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建北宋 0234、 定长策,李宪送军火

《重建北宋》0234、 定长策,李宪送军火

作者:苕面窝 字数:3013 书籍:重建北宋

  前一段时间,李宪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兵器研究方面”,对其它的事情根本没有想过。

  知道过去未来固然有好处,但也有极大的坏处。这种坏处,就是历史车轮的压迫感,每时每刻都让你坐卧不宁。

  李宪唯一的优势就是知道过去未来,所以他整天觉得时间越来越紧张。认为自己是泥菩萨过河,根本无暇过问别人家的事情。

  套用李宪心里的一句话:“老子想办法保证自己身边的人活着,那就烧高香了,哪里有‘精’力管别人的事情?”

  方七佛的突然出现,而且还提出一堆问题,让李宪一下子陷入尴尬的境地,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如今的格局。

  明教在江南的势力能够发展起来,是陈硕真这个‘女’道士凭借一己之力办到的。

  陈硕真,华夏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登基称帝的‘女’皇帝。她在搁船尖举行大起义,奠定了明教发展的基础。没想到五百年后,方腊一次惨败葬送了明教在江南的根基。

  宋军的**无能、金兵的凶残掠夺,山南(燕山之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农民大起义准备了人口基础。

  明教河北分教主杨江趁时而动,联合张迪、高托天再次发动大起义。不到一年时间就席卷六州五十七县,让明教再次看见了重整旗鼓的希望。

  宋军虽然对外打仗从来都是惨败,但镇压自己的百姓还是有一套的。

  谭稹接替童贯出任两河宣抚使,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河东河北的动‘荡’局面,所以他一方面着手组建义胜军,另一方面督促各军加强了剿匪力度。

  杨琼赶到沧州之后,发现杨江、张迪、高托天虽然看起来很不错的局面,但他们没有治理州县的经验,前期准备也不足。粮草还无所谓,但弓弩箭矢已经供应不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个紧要关头,杨琼突然想起在繁峙县城遇见的李宪。因为李宪当初已经说过,如果事情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时候,就南下苍山一线,必然有人接应。

  杨琼亲自到战场前线了解战况之后,发现李宪此前所言并非空‘穴’来风。大宋官军已经集中了二十多万主力部队,对三路义军展开九路围攻。如果没有外力策应,迫使大宋官军分兵,杨江、张迪、高托天必定失败。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即便个人武功再高,对大格局的认识毕竟有限,面临危局就容易惊慌失措。所以杨琼利用明教的特殊渠道,给总坛发出一封求援信,建议明教总坛开辟第二战场,让大宋官军首尾难顾。

  明教总坛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能够在各方合力围剿之下,顽强坚持六百年而不倒,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各方面的人才应有尽有。

  经过一番推演,明教总坛很快就找一个突破口:两河宣抚使谭稹。

  谭稹刚刚就任半年时间,他组建的核心力量就是义胜军,全都在山西境内。

  现在谭稹督促河北的部队围剿杨江等人,又命令郭‘药’师围攻蔚州,其目的就是削弱童贯原来的势力,为自己的义胜军争取时间。

  明教总坛认为,要想转移谭稹的注意力,就必须在山西境内有所动作。

  李宪一直低头沉思,就是在仔细回忆历史上明教所采取的救援动作,终于在最后关头被他想起了这些史实。

  与此同时,一个名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山西白莲教!

  明教人人喊打喊杀,所以他们换了一个名目重出江湖,这才有白莲教诞生。

  由此推而广之,李宪也明白了方七佛说话的真实含义:利用飞狐军牵制真定府的马步军总管詹度,最好是能够直接出兵干掉詹度,减轻张迪所部侧背的压力,从而策应杨江和张迪所部连成一片。

  想到这里,李宪终于抬头来看着方七佛:“方大侠,我这里刚刚和耶律阿古哲、刘舜仁、张令徽、郭‘药’师的三十万大军血战半月,这个事情想必明教已经知道。虽然最后获胜了,但也是两败俱伤的惨胜。我的飞狐军也伤筋动骨,根本无力再战。”

  李宪下定决心闷头发展自己,因此一推六二五,绝不掺乎杨江等人的大起义。

  方七佛神情肃然:“杨江、张迪所部虽然势力日张,但他们经略各地,却不善安民,致使农耕俱废,百业荒疏。其中又以兵器制作最为急迫,前线将士大多赤手空拳,被迫斩木为兵。”

  “定安县一战,李大官人谈笑间破敌三十万,威名传遍幽云之地。蔚州民约传檄天下,非大豪杰所不能为之也,可见李大官人必有所谋。李大官人上马克敌,下马安民,岂无一计而救杨江者乎?”

  先叫一通苦,然后又把自己吹捧一番,却始终不明说核心目的。这个方七佛深谙旁敲侧击知道,让李宪又开始头痛起来。

  被动挨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都不是他的‘性’格

  。

  李宪突然联想到自己未来的计划,干脆反守为攻:“终南山地处大宋和大夏之间,扼关中之咽喉,控河湟之‘交’通。杨江、张迪等部明盛暗衰,虚有其表。此刻天寒地冻,万物萧索,诸般物事筹措不易,稍有不慎就会彻底崩溃,明教总坛岂能冷眼旁观,让方大侠舍近求远么?”

