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荆楚帝国 第九十七章 弓弩

《荆楚帝国》第九十七章 弓弩

作者:贰零肆柒 字数:2684 书籍:荆楚帝国

  弩机的价格极为昂贵,即便到了技术更先进的汉朝一具弩机也要八千钱。熊荆要楚军装备的弩自然不是臂张弩,也不是蹶张弩,而是双脚踩踏上弦的腰开弩。这种弩列国还未列装,之所以还未列装,可能是因为思路,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当下的弩普遍没有郭。

  郭不是城郭的郭,而是弩臂上的一个铜匣,有郭的弩弩机全装在铜匣里,没有郭的弩只能在木臂上刻凿,之后装入弩机。弩臂的强度与铜郭无法相比,也许木臂可以承受十二石的拉力——上弦之后全靠弩机保持十二石的拉力,铜郭坚固且受力面大,木臂刻凿安装的弩机受力面小且木质强度不如金属,所以弩的损坏率大增,很不耐用。

  弩本来就贵,为了承受十石、十二石的拉力,加上铜郭弩的价格更贵。一张弓的价格便宜,五六百钱就能做出一把性能优良的桑木长弓,可惜弓手培养时间很漫长,价格也很昂贵——一支箭光箭杆就要四五钱,加上箭头、羽翭,每支最少需要六、七钱。即便箭矢可重复使用,弓手一年也要损耗千余支箭矢,四五年下来,花费反而比弩更多。

  同时,一个合格的弓手不是钱就能堆出来的,还需要天赋。楚军数万名弓手,三石弓(81市斤)占一半以上,超过百分之六十,四石弓(108市斤)大约占百分之三十,五石弓(135市斤)那是少之又少,统计下来不到六百人,能开六石弓(162市斤)的人……有过这方面记录,实际上包括几名弩将都开不了六石弓。

  弩就简单了,三石的臂张弩不说、六石到八石蹶张弩一半以上的士卒都能开,而蹶张弩的射程已不逊于楚军大部分弓手。如果是腰开弩,轻箭的射程超过两百步。只是弩贵,八千钱只是弩机价格,加上弩臂、弓弦,一具腰开弩的价格几乎等于一金。三十万楚军大约有七八百个卒,每卒六十四名腰开弩手,装备全军需要四、五万金。

  眼下财政看起来绰绰有余,实际并非如此。

  海船假定五百金一艘,两百艘就要十万金——他日真的退到了江东,种了红薯土豆粮食还不够的话,解决办法只能靠外贸。运气好,朝鲜半岛、中南半岛能买到粮食,一年可以跑几趟;运气不好,朝鲜半岛、中南半岛粮食不够,帆船队只能穿越马六甲海峡,去印度买粮食或者干脆打草谷,依照季风,一年跑一趟都极为勉强。

  两百艘四百吨级的帆船,一年运粮不过八万吨。八万吨如果全是稻谷,那只能养活四十万人;八万吨如果全是稻米,那可以养活六十万人。但楚国有三百万人口,若全部迁至江东,八万吨是远远不够的。前期最少需要十六万吨,也就是四百艘帆船,这将花费二十万巨金;

  船以外,马匹之前的预算是七万两千金,还不包括草料、马厩、奴仆等耗费;大翼、中翼、小翼,一千艘内河战船肯定是不够的,两千艘内河战船最少又要五万金;

  这些仅仅是大头,整个军队要换装成钜铁兵器,还有装备钜铁制造的盔甲,也是一笔数目巨大的开销。拔制、轧制技术虽然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换装成本,可打造一支全新的楚军依然需要耗费无数的金钱。

  作为楚国的王,熊荆面对的不是单独的某件事情、某个问题,他面对是一块纵横相连、交错不断的布,任何一个小问题他都不得不观察全局,哪怕仅仅是一个弩机。现在他又从弩机想到了弓弩的装备选择,以及从昂贵的弩机想到了楚国日后将面临的财政困难。

  “大司马府认为不该装备腰开弩?”熊荆定下心神,开始重新琢磨弓弩的选择。

  “是。”淖狡点点头,“弩虽强,一具弩几等于一匹马,造府以为弩机太昂,不如弓。弓手难练,箭矢耗费也不少,但箭矢可有弓手自制,大司马府每年发放十二石粟米即可。”

  “十二石粟米?如果有十万弓手当耗费几何?”熊荆问道。“可别忘记粟米价要涨到五十钱。”

  “那一年便有六千多金。”淖狡心里估量数,大致正确。“然……”

  “十年便是六万多金,你十万弓手能有多人能拉开四石弓?”熊荆打断道。“六万多金等于六万多具腰开弩,十万弓手能有六万人开四石弓、五石弓?”

