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平凡人的饭碗 第81章 初展手脚

《平凡人的饭碗》第81章 初展手脚

作者:老道伊人 字数:3200 书籍:平凡人的饭碗

  清城中学的学习开始了,紧张而活泼,穆珍虽然初来时遭遇到一些小挫折,但是那些阴霾过后,竟是一片阳光,穆珍心里开朗多了。

  因为是毕业班,学习时间相对紧张些,学校规定每两个周休息一天半,中间不休息的周末仅周六下午不上课,方便同学们回家带些日常用品。对于穆珍来说,他更注重在学校的日子,家中的繁杂事务,多少影响他的学习,所以他对于学校安排的作息,依然觉得回家太勤,他心中也暗暗制定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在许多老师的眼中,看好的是学生入学时的成绩,穆珍的成绩在老师眼中并不算多么优秀,所以也没有引起老师们过多的关注,班里最受人关注的有两位男生,一位是名叫田小松,据说入学成绩是全校第一名,另一位叫张伟,为了升中专,考上高中没有上,重新复读要再续中专缘,自然学习很轻松,几乎是每门功课都能在班级领先。穆珍在这里并未受到师生的重视,他来这里之前,早已将老师的重视与否抛到脑后,他唯一保留的就是好好读书,读好书,再也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

  穆珍的语文老师姓陈,名勇,是位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学校成立高中部时的语文教师,高中部并入三中时,因夫人在学校后勤上班,留了下来。从他的课堂教学中,穆珍感受到他学识的渊博,很多引经据典的地方,随口就来,有时还能成段成章地当堂背诵出来,让所有的同学都很敬佩。

  周五的作文课上,他给班里出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我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填上所写的内容,这标题自然让大家脑洞大开,可以联想静物,可以填写动物,只要与我有关的生活、场景、人物、事件,都可以写。

  穆珍看到这个题目时,立即想到刘超钢,然后在我的后面加上了同学两字,在文中为了避免对号入座,他稍做了修改,时间提到上学年的事,人物换了个名字,文章从新生入学那天写起,通过初识的某些事件,表现出对这位新同学的明显反感,然后掉转笔锋,在随后的交往中,从这位同学身上发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点与长处,值得自己学习的闪光点,后来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穆珍原来的作文一般掌握在作文本的三页为限,这篇有感而发的作文,让他扬扬洒洒写了七个页码,一千五百来字,一气呵成。穆珍只是采用了叙事的写法,用事来展示人,他并未多想,只是觉得身边的人与身边的事,顺手撵来,正如他刚刚从课本上读到陆游的诗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样,写起来得心应手。

  陈老师批改穆珍的这篇作文时,在办公室里禁不住念出声来,让办公室的老师们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特别是二班的语文课谢老师很感兴趣地问道:“你这是又读到哪篇好文,让你能读出声来?”

  “噢,文章言词虽不精美,但却写出真情实感,并且环环相扣,事件写得很完整真实,如在眼前一样!”陈老师抬起头看了看坐在对面说话的谢老师回复。

  “看来这学生的作文还有一定的功底,不然也不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他叫啥名?”谢老师问道。

  “穆珍,是从乡村联中考上来的。”陈老师补充了一句。

  “穆珍,我认识他父亲,他父亲也是老师,原来我们曾经共事过,前两天我还见到他,他还问起我教不教他儿子呢?”谢老师肯定地说。

  “难怪,看来这学生读了不少书,一些词用得很独到,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看来这学生的作文原来应当也写得不错。”陈老师对穆珍的作文大加肯定。

  “老师的孩子,用功读书的多些,但是能够真正读出名堂来的还真不多,我看这孩子倒是有些前途!”坐在角落里的四班班主任彭老师说道。

  陈老师笑了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的悟性高,方能成大才!”

  正是有了前面的褒奖,在第一次作文点评课堂上,陈老师将穆珍的这篇文章拿来当范文来读,一边读一边加着评语,读到精妙处,还不时的流露出欣喜之色。读完后,陈老师补充道:“文章写了一千多字,但是没有重复冗长的感觉,这篇文章,我为什么拿来给大家读,一是文章写出了真情实感,很有生活气息。二是语句通顺,叙事流畅,清晰。最重要的是第三点,此文先写了对同学的误解,并由此产生了反感,转而因为同学的优秀表现,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榜样,这种写作手法正是我们刚刚讲过的《白杨礼赞》所用过的,欲扬先抑,并且用得恰到好处。”

  这篇作文不仅让全班同学记住了穆珍的名字,也让年级教师知道了这个名字,对于穆珍来说,却未感到丝毫异常,自离开谷城一中的那些日子里,不止一次取得可喜的成绩,然而那些成绩,最后却在别人的诬蔑中变得一文不值。出走的夜晚,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也只能代表着一个方面,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这些大道理,也许对于同龄的孩子们没有过多的理解,但是对于经历了那次挫折后的穆珍,还有什么不能理解呢?

