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家后山是宋朝 第三十四章 六人降职

《我家后山是宋朝》第三十四章 六人降职

作者:夜格子 字数:3677 书籍:我家后山是宋朝

  听到有人站在身前对自己说话后,紧闭双眼做气定神闲状的晋王赵光义,便微微地睁开眼睛,见到站在他面前的方才跟自己说话的人竟然是礼部右侍郎李胖子,便冲着他微微地一笑,笑而不答,片刻的功夫后,继而缓缓地再次闭上双眼,继续做他那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淡定从容状。

  见到自己主动上前示好,却没有得到晋王赵光义的任何回应,这让李胖子感觉自己热脸碰上了冷屁.股。待晋王赵光义闭上双眼的那一刹那,李胖子脸上挂着的笑容登时就僵住了,尴尬的神色涌上了脸颊。

  身为礼部右侍郎的李胖子,他的真名自然不是怎么叫的。是因为他的身材发福,又大腹便便,加上他又姓李,与他同朝为官的官员们,私下里便叫他李胖子。他的真名叫李满仓。

  听说这个李满仓是个穷苦人家出身,他们家本来就家徒四壁,常常都食不果腹。在剩下了他之后,他的父亲想要讨一个好彩头,便就给刚生下来没多久的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寓意从此之后,他们家空空如也的粮仓里在庄稼收获的的季节,所打下来的粮食都装的满满的。

  还真别说,自打有了李家有了李满仓后,连续好几年都赶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时候,年年所打的粮食都把他们李家的粮仓装的满满当当。由此看来,李满仓还真是一个福星。

  如今已经官至宋朝礼部右侍郎的李满仓,在他的同僚眼中,就是一个“本事不大,饭量不小”的主儿,可以说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典型。

  去年,赵官家在全国推行精兵简政,裁撤有些臃肿的衙门机构,以及让一些个碌碌无为的庸官“告老还乡”,而无事可干的李满仓就在礼部尚书所草拟的裁员之列。可是,这礼部尚书把奏折送到了赵官家哪里,其他草拟裁员的官吏都应允了,唯独没有批准裁撤李满仓。

  当时,让礼部的老尚书肠子都悔青了。因为在他的老眼光看来,像李满仓这等不干事还领俸禄的从三品官吏,作为他的顶头上司,换成是谁都会看他不顺眼的,不裁撤掉他才怪呢。可是,令老尚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官家在批复的他的奏折上,点名评价了李满仓时,只写了六个字:水至清则无鱼。

  能够得到赵官家的单独点评,这大大地出乎了礼部老尚书的意料,既然,连大宋江山都是他们赵家的大宋帝国的董事长兼CEO官家都同意留下这个尸位素餐的李满仓,那他这个部门经理自然也就没有理由再为难自己的手下“

  既然,自己的顶头上司亲自点名要留在他的部门,那么礼部的这个老尚书自然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于是,打那个时候起,身为部门经理的礼部老尚书,就对自己的这个整日里无所事事的下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去了。

  在紫宸殿内的众文武官员们三三两两窃窃私语了将近有半个时辰的光景后,突然从不远处的文德殿门外传来了一声老气横秋又尖利刺耳的唱诺声:“官家,驾到!”

  方才,乱成了一锅粥的紫宸殿,待那话音一落,登时,就初七地安静了下来。并且,随意站在各处的官员们,也俱都赶紧慌慌忙忙地迈着步子归位,在整个大殿之内,分列左右两排站的是整整齐齐,一点儿都不打弯。

  站在左列为首的是晋王赵光义,与之相对应的左列队伍里,排在最前头的便是宰相赵普了。此二人,一个是赵官家的同胞兄弟,一个是赵官家的肱骨之臣,可谓他的左右手一般,难分伯仲。

  “臣等恭迎圣驾,参见官家!”无比寂静的紫宸殿内突然从殿门外响起了“嗒嗒嗒”地看似有些凌乱的脚步声。站在大殿之内的众大臣们便赶紧低下头去,拱手持笏,向着自己的身前鞠躬行礼,朗声唱诺道。