  弓手必须从儿童就开始培养,只有从小培养才有可能开五石弓的可能,而四石弓,若小时候没有培养,长大后也得身体健壮,训练一段时间方能开。四石弓的射程等同于八石弩,十二石腰开弩射程等于六石弓,而同样的射程,弩的破甲能力强于弓。从实效上来说,与其从七、八岁开始培养弓手,还不如把这些钱拿去造腰开弩,哪怕一具弩要花一金。

  “大王,秦军并无铁甲,只是皮甲。”淖狡换了个角度。“新的破甲重箭射程虽短,可破甲甚利。十二石弩杀人需一箭,四石弓杀一人亦是一箭。再则,每卒六十四名弩手过多,三十万楚军,近五万人是弩手,大司马府以为,每卒三十六名弓弩手足以。”

  “三十六名?”四乘四是六十四名,三乘三就是三十六名了。一千卒弓弩手不过三万六千名,与当下楚军弓手数量差距不大。

  “正是。每卒三十六名,全军不及三万名。现有弓手若不能开四石弓,便不再是弓手,而是夷矛手,不足者当从童子之中遴选教习。大王勒令各县邑广办乡学,乡学有射艺、矛艺、骑艺三课,可从中遴选弓手。如此,每年遴选五、六千人,便可补足此数,花费也极小。”

  淖狡提出的办法确实是最省钱的,熊荆犹在犹豫时,淖狡再道:“大王此前问过是否可以钜铁做弩,群将不以为然,而臣以为然。为何?

  夏暑之月,梅雨蒸润,筋角易脱,当用木弩;秋冬之月,风色严冷,木索重滞,当用角弩。木角看似胜于钜铁,然钜铁之弩,春夏秋冬即可用之,木角之弩则不然。仅凭此,钜铁弩便胜于木弩角弩。腰开之弩,当造木角两种,如此一年四季当可用。”

  “两种弩?”熊荆咂舌,一具弩已经很贵了,怎可能造两具。

  “正是。不然只有木弩,楚军只可于春夏出战,只有角弩,楚军只可于秋冬出战。”淖狡的军事知识比熊荆丰富的多,对弓弩的理解也比熊荆深的多。楚国是最早发明弩的国家,可弩不能大面积普及,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弩太贵,而弓弩并不是全天候武器。

  “那就选弓吧。”认清现实的熊荆不得不收回此前的想法,他是很想让秦军尝一尝腰开弩滋味的。“只是一卒只有三十六名弓手,是否太少?”

  “大王以为多少人合适?”淖狡反问道。“大王切勿忘了,我楚国有多少丁口。”

  “三百万吧。”熊荆说道。他说完又想起一件心事,想了想才鼓足勇气道:“淖卿,你看,我楚国何时可以料一次民?”

  “大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一提料民淖狡便脸色大变,连连摆手。“料民乃恶政之首,即便臣答应,朝臣、国人也不会回答。”

  “哎!”虽然猜到淖狡会是这样的反应,可熊荆还是叹息。

  料民是什么?料民就是朝廷举行全国范围至上而下的人口普查。这在后世非常正常,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并没有什么人反对。可在这个时代,诸国最早的一次料民是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前789年)。哪怕不是全国性质的普查,仅仅是料民于太原,也惹来天下几百年的埋怨。‘民不可料’、‘恶政之首’,即起于此。

  而熊荆似乎忘记了,清廷说是为了推行宪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也曾料过一次民,这毫无意外的引起了民乱,乡民暴动、焚烧官衙,大江南北莫不如此。

  料民的目的是什么?这好似一道智商、阅历测验,以为料民是为了庶民好的那些人智商、阅历不言自明,其他人全都知道,料民的目的只有两个:一声征兵,二是征税。

  周宣王料民于太原,是周军与姜氏之戎战于千亩,周军大败,亟需征兵;清末全国性质的料民,幌子是为了宪政,实则是因为铜元、鸦片岁入日减,可办新政要钱,练满蒙新军、三十六镇新军保卫‘我大清’要钱,所以要加税。

  秦国料民不在话下,民间根本没有反抗的力量;三晋都曾料过民,但那是几十年前,国势强盛的时候强行料民的。楚国八百年从未料过一次民,傅籍人数全由乡里县邑层层上报,而非朝廷至上而下普查。这个数字户数是四十六万余,丁口是两百八十余万人。

  “臣只想提醒大王,楚国丁口有限,士卒既有钜甲,当减少弓手。每卒矛手两百二十五人,弓手六十四人,骑手一百人,加上卒长、鼓手,一卒有四百人。三十万大军即有七百五十个卒,其中弓手四万八千人,骑手七万五千人,列阵之卒已不及十七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