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颠倒火焰周世宗与符皇后故事 Sect. 138. 七月流火(2)

《颠倒火焰周世宗与符皇后故事》Sect. 138. 七月流火(2)

作者:严优 字数:2607 书籍:颠倒火焰周世宗与符皇后故事

  七月流火,深穹之上,大火星开始向西而行。时令进入秋天,天气总算要开始凉爽了。

  滋德殿。御前枢要会议。

  永寿节快要到了,按照常例,外藩们纷纷上表请求入觐朝贺。今日的议题,首先就是允朝的名单。

  别的外藩都好说,邺都的王殷到底要不要允其所请呢?

  按照官家的本意,他并不想让王殷入朝。他对于王殷在邺都的所作所为已经生疑,已经颇不耐烦,他要借着不允朝觐的表态,给王殷施加压力,让他知道有所收敛。可是王殷很执着,在前两道请求入觐的奏表没有得到回应的情况下,又上了第三道奏表。

  那么,他对于官家,还是尚怀忠爱之心的吧?

  官家郭威将这个难题交给枢臣们议论。大家议来议去,最后逐渐取得一致:应当准许王殷入觐。因为,倘若朝廷三番五次拒绝一个像邺都这样的巨藩献诚,是需要给出正当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的。天下的方镇都在盯着邺都,邺都留守的宠辱升降,是朝廷用人方略的风向标。如果官家不打算马上换一个邺帅,就不要给别人留出胡乱动心思的余地。

  官家沉吟良久,默许了枢臣们的说法,诏允王殷入觐。他心里有了计较,打算趁机免掉王殷的魏博藩主之位,在中枢给他另找个地方呆着。至于邺都留守的位置,他准备让自己的儿女亲家符彦卿去接手。

  然而第二天,两封来自镇州和定州的军报让官家改变了主意。契丹人犯边甚紧,两州请求朝廷支援。官家思忖良久,将另一道与之前允朝内容相反的诏令下达到邺都天雄军治:邺都留守王殷宜以边事为上,留镇河北指挥调度抗辽事宜,不必晋京。

  朝廷的出尔反尔让王殷感到十分恼火。他在邺都日久,久违帝枢,他需要得到官家的召见,来向同僚和部属证明落在自己身上的天家恩宠不衰。他如果想升职,甚至想填补王峻留下的位置一跃而成为大周的枢密使,就更得为自己造出众望所归的态势。而官家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将这种信任遍示天下,就是造势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藩守权威的建立和保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其能力、财富、人脉等都有关系,但尤为重要的,是天子的宠信程度。藩守被天子召见的次数多少、被赐予的物事的品种与数量,都是会被私下拿来比较的话题。王殷虽然统摄河朔,也将不少方镇节度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毕竟能力有欠,未能完全服众。所以,他急需天子亲召的加持。

  而出尔反尔的朝廷诏令,将他的这个计划打乱了,他难免心怀怨望。

  王峻独断朝纲这么好几年,现下王峻好不容易倒了,难道还不该轮到他出头么?枢密使的位置已经空出来了,纵观朝里这些人,有哪个比他王殷跟官家关系更铁、对皇朝贡献更大、资历更老呢?官家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很乐意帮助官家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是多少年的结义兄弟啊。

  可是,官家现在对他的态度显然有了变化,也许自己在吃王峻的挂落。他反复安慰着自己。他并不像王峻那样强硬跋扈,他待官家,也绝不会像之前的王峻那样不客气。官家不允他在永寿节朝觐,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等待。反正朝觐的机会还有的是。

  这一年的永寿节过得比去年热闹。得到允朝恩典的外藩们在例贡和巧妙有分寸的寿礼之外,纷纷以自己的政绩向官家献礼(虽然这些表现他们为万民所拥戴的事迹中难免含着不少虚夸的成分),让官家龙颜大悦。去岁永寿节正值德妃丧期,未举歌舞,今年便一一恢复。宫廷乐工舞伎献上新排的《永寿曲》与《万岁舞》,此二曲舞于舞姬的柔美中增添了军旅的刚劲,大得君臣上下赞赏。

  皇子晋****甚至当场舞剑以为父皇献寿之礼,更是令寿宴的热烈气氛达到了高潮。

  寿宴上的群臣也注意到了,官家的旧疾有迁延加重的趋势。作为对官家忠心的体现,翌日,钦天监呈上了最近的星占结果:“臣等夜观天象,见镇星在氐宿和房宿之间,其所对应的分野乃郑、卫之地,正是京师所在。更兼氐宿主帝王所居正殿,故此犯冲。当此之际,陛下或者散财以致福,或者离开宫室迁幸别处暂避,应该就可以收到驱禳的效果了。”