  一篇作文带来的影响稍稍平息下来,一周后班里迎来数学单元测试。

  “你还别说,前些日子你表扬过的穆珍,数学学得也不差,这是入学来的第一次单元测试,他竟然得了满分!”张景瑞老师对教语文的陈老师说道。

  “班里几个满分的?”陈老师抬头问道。

  “一共两个,另一个就是考上高中,今年想考中专的张伟,这样的单元测试对于他们留级的来说,应当不是什么难事,这些题至少去年都考过,只是他们不注重积累,如果注重积累,应当都能考个满分,不注重积累不说,甚至是去年做错的或是不会的,今年一样做不对,你说他们不努力吧,也说不上,只是努力不到地方,不知往哪里使劲一样,这就是学好学孬的差别,好的学生知道如何学,怎么学,往哪里使劲,差的学生,好像是无头的苍蝇一样,只知摇头晃膀子地在那里死记硬背,到头来不知背的啥东西,这就是差距。”张老师有点感慨地说。

  “确实是这样,很多学生对我讲的欲扬先抑可能还只是一知半解,而穆珍这样的学生,写作文就能用上,并且文章写得还有声有色,不得不说彼此间的差距有时不是一星半点,而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差距。”陈老师也认可张老师的观点。

  “入学时考第一的田小松,这次考的也不差,只是他错的竟然是一个关键的公式用错了,也不知这学生怎么这么粗心,还是根本就没有掌握。”张老师有点惋惜地说。

  “田小松,听初二代他课的老师说,这孩子天资聪明,但是自尊心很强,听说一旦受了挫折,就会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所以得多关注他才是,我这学期打算往杂志社推荐几篇学生的作文,目前正在暗自观察筛选中,同时还想加强培养,并成立一个文学社,你看可以不?”一直以来,陈老师都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去年他代的高中一年级,虽然招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并不高,可是就在他的指导下,高中部成立的文学社团,仅在《语文报》上就发表学生的作文两篇,再加上其他的杂志报纸,总计发了五篇稿件,不仅让文学社团的整体写作水平有大幅提高,而且还较好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这在全校老师大会上,是受过校长提名表扬过的。这些事张老师很清楚,对于陈老师提出这个建议与想法,张老师虽然觉得这是初中毕业班,学习任务较高一年级紧张,但是也不便拒绝这样的想法,于是点了点头说:“这是好事情,利用课余时间,做件有意义的事情,总比坐那里死学要好得多!”

  “好,成立文学社团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小荷初露文学社’。”陈老师将早已做好的打算讲了出来。

  “不仅是名字起好了,估计你将组成人员也选得差不多了!”张老师觉得陈老师既然提出来,一定已经是胸有成竹的事情。

  “人员初定五名,目前定了三位,穆珍、田小松、张伟,你看还有推荐人选吗?”陈老师看着张老师问道。

  “我哪里有,我只是定位于大家的理性认识上,对于感性认识接触得少,你慧眼识英才,这点学校还真的没有人与你相比。”张老师的夸赞让陈老师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你看,太过奖了,我也只是按照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而付出我应有努力而已,在你面前显得班门弄斧了。”说完笑了起来。

  这句话也将办公室的其他老师逗乐了,跟着笑起来。

  “你们班成立文学社,我也选派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不反对吧!”谢老师插话道。

  “当然不反对,只要是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学生,都可以推荐,在下是来者不拒,俯首甘为儒子牛!”陈老师毫不客气,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点是他在毕业那年的毕业论文中就提到的,并且一直在教学中应用着,让很多经他培养的学生获益匪浅。

  当天的语文课上,陈老师的开场白:“大家听说过文学社团吗?所谓的文学社团就是以文学为纽带成立的一个小团队,这个小团队旨在提高大家的文学修养,全面提升成员的写作水平,为将来的文学创作储备力量,我打算以我们班愿意参加的同学为基础,成立‘小荷初露文学社’,有愿意参加的同学可以自愿到张伟同学那里报个名,但是报名后,要每周除了课堂布置的作文外,还要多写上至少一篇课堂外的作文上交给我,讲堂外的作文可以不限标题,不限篇幅,不限内容,多交不限!”

  陈老师成立“小荷初露文学社”的事很快在初三年级传开了,除了初三一班五名同学报了名外,其余班级还有四名同学也报了名,有谁能想到,仅仅以培养学生爱好兴趣为目的,不收取分文,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社团在将来竟然出了两个机关文秘,两名记者,一位编辑,一位文学教授,一位历史老师。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许进、刘忠山、谭卫峰、高长青、穆珍、随志敏、田小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