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荆楚帝国 第八十二章 半城

《荆楚帝国》第八十二章 半城

作者:贰零肆柒 字数:2625 书籍:荆楚帝国

  秦人的长铍好不容易调转了方向,赵国岂能把它再召回来?春平侯就是这样想的。而且灭燕在即,燕国虽然只有百余万丁口,可吞下这百余万丁口,那赵国就将成外秦国之外的第二大国。最重要的是蓟城平原是块熟地,灭了燕国赵国最少能新增三分之一的田亩。

  东郡算什么?东郡是抗秦最前线,燕地却将与代郡一样,成为赵国最后的根据地,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只是这对赵国来说是对的,对关东六国来说则是错的。赵齐楚三国不趁此良机夺下东郡,让三国国境彼此接壤,而后同气连枝、互援互助,秦灭诸国指日可待。

  鹖冠子看向春平侯,春平侯也看向鹖冠子,两人对视良久,鹖冠子忽然叹道:“六国之亡,亡于六国者也。”

  “先生缪矣。”春平侯频频摇头,“未有楚王之前,天下诸国或将灭于秦,然楚王既出,天下当一于楚也。”

  “楚王并无吞天下之心。”说起自己的弟子,鹖冠子心里终于有了些暖意。“楚王所念,乃世界也。”

  “世界?”陌生的词,春平侯不由想起了大楚新闻上的那些有关海外的文章。

  “然。”鹖冠子笑了笑。“天下不过中洲之一隅,中洲之外更有其余数洲,彼由四大洋相连,此便是楚王所言之世界。中洲以外,其余数洲并无多少丁口。若能驾海舟尽占膏腴之地,社稷万世不绝也,故而楚王无意于天下,唯有意于世界。

  君侯灭燕自是为延续赵国之国祚,然于秦而言,赵国灭燕又能如何?赵国丁口不过四百余万,得燕国亦不过五百余万,甲士多于秦国乎?粟米倍于秦国否?区区敖仓,仅秦国仓禀之十一,便有六千多万石粮秣,试问赵国仓禀存粮几何?

  舍大而取小,乃君侯之谋也。再则,赵取东郡引秦伐己,赵灭燕过便不会引秦伐己?此时楚军已围大梁,若楚国拔下大梁,秦国日后如何攻楚?若不攻楚,自然是吞韩、伐赵、灭齐,而后聚全天下物力再攻楚。秦若行此策,君侯又如何?”

  鹖冠子说的春平侯面色有些不自然。若以保社稷、存国祚论,自己确实在舍大取小。燕国国力与韩国相仿,赵国灭亡了燕国也不能抵御秦国,真正能抵御秦国是三大国的合纵,但各国真能诚心合纵,不会彼此出卖?

  韩国为了不灭国,一直再怂恿秦国伐赵;魏国为了存国,三番两次跟着秦军伐楚。天下事糜烂至此,确如鹖冠子此前所说:六国之亡,亡于六国也。

  想到此春平侯禁不住长叹,他已经没办法在合纵与灭燕之间做出抉择,他能做的不过是派出赵国所有舟楫,去敖仓帮楚国运粮,然后按照运十取一的约定获得输运酬劳。最多再请楚国太后说说好话,让楚国平价卖五百万石粟给赵国。楚国连年战争,赵国也是连年战争,赵国现在也缺粮的紧。

  邯郸城内,相邦春平侯难以抉择,大梁城里,已经做出抉择的魏王魏增有些气急败坏。秦王已经离开了大梁,可楚军还是在城下扎营,准备攻城。再就是敖仓,六千多万石粮秣啊!现在的魏国需要多少年才能积攒这么多粟米?

  “大王稍安,白宜与楚王相熟,或能说动楚王退兵。”仆臣魏息知大王不悦,故而低眉顺眼。

  “你说,”魏增捻着胡子,“这楚王怎么就、怎么就、怎么就……”

  魏增一直‘就’,最后也没有‘就’出个所以然来。魏息脖子拉长,一直巴望着他,

  “唉!”魏增的手重重拍在大腿上,他想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错了,可走到今天这一步自己又真的是错了。“等白宜吧。二十万大军皆在楚境,唯有靠彼等退兵了。”

  “告诉魏王,不佞要大梁!”在敖仓逛了一遍后,熊荆又一次回到了鸿沟,就住在大梁城北的军营里。此时楚军已经完成了回转,除了留守稷邑的唐师和随师,其余十五万大军全部赶至大梁城下。要的,就是拔下大梁。

  “大王何至于此?!”白宜叹道。“魏国也是为秦国所迫,寡君亦曾想合纵伐秦,然秦王那日忽至郢都,这才……”

  “大王欲灭我魏国?”信陵君魏间忧与白宜一起来访,白宜动之以情,他则要晓之以理。

  “不佞无意灭魏。”熊荆神情严肃,不是恐吓、不是要挟,是实实在在的要求。

  “然大梁乃魏之国都,大王拔下大梁,便是要灭魏。魏国丁口确实不如楚国,然魏人并不惧死。”魏间忧声音很沉。

  “既不惧死,为何惧秦?”熊荆本不想反怼他,但他说这样的话就是让人打脸的。

  “此寡君听信子季谗言之故。”魏间忧道,说罢又开始愤恨。“若那日大王听我所言,勿让秦王离都而去,我魏国何至于此!”

