱’复辟,就属于自绝坟墓,因为从大义上就站不住脚,自然就会失去人心。

  要想和金国重新开战,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将肯定不行。种师道的种家军、姚平仲的姚家军来得正是时候。

  李纲的无知,就是没有搞清楚皇家之争的本质。他能够在朝堂上坚持下去,才有鬼了。

  为了自己屁股下的那把椅子,可以把所有事情抛诸脑后,这才是皇家无耻的根源所在。

  种师道‘精’明一生,虽然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打仗,却没有真正搞明白小皇帝赵桓的心思。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种师道没有搞清楚敌人是谁,自然就没有充分准备,最后全军覆没不可避免,遗恨千古的靖康之耻,终于这么发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