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建北宋 0170、 兵进落马涧

《重建北宋》0170、 兵进落马涧

作者:苕面窝 字数:3001 书籍:重建北宋

  水,又叫唐水,是唐河的源头部分,发源地就是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最新章节访问:ШШШ.79xs.СоМ 。然后向东偏南流经灵丘县、飞狐县(涞源县)、倒马关、唐县、定州,然后汇入白洋淀。

  水的最上游突然分岔,一条东北向支流,一条西南向支流,都是高山深谷,蜿蜒曲折,犹如龙须颤动。

  两条龙须向西北方向延伸出去,仿佛要把整个浑源县卷入口中,形成苍龙戏珠的独特地理环境,而且恒山就像一颗龙珠。

  两条龙须‘交’汇处,有一个气势磅礴的名字:龙嘴。

  龙嘴,就是李宪必须采用大迂回赶到的目的地,因为这里是完颜婆卢火的中军大帐所在地,也是金兵中军主力的大营。

  李宪从弘州城南下的时候,并不知道完颜婆卢火会把自己的中军帐设在何处,但是直觉告诉他,龙珠地势就是一个绝佳的战术要地,能够居高临下控制龙嘴的两条龙须。

  居于这种认识,李宪不惜用警卫营、特种营施放烟幕弹,掩护炮兵连悄悄进入龙珠这个核心位置,并且潜伏在‘插’枪岭隐蔽待机。

  最开始的时候,李宪并没有给炮兵连布置具体战斗任务。但是他明白一个道理,要想从浑源县进攻灵丘县,完颜婆卢火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顺着水东进。

  倒打火力点,这是二十世纪战场上经常出现的一个战术布局,基层指挥员都知道在防御作战过程中,倒打火力点所具有的重要‘性’。

  李宪分析了历史上的各种大型战役,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死守的一方,最后就是守死,以全军覆没为代价。刚好应了兵法一句话: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平型关虽然坚不可摧,但是自己的兵力有限,面对敌人不眠不休的轮番进攻,自己有限的防御部队必定没有休息时间。

  如果单纯组织防御作战的话,遇到敌人的疲兵之计轮番进攻,必定破绽百出,最后就是不战而溃,全军覆没的下场。

  居于这种考虑,李宪的平型关防御作战不是设置一个倒打火力点,而是预留了一支机动部队。

  一旦正面遇到敌人的疲兵之计纠缠,机动部队就可以在敌人身后发起突袭,打‘乱’敌人按部就班的幻想。

  这支机动部队,就是李宪的秘密武器:炮兵连。连长祁三郎被萧芸娘留在了灵仙县前线,现在是副连长胡皋率领。

  没有警卫部队的炮兵连虽然远程火力足够强大,但是面对数万敌人自保能力实在太差。

  尤其是完颜婆卢火虚晃一枪之后就收缩部队,近两万人龟缩起来,单纯的炮兵连就失去了作用,而且被敌人大部队隔在敌占区,回家成了问题。

  就算不考虑炮兵连两百多人的死活,仅仅是六‘门’榆木大炮和七十二发炮弹,李宪也绝对不敢放弃。

  如果这些东西落到完颜婆卢火手里,让金国‘女’真鞑子提前掌握现代火炮的关键技术,势必改变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那就是全人类的灾难。

  要想把自己的炮兵连救回来,无论什么人过去,都不能保证有关现代火炮的绝密信息不会外泄。所以李宪只能亲自出马,并且要让敌人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有一支突击部队赶到炮兵连身边。

  最值得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干儿子李天成,一个是第一跟班郭小乙。

  郭小乙稀里糊涂遇到了耶律余里衍,这是一个巨大的刺猬。放了可惜固然很,抓在手里又非常危险,随时都有可能把自己身上扎得千疮百孔。

  自己的兵力本来就捉禁见肘,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个耶律余里衍,就把自己的警卫营给废了,让李宪有苦难言,只能哀叹自己时运不济。

  从平型关方向赶到炮兵连身边,必须沿着水逆流而上,就一定要经过王堡峪这个要害部位。

  现在的情况是,完颜婆卢火的前军三千多人驻扎在王堡峪,和水北岸的鹿鸣山隔河对峙,同时掐断了从平型关方向西进的通道,能够保证完颜婆卢火中军主力的安全。

  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所以李宪派出的第一支部队,就是大辽西京部族军的夏侯泰所部,而且是从光裕堡直接翻山越岭向北进军,兵锋直指龙嘴东部,从东面威胁完颜婆卢火的中军大营。