  方七佛被李宪的反问搞了一个措手不及,几乎是下意识的说道:“明教弟子遍布天下,各种消息自然得到极多。完颜阿骨打新亡,吴乞买(完颜晟)初登大位,金国动‘荡’不定。萧干、昭古牙、张觉先后起兵,可见‘女’真贼子不得人心。”

  “大宋皇帝赵佶昏庸无道,带着一帮****‘奸’臣眠‘花’宿柳,何曾还有君臣大礼?前不久,宋徽宗赵佶携同翰林学士承旨王黼,用杨戬、高俅作陪同,君臣四人在晚香坊和妓‘女’李师师大被同眠,一同鬼‘混’,可谓荒‘淫’无耻到了极处。”

  “现如今,大辽国主耶律延禧、太子太保特母格、大公主耶律特里等人在讹莎勒屯兵两万余。大夏国兵马都指挥李良辅率兵三万,驻扎在兀拉海城。小公主耶律余里衍收编残部两万余人,已经返回黑山一线。”

  “李大官人日前一战克敌三十万,更是振奋人心。如今**,大势所趋。天下大变在即,我明教岂能无动于衷?光明右使刘不全奉命下山,在夏州、晋州、汾州、潞州联络教众十余万,化名白莲教重出江湖。”

  李宪不得不承认,明教果然没有在一旁干看,而是上下其手,做了不少事情。

  李宪当然要乘胜追击:“既然天下大势如此,方大侠肩负光明左使重任,准备如何动作?”

  “唉”方七佛长叹一声:“我明教被污做魔教,动辄得咎。虽然人手足够,却没有兵器来源。蔚州五县之地固若金汤,没有迁徙奔‘波’之苦。李大官人算无遗策,应该知道方某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可否在兵器方面予以援助?”

  果然是有求于我!‘弄’明白了方七佛的真实来意,李宪终于松了一口气。

  对李宪来说,只要不用自己直接出兵,其他的都有得商量。

  不能怪李宪如此慎重,造反义军可不是那么好得罪的。他们虽然是一群乌合之众,但他们的人数有数百万之多。一旦和他们撕破脸皮,数百万人席卷而来,蔚州五县之地半根‘毛’都不会剩下。

  除非李宪能够像童贯、谭稹、辛兴宗、刘延庆、折可存那样杀人不眨眼,不分男‘女’‘妇’孺全部屠杀一空,否则就无法抗拒数百万义军。先别说打仗,仅仅是数百万人吃饭,就可以把你的粮草战马吃光。

  李宪不敢对平民百姓动手,那就只能向明教妥协:“方大侠没有必要如此谨慎,算起来我们也是一家人。我飞狐军虽然不堪再战,但在兵器物资方面适当的援助那是必须的。”

  说到这里,李宪伸手一指萧焯:“方大侠想必已经知道,萧焯的第一军团一万六千人就是我的主力部队,同样的主力部队还有第二军团一万六千人。也就是说,我们蔚州五县的战斗部队还不到四万人。”

  “对着明人不说暗话,方大侠,我不瞒你。此前一战,我缴获战马四千余匹,各种兵器四万余件。原本想另外组建一个军团,但目前战事要紧,我决定援助你们两千匹战马、两万把战刀、三千杆长枪、三千把朴刀、三千张弓、十万支箭,外加五十万斤粮食。”

  李宪一开口就拿出来三万军队的装备,可谓是一个绝大手笔。

  方七佛目现泪光,站起身来抱拳说道:“江湖传言,追魂枪李宪义薄云天,方某今日终于明白了。我代表数百万挣命的百姓,拜谢追魂枪的救命之恩!”

  “方大侠千万不要如此!”李宪赶紧还礼:“自古军情如火,刻不容缓。第一批物资三日后开始起运,方大侠准备人手,在平型关接收。不过,方大侠,我有一事相求。”

  一下子得到三万人的装备,方七佛脸上轻松至极,说话也开朗多了:“李大官人有事但说无妨,只要方某力所能及,必定全力以赴。”

  李宪摇摇头:“没那么严重。方大侠也看见了,蔚州五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对外消息闭塞。我想组建一支武装商队对外通商,准备开辟一条通往河湟地区的商路,和汉中、吐蕃之地做生意。今后可能会常年穿行于终南山附近,到时候还请明教总坛能够网开一面才好。”

  终于把自己的战略核心问题说了出来,李宪也松了一口气。虽然有趁人之危的嫌疑,但这也是互利互惠的事情,对明教而言没有丝毫损失。

  果然,方七佛呵呵一笑:“一家人莫说两家话,大路都能走,更何况是自家人?今后商队如果用得上我方某人,随时可以找我。”

  双方各取所需,但李宪认为自己已经抢占一步先机,自然心情不错。

  当天晚上摆开宴席,并且把方杰从倒马关找回来拜见叔父大人,宾主尽欢而散。

  就在酒席宴上,李宪心头突然冒出一个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