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荆楚帝国 第五十章 南下2

《荆楚帝国》第五十章 南下2

作者:贰零肆柒 字数:1843 书籍:荆楚帝国

  越人有越人的考虑,楚人也有楚人的谋算。几次冗长的会议后,粟米就像根绞绳,勒在熊荆脖子上。七年可积攒四年粟米,也不过支撑四到五年,五年之后怎么办?

  迁徙江东是防线问题,因为一旦失去大梁,那就只能退守江淮。当今的天下,越往南越贫瘠,越往南越难积粟。必须在七年内寻获东洲三谷并普及播种,也必须在七年内构建中洲、以及西洲的贸易网,靠贸易利润运回粮食。

  前者能靠蓝洋舰队的努力,按计划他们将在明年春天起航前往东洲大陆;后者因为季风的关系,今年就要出航西去。不过贸易除了商品还需水手和商船,更需要金钱和物资。

  缺钱是一件极为头疼的事情。积粟,会让整个楚国的金钱流向魏齐两国;造战舟,六百艘卒翼战舟加上大约两百艘同样吨位的补给船,将耗尽楚国现有的、易伐的大章。贸易商船只能靠贸易自我积累。

  这不是一个物资丰富的时代,有钱买不到东西的情况比比皆是。楚国能外购的,一是魏韩三千多万石粟,二是齐国生产的可弥补楚国的布冠衣履,三是赵、齐、韩三国深山里的大章。

  要指出的是,韩魏粟米与齐国布衣的供应存在矛盾关系,如果楚国买下韩魏的粟米,那缺粮的齐国就没法卖出布衣;要买齐国的布衣,那就只能让齐国买走两千万石粟。另外赵国虽然坐拥太行,但战争中的赵国南部显然没办法卖出大章。即便能卖出,一旦赵国粟米不足,庶民也就没办法入山伐木,齐国、韩国同样如此。因此,金钱和物资必须是两笔账。

  一艘饕餮横帆货船需要八百金,以金钱论,一次贸易就能回本(前期商船较少贸易利润较高的情况下);但以物资论,一船横帆货船运输粮食不过三万石,百钱一石也就只有三百一十二金,这是一年,横帆货船一年只能跑一次。

  本来这还要减去水手一年的薪俸,可考虑到金钱充足,一船七、八十名水手消耗的物资并不多,因此薪俸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真正要扣除的是修船费用,大致上一艘商船能赚两百五十金左右的物资。减去失事船只的损失,一艘饕餮货船需要四年才能在物资上完全回本。

  贸易商船队通过自我积累建造,最开始本钱当然是公主们的嫁妆,七千金一年,一年大概能下水十艘横帆货船。这些货船通过贸易赚取利润,而利润将购买魏国剩下的一千万石粟。如果能买下那一千万石粟,以当下的物价,就能建造六十五艘饕餮。

  一年六十五艘(总排水33800吨),十年就是六百五十艘。可惜大章不是无尽的,时间也不是无穷的,一旦能砍伐的大章砍伐完,或者赵齐韩三国灭亡,这样的好事就不可能再有。

  知彼司没办法统计赵齐韩三国深山里的大章准确数量,公输坚通过全天下的鲁国木匠倒大致估计出了一个数字,即赵齐韩三国能砍伐的大章或在十万根左右,加上楚国造卒翼战舟剩下的,总计十五万根,这些大章能够建造两百艘左右的横帆货船。

  这当然是乐观的估计,一旦赵齐魏韩四国为秦所灭,再想建造货船,那就只能靠物资利润驱使越人去砍伐东南亚的柚木。这个时候贸易利润已无价值,有价值的是每年每船两百五十金左右的物资利润。虽然每四年商船队的规模就能翻一番,如果一开始基数过小,比如最初只有一百艘横帆货船,那么需要八年才能将数量扩大到四百艘。

  赵齐魏韩四国灭亡,秦国接下来肯定进攻楚国。如果此时只有一百艘横帆货船,守住大梁还好,守不住大梁丢失淮上粮食主产地,高库仓禀又没有余粮,那么全国三百多万人口——如果淮上庶民全部迁徙,军需司认为当年可能要饿死四分之一庶民。

  最少需要四百艘货船,才能使庶民迁徙的当年免于饿死;也必须要有五百艘横帆货船、一千五百万石的商船净吨(粮食必须去壳),才能勉强养活二十万军队以及军队背后的后勤、军工系统,才能与秦军继续作战。当然,如果种植东洲三谷能实现增产,商船净吨可以减少。能减少多少,还要看越地、鄱阳湖几处耕地的亩产。按照现在的耕种,情况不容乐观。

  *

  换船之后,朱雀号全帆装逆风行驶,高达十节的航速让驺无诸等人啧啧称奇,他几次忍不住想向熊荆讨要这种海舟,可惜无功不受禄,他自觉自己没立什么功劳,这样的要求实在不好意思开口,只能在朱雀号上钻来穿去,一饱眼福。

  换船的海岛距离番禺湾已经不远,次日中午,开始顺风往西行驶的朱雀号主桅桅盘上的了望手,就看见了矗立在番禺湾外海岛上的灯塔以及出港迎接的大翼战舟。不知是飞剪船高耸的帆装把大翼战舟上的越人舟吏吓到了,还是他们自己发懵犯蠢,两艘迎接的大翼战舟竟然在避让航道时自己和自己撞上了。

  大翼战舟没有水密舱,被撞的那艘大翼以看得见的速度倾斜,舟上的越人纷纷跳水。这些人水性一流,百十个人飘在海里看着朱雀号以十节航速转舵入湾。

  入湾之后,水手们立即攀着桅杆上横桁收帆。从湾口到番禺港这五十多海里海湾岛屿密布,速度不降下来,没办法跟引水船入港。安全起见,舰长无勾长还将一个越人舟吏接上了船,由他站在轮舵旁比划,以使舵手选择正确的航道。

  船行甚慢,五十多海里走到第二天下午,才望见番禺城外码头上迎接的公师隅以及他的臣子臣民。这时候熊荆才从枯燥乏味的数字计算里解脱出来,看向两千年的广州城。虽然有心理准备,可他还是忍不住失望。这哪里是城,这根本就是个院子,封人纠又有得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