  李宪派出的第二支部队,就是特种营副营长韩杰,率领三个连同样向北翻山越岭,然后顺着西南向的“龙须”下去,从西南方向威胁完颜婆卢火的中军大营。

  为了让完颜婆卢火坚信自己的中军大营遭到攻击,李宪还在韩杰身后派出第三支部队,这就是慕容洽所部一千五百余人。

  李宪一口气调动三支部队,就是要给完颜婆卢火造成一种错觉:敌人是铁了心要进攻自己的中军大营,不仅派出两支攻击部队,而且还派出一支增援部队。

  ;按照正常思路,面临三路敌军的进攻,完颜婆卢火应该把王堡峪的前军调回去以策万全,然后加快撤军速度,免得夜长梦多。

  敌人的前军回撤离开王堡峪,自然就会让出西进通道,这才是李宪大张旗鼓调动三支部队的根本目的。

  所谓大张旗鼓,并不是大鸣大放,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必须尽可能搞得神神秘秘,生怕别人知道了。这种“‘欲’语还羞”的状态,才能坚定地人的判断。

  “明修栈道”的三支部队都派出去了,接下来自然就是“暗渡陈仓”的偷袭部队出击,而且要像闪电一样后发先至,才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行军打仗最困难的并不是进攻,也不是中途扎营,而是必须进行的战略撤退。

  历史上多少名将战无不取,攻无不克,总会‘阴’沟翻船,就是在撤退上栽跟头。

  诸葛亮在行军打仗方面除了百般谨慎之外,其他方面一无是处。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组织撤退的军事家,所以能够名扬四海,光照千古。让更加厉害的军事家曹‘操’,也只能跌脚怒骂“诸葛村夫”出口恶气。

  李宪不认为野蛮残暴的‘女’真鞑子都是诸葛亮,能够看穿自己的全部‘阴’谋诡计。所以只要敌人阵脚移动开始撤退,自己就能够找到机会贴着敌人的行军队列穿‘插’出去。

  离开鸭溪沟之后,李宪就再也没有说半个字,而是一直坐在宝马“血月”背上摇头晃脑。心里面反复推演自己的‘阴’谋诡计,传令兵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公子:王堡峪一线火把连天,数千敌人‘乱’成一团,看来敌人准备连夜撤退。营长命我回来请示,现在正是一个天载难逢的好机会。是不是发起一次突袭,把敌人的尾巴剁一截下来?起码也能够把敌人的辎重全部留下来。”

  李宪一听就火大了:“回去告诉李天成那个‘混’蛋,严格按照原定计划全速前进,天亮之前必须赶到完颜婆速的前头。同时沿路告诉方杰、司行方所部,人衔枚,马笼嚼,必须悄无声息越过王堡峪。如果打草惊蛇了,让他们三个人提头来见!”

  没法子,人世间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心中贪得无厌的‘欲’望作怪,让好多事情变得复杂起来,所以才有‘欲’壑难填一说。

  李天成、方杰、司行方这三个家伙,年龄才十四五岁。正是天老大,地老二,我第三的年龄。面对伸手可及的巨大‘诱’‘惑’,他们的自持力严重不足。

  李宪每次下令的最后,都要强调一句“提头来见”,不然还真压不住。这也是他一定要亲自带队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别人出‘乱’子。

  其实李宪也明白,“提头来见”这条军令,是最大的无稽之谈。

  除了上古巨神刑天之外,还从来没有听说什么人吃饱了撑的,能够提着自己的脑袋四处晃悠,更不可能提着自己的脑袋“来见”了。

  金兵都打着火把忙碌,李宪这支一千人的部队悄然无声,从距离敌人两百多米的南面丘陵穿过,在日出时分已经把王堡峪远远甩在身后。

  穿‘插’部队度过了最大的一道障碍,李宪终于松了一口气,提在嗓子眼上砰砰‘乱’跳的一颗心,终于回到了固定位置。

  “通信班传令下去:让李天成、方杰、司行方所部就地吃干粮休息。不准生火,不准喧哗,不准离开密林。日落时分继续前进,明天日出之前一定要赶到落马涧!成败在此一举,让大家都小心在意。”

  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更遑论是你死我亡的战场厮杀。不管是敌我双方,还是第三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也都有自己的坚持,所以就会闹出很多出乎意料。

  李宪施展一连串的‘阴’谋诡计,终于克服了最大的困难,让他依稀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所以心情也好了很多。

  可惜好心情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再次以让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同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巨大怀疑。

  消息是最前面的李天成派人传来的。

  因为承担着为全军开路的重任,所以李天成派出去两个班当尖兵,前出五里探查消息,同时寻找大部队可以隐蔽通过的通道。

  王堡峪的敌人准备连夜撤退,就是尖兵抵进侦察之后首先发现的。

  李宪命令大部队就地休息,担任尖兵的两个班当然不能停下来,而是把探查距离放大到十五里,确保大部队的安全无虞。

  没想到两个班几乎不分先后,发现一支部队出现在自己必经之路上,总兵力超过一千人。

  经过抵进侦察之后,两个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大辽西京部族军的夏侯泰所部,竟然提前赶到了攻击出发地!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故,尖兵留下一个班隐蔽监视夏侯泰所部的动静,另外一个班飞马返回汇报这个突发情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