  过了片刻的功夫,待那“嗒嗒嗒”地脚步声从相对而站的大臣中间留出的那一条宽半丈许通道上走过去之后,便听到一声耳熟能详而又威严无比的对答声:“诸位爱卿,平身免礼。”

  待姗姗来迟的赵官家话音一落,分列左右持笏躬身行礼的众大臣们这才慢慢地起身,俱都不约而同地恭敬回应道:“谢官家隆恩。”

  顷刻之间,整个紫宸殿内的气氛便处于一种莫名紧张而又威严的气氛之中,不用多言,这定然是站列在左右两排的众文武大臣们摄于官家的威严,由他们心底惶恐不安的情绪营造而成的。

  在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面前,任何一个心理素质过硬的做臣子的都会显得有些紧张的。“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自古有之。可谓是自打华夏建立了封建王朝开始,天威难测,一直萦绕在中华封建王朝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无数臣子们的心间。

  待站列两侧众文武大臣们抬起头来后,处在右列官员队伍中靠近殿门口的从四品的几个京官,突然发现在所占的队列尾部多站了一个年轻人来。

  只见此人,身着一身明黄色的长袍,看上去才十五六岁的样子。登时,就把他们几个官衔品级最次的京官给吓得面如土色,两只腿直打颤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紫宸殿是每月朔望的朝会的地方,参加早朝的所有官吏必须身着朝服双手持笏,而这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来的这个年轻人,却身着便装,怎不让他们大惊失色、震惊不已呢。

  不过,这也不能够怪他们大惊小怪。由于他们的官衔品级较低,除了每月参加早朝之外,很少有入宫的机会,更别说是能够得到赵官家的宴请呢。因此,他们并不认得四皇子赵德芳也是情有可原的。

  没错,这个令他们感到震惊不已的年轻人就是赵德芳。姗姗来迟的他是尾随着赵官家的依仗跟进来的。方才,由于整个紫宸殿内的武文大臣们俱都低头行礼,自然是俱都没有见到赵官家身后跟进来了一个身着便装的四殿下。

  况且,在这个大殿之内,能够认得赵德芳的大臣屈指可数。而他们又站列在队伍的前列。是以队伍后排的众官吏们却都不认得赵德芳的真面目。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嘛!此时此刻,在赵德芳对面和他所在官吏队伍里的官吏们发现了他的存在后,俱都露出了一脸的惊异之色,俱都面面相觑,却谁都不敢站出来说“紫宸殿内有闲杂人等”。

  这一路小跑着赶来的赵德芳,刚站定身子后便就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过了片刻的功夫后,他抬头见到站在他对面和身边的身着朝服的官员们,都拿着惊异的神色看着自己,而他也“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地拿着惊异的神色打量起对方来。

  那意思就是在向对他感到惊讶的人传递一个信息:我是四殿下赵德芳,你们难道都不知道么?怎么如此的大惊小怪呢?你们这官是怎么当的,一点儿都不够淡定,看着你们一个个都让人蛋疼。

  被赵德芳还以颜色后,方才还拿余光偷偷瞄向他的这些个跟好奇宝宝的官吏们,余光与赵德芳四项目相对时,俱都收敛回了他们的投射而来的目光,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听候坐在龙椅上的赵官家发话。

  整个紫宸殿内,在寂静了将近半盏茶的功夫后,便听到坐在正当门金銮殿龙椅上的赵官家,轻咳了两声后,略表歉意地说道:“诸位爱卿,朕今个儿早朝来的迟了一些,让诸位爱卿久等了,还望诸位爱卿勿怪呐。。”

  “臣等不敢。”分列在左右两排的众武文大臣们在听到了赵官家表达歉意的这一番话后,刚抬起头来还没多久的他们,俱都赶紧俯下身去,双手持笏,面朝正襟危坐在龙椅上的赵官家异口同声地说道。