  “魏王如何、子季如何不佞不管,不佞只要大梁。”熊荆再次强调道。“若魏王不想战,租借也可。楚国租借大梁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便将大梁还于魏国。这二十五年,魏王可住于内城,亦可迁都至安陵、睢阳。”

  “大王真欲灭我魏国?”魏间忧喝道。他才不相信二十五年后楚国会把大梁还给魏国。“大梁虽只有十万士卒,然大王必不能拔也!”

  “能拔不能拔,不是你说了算!”熊荆很是不悦。“魏国几次助秦伐楚,此仇不佞还未曾报。不佞只是要租借大梁,魏王不愿租借,那便兵刃定胜负吧。”

  “大王!”白宜算是唱白脸的,他疼呼一声又道:“臣请寡君与大王会盟,两国从此不再攻伐,共拒强秦……”

  “不佞租借大梁便是为了共拒强秦,魏王为何不愿?既然不愿,如何会盟?”熊荆反问。

  “大王,大梁乃魏之都城,岂能租借?”白宜几乎要哭出来,他本以为自己能说服熊荆,却没想到熊荆如此固执。

  “那便如此……”熊荆招了招手,一旁的长姜会意递上一幅大梁周边的地图。

  大梁本是仪邑,处于郑、卫、宋之间,是军事重镇。城周都是湖泽,其西有圃田泽、荣泽、中牟泽;西北有沙海,东南有牧泽,正南有蓬泽。此前,魏都安邑地处晋南盆地,并非魏国地理上的中心,又过于靠西。迁都前魏国正在大力开拓东地,国都太过靠西极为不便。迁都仪邑,同时开凿鸿沟,不仅能掌控中原,还能遥控淮上,沟通长江。

  迁都之后,鸿沟的开凿费了几十年的功夫,先是挖通荣泽和圃田泽,将黄河水引入圃田泽以西,等大梁初具规模、建立城郭后,再将鸿沟水引入北郭,联接诸水。等于说,沟水先从大梁北郭经过,再流至淮上诸水的。但也不是说,淮上舟楫非经大梁北郭不可,大梁东南有牧泽,舟楫可以出牧泽从南济水绕过大梁。

  熊荆想租借大梁,要的就是大梁北郭的鸿沟,而非要整座大梁城。看着长姜递来的地图,他指着北郭道:“不佞只要此半城。魏王无信,且又无勇,若此北半城租借于我楚国,秦国再要借道伐楚自然不能;他日秦国灭魏,那也要先拔下楚军驻守的北城不可。对楚,据此半城对魏国放心;对魏,失此半城秦人再无借口。今后秦人再伐楚,魏人坐观中立便是。”

  “半城?”白宜的脸恢复些血色,他相信熊荆确实不是来灭魏的。

  魏间忧虽然保持沉默,心里也觉得熊荆的话有几分道理。秦伐楚借道于魏,不就是为了这条能沟通江河的鸿沟吗?既然鸿沟如此烫手,秦楚两国又剧烈相争,不如索性租借出去。

  军帐里的气氛终于缓和了下来,白宜又问了些租借的细节,这才和魏间忧出了楚营,被城头的魏卒掉上城去。可惜,听完两人的转述,魏增变幻不定的脸最终一沉,道:“寡人不借!”

  “大王不借,楚王自取,借,尚能收到些许租金。”魏间忧道。“他日秦人伐我,还需先拔北城,一拔北城,自然是与楚国为敌,楚国必然助我。大王以为楚军不能战否?”

  “大王,若北城借于楚国,楚国舟师必巡于大河,魏国从此不惧秦人攻伐,此存国之举也。”白宜也揖道,他越想越觉得这事情可行。把北城借于楚国,等于是楚国帮魏国守卫北境,秦楚两国再怎么打再也和魏国无关。

  两个臣子去谈判,商议出来个割让半个都城结果却好像占了天大的便宜一般。魏增更怒,喝道:“天下诸国,岂有都城割半于他国之举?!”

  “大王,这是借。只借二十五年!”白宜咬死了借字。

  “如何是借?楚王兵临城下,此借与夺何异?”魏增更怒。

  “敢问大王,秦人借魏道伐楚,此与夺又有何异?”白宜不敢再言,身为公族的魏间忧仍出言相驳。

  这句话驳得魏增面红耳赤,只是他仍不想借,愤道:“秦王已召举国傅籍之卒,此战是胜是败尚未可知,楚王欲借半城,再败秦人再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