  官家对着钦天监的奏表琢磨了片刻。天子迁幸他处是件大事,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太过烦费,并不是个好办法。至于散财致福,当然比迁幸要简单。不过出于驱禳目的的散财,并不是随随便便赏赐臣下乃至平民一些钱财就可以作数的,应当有个更加得体妥当的名目才是。官家一时却想不出合适的名目来。罢了,且放一放,待有了上佳的由头再去施行吧。

  八月初,两则不同滋味的消息让宫禁中人们的情绪如同荡在了秋千上,一忽儿低,一忽儿高,起伏不已。

  先是李太后崩了。李太后的过世其实不算突然,自打她的幼子、后汉隐帝的皇弟刘勋病势越来越沉,宫人们就很少看到她面容舒畅过了。刘勋病殁,她的精神世界轰然倒塌,不过拖得几日,便撒手人寰。李太后病倒之初,永寿节刚过,官家郭威的肺疾因群臣贺寿好不容易有所好转,宫官们怕太后病情牵动官家伤怀,并未上报。直到李太后弥留,官家才得到禀报,匆匆赶往太平宫。

  李太后并没有什么遗言,只是挣扎着将手伸给了官家,含着泪,微微点了点头。

  太后崩,官家感怀悲伤,下令遵制举丧。宫中如礼缟素。秋意黯淡。

  然而八月初四日,来自晋王府的一匹快马冲破了包裹着宫城的这种普遍的压抑。骑在马上的,正是晋王本人。

  君贵策马直入宫门,在御道中疾驰,直到来在滋德殿前,才止步下马,急急整理衣衫。沿途的宫人内侍们全被他这非同寻常的举动惊呆了,在白幡缟素间愕然相顾,如仪致礼,却不敢上前询问。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难道契丹人再次入侵?可是看晋王殿下的脸上,又不像。

  君贵问行礼的内侍:“陛下在哪里?”

  “回殿下,陛下在后殿批阅奏表呢。”

  “好。你先去禀报一声我来了。”

  君贵迈步入殿。殿中的景物流光溢彩,似乎因为他的到来而纷纷后退避让。他直入后殿,见父亲正在几案前,手里提着一管朱笔。听到他的脚步声,父亲从奏表中抬起头,从容看向他。

  “爹,”君贵疾步上前,匆匆拜礼,激动道,“君怜……生了!”

  父亲的眼睛闪出一道强烈的光芒,却并不答话,只在眼神中充满询问之意。

  “是儿子。”君贵大声道,“皇孙!”

  “好孩子!好孩子!”父亲大喜,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母子平安?”

  “平安!”

  父亲满面春风,搓着手在殿中走来走去。他似乎忘了还有别的什么话可以表达他的欣慰和激动,只翻来覆去不停地说着:“好……好……好……”

  天家的这则喜讯以狂烈的力量席卷了宫禁,然后沿着各种不能说清道明的渠道飞至京城的犄角旮旯,再急速飞向全国各道府州郡的里巷阡陌。官家立时吩咐: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庆贺,将原来为李太后的服丧范围缩小回太平宫,并缩短丧期。

  翌日,天子诏下,皇子妇符氏由蔡国夫人进封卫国夫人。令所司早备仪礼,待皇子妇将养稍息后便择日册命。这个卫国夫人与先前的蔡国夫人相似,是一个独立的封号,并不依附于丈夫的官阶爵衔。

  官家又为新生的皇孙赐名宗训,取顺承天意、敬受祖宗教训之意。

  晋王府。正房。时间流回一日前。八月四日当天。

  年余前主母生产之后仆从穿梭往来的热闹景象,在晋王府中再次上演。君怜躺在榻上,犹有满头大汗,犹有一身疲惫,脸上却浮起了如释重负的笑容,明媚荡漾不已。

  朱雀稳坐在仆从们川流不息的榻侧,仿佛稳坐烟波钓舟中,静看满目繁华如流云般翻卷而来,心中片澜不惊,一派恬淡。可是,当她将目光转向君怜,当她回想起君怜拼命尽责完成人生任务的样子,她的心中便五味杂陈,再也无法保持平静。

  她知道君怜做到了该做的事。她满怀着心痛与怜惜,隐藏着不忍与嗟叹,竟至热泪盈眶。

  -

  -

  -

  -

  -

  -

  -------------------------------------------------------

  碎碎念:*^-^*求推荐,求票,求评论,求打赏,求收藏,求转发,求粉,各种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