  “既然,众爱卿不怪罪于朕,让朕大感欣慰呐。”赵官家虎目扫视了一眼分列左右两排的众文武大臣后,话锋一转,一脸肃穆地说道:“昨日夜里朕派你内侍省的人向你们传达今日五更参加临时朝会,主要有两个事情要征求一下诸位爱卿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是朕要嘉奖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罗彦环这六位我军中大将;第二个事情就是朕的四皇儿德芳昨日即慢十六周岁,按照朕登基时定下的规矩,那就是待朕的皇子凡满十六周岁成年后,朕都要封他为王,为朕分忧解难。朕已经老了,可我大宋四周还强敌环饲,这开疆扩土之事,就交由朕的皇儿们了。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呢?”

  待赵官家开门见山地把这两个事情说出口后,金銮殿下的分列左右两侧的众文武大臣们,俱都面面相觑了一番,暗自为石守信他们这六个手握兵权的实力派大将们捏了一把冷汗。

  因为石守信他们这些个军中武将们官职已经做到了无法再赐官的地步了,而今个儿赵官家昨日连夜通知他们前来早朝专门通知此事,恐怕方才从他口中说到的“嘉奖”二字定然是大有深意的。

  当然,在他们听到赵官家说到今个儿要封赏四皇子赵德芳为王时,支持立赵德芳这个嫡长子为太子那一派大臣们,自然是欣喜不已。在这一派大臣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宰相赵普,以及与之交好又深得赵官家信任的曹彬潘美等人了。

  至于,在听到赵官家说要给已经年满十六岁成人的四皇子赵德芳封王后,心里感到不高兴的那一派大臣中,首先便是面露微笑其实内心却恼怒不已的晋王赵光义了,其次便是站在赵光义下首的魏王赵德昭,以及晋王的其他亲信了。

  无论他们高不高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况且,这又是出自一国之君的赵官家之口,君无戏言,一言九鼎,要想赵官家收回成命恐怕是不行了。接下来,这两派大臣们要暗中较量的就是要看赵官家要如何安排即将封王的赵德芳的官职了。

  由此以来,原本赵官家对石守信他们六人的“嘉奖”才是头等大事,在赵德芳封王这个跟立太子有关的令人瞩目的大事面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此,待赵官家再一次把担任军中要职的石守信他们六人“嘉奖”的事宜询问金銮殿下的众臣子们,向来政见不合的宰相赵普和晋王赵光义,这一次竟然都没有站班出列表达彼此不同的观点,头一遭让众文武大臣们见到视彼此为宿敌的他们二人终于在一个政见上达成了一致意见。

  坐在龙椅之上的赵官家,见到面朝他的众文武大臣们俱都不做声,登时,让他欣喜不已。因为起初,他还以为自己做出这个决定会引来跟石守信他们六人私交颇好臣子们的反对,这一次总算让他安下了心来。

  于是,赵官家便授意站在他身侧的内侍总管王富贵,面向众文武大臣们宣读了今个起身后草拟的圣旨,昭告天下。

  “官家念及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罗彦环等六人在创立我大宋时劳苦功高,公务太过辛劳,朕心忧此六位大臣的身体健康,为了分担此六位肱骨之臣的繁忙公务,改任他们所担任的官职。

  “原任‘侍卫都指挥使’兼‘归德节度使’的石守信将军,改为‘天平节度使’,保留‘侍卫都指挥使’官衔;原任‘殿前副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的高怀德,改为‘归德节度使’;原任‘殿前都指挥使’兼‘义成节度使’的王审琦,改为实任‘忠正节度使’;原任‘侍卫都虞侯’兼‘镇安节度使’的张令铎,改为‘镇安节度使’。以上四位大臣封万户侯,食邑万户。

  “原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建雄军节度使,原任‘鹤左厢都指挥使’的罗彦环,改为‘领武信军节度’,封千户候,食邑千户。钦此!”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