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帝国的良心 第四十三章 抄表员

《帝国的良心》第四十三章 抄表员

作者:晋桐 字数:3410 书籍:帝国的良心

  晋桐的新工作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他跟着前辈同事“老游”学习一天,就掌握了关键。

  走街串巷、登门拜户、抄表征费、开出收据,虽然琐碎,却没什么繁难,懂四则运算就行。

  收费科对每个抄表员负责的区域做了划分。胜山办事处包括晋桐在内,仅有专职抄表员三名,负责收取县城的电费。而周边乡镇,则由公司在当地的电工兼职收取。反正那些地方用电少,工作量不大。

  电费是按月收缴,抄表员最忙的几天是月底。但每个月都会有人因事错过上门收费,所以平时还要补充收缴。

  公司的员工制服是浅蓝色,款式模仿军便服,左胸前缝了个小布条,上有“兴辽电力”四个小字,不算丑,也谈不上漂亮。这身制服对普通人的威慑力当然比不上巡警,但也非小老百姓能随意无视的。

  只要披了这身皮,抄表员就能轻易敲开居民家门。多数时候,工作不存在难度。

  麻烦的是,总有人故意拖欠。这其中分为两种,一是日子拮据的小民,二是用电大户的工厂。前者是真缺钱,后者大约是不占便宜心里不舒服。

  根据《东北电力管理条例》,用户拖欠电费一个月以上才能断电。一开始,他们往往乞求通融,或者干脆要求抄表员过几天再来,这样一天天拖到下个月底,抄表员以断电威胁,这些人才会补齐上月电费,继续把本月的拖下去。

  对公司来说,只要用户最终缴费,拖延个把月不算什么,但对抄表员来说,就相当头痛了。用户的拖延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还影响绩效考核,对评选优秀职工、升职加薪有很大负面效应。

  这些麻烦还是小事,最讨厌的是屡禁不止的偷电。公司内部章程规定,每个抄表员必须了解两种最常见的偷电方法。

  一是,外接线路绕开电表,让电力直接入户。对此,公司有固定排查,抄表员登门也会随机抽检。

  须知,偷电金额无论有多小,都会被《大齐刑法典》认定为盗窃罪入刑。这种方法容易被发现,风险很高。

  另一种就极难查证了。这个时代的感应式机械电表很容易做手脚,只需要一块磁铁就能轻易调节电表走字快慢。

  这就要求抄表员对用户家用电器的数量、类型、功率、使用习惯有大致了解,能够快速估算出用户的用电量,与电表显示数字对比。

  所以,这份工作又不那么简单,除了牢记公式进行计算,还得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打探了解每一家的实际用电水平。这是一个尽职抄表员应有的素质。

  不过,“老游”对晋桐说,如果想捞油水,这些漏洞反而是下手的机会。经验丰富的他可以轻易操纵电表数字,从中捞取好处。

  好处可能来自用户的“感谢”,也可能源自用户的“无知”。

  但老游还说,无论怎么操作,都有一个限度,不能过分。每户用电量都是固定的,浮动区间不大,太高太低都容易被投诉、或被公司审计部门发现。

  所以,此中油水有限得很。

  这些关窍,办公处主任吕青心知肚明,但他更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但凡抄表员不太贪心,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管了。

  跟随“老游”实习三天后,晋桐终于独立上岗。因为是下半月,离月底又有些日子,事情不多。主要催缴工作只剩一项,路灯费。

  第一次知道路灯费这回事,晋桐非常吃惊。他两世为人,无论哪个世界都没听说路灯还要跟居民收费的道理。

  一开始他以为是兴辽电力自作主张,滥用名目乱收费。私下请教吕青才知道,这竟是几十年前遗留下的历史问题。

  原来,当年太祖鼓励发展电灯公司,徐国公主动为陛下分忧,在东北搞电力大YUE进。可发电机买了,电厂建了,用户在什么地方?公司去跟谁收电费呢?

  陛下也知道推广电灯,需要经年累月的辛苦营销。在电线扯进千家万户之前,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电厂闲置,有电输不出去,让徐国公这等忠臣赔掉底裤吧!

  所以,伴随这一波电厂建设高潮,东北大大小小的城市纷纷掀起电力改造大潮。

  首先是政府部门用上了电灯,其次是学校、医院等财政拨款机构告别了煤气灯,最后就是路灯这种市政工程。那段时期还有地方政府以电费补贴名义给政府雇员发福利,鼓励公务员自家装电灯。

  如此一来,徐国公的电灯公司有了基本保障,不用担心亏本,后期发展也顺畅不少。

  但电力改造归根到底是地方政府出钱。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这么一笔持续性的开支,总得寻摸个地方找补回来。

  政府机构的电费,不好直接摊到老百姓身上;学校、医院的用电自个儿向兴辽交钱;至于路灯么……方便了小民出行,尤其是左近的居民商户受益尤大,收点钱不过分吧?

  于是,各地方政府,比如胜山县向兴辽支付路灯电费的同时,还安排巡警在路灯安装段每月收一次“路灯费”。

  商号分成甲乙丙三等,每月按1元、7角、5角纳费;民户也分三等,每月收4角、2角、1角。

  这还不算完。

  路灯的存在,行车者便利最大。所以县城马车行、黄包车行得按每辆车月费5角收费。普通居民家有车,也是同样标准交钱。不交钱也行,晚上别出门,出门就有巡警扣车。

  如此“横征暴敛”不仅收回了电费,连维护成本也赚回来了。(作者注:民国实事,略有改编)

  但此时已“维新更化”数年,大齐民智渐开,百姓心中有了“政府职能”、“公共服务”的概念,路灯费的合理性没多久便遭到广泛质疑。不仅是东北,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喜欢拿这事作伐子,探讨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

  日子久了,各地政府也觉得为了一点小钱搞得颜面无光,十分难看。可不论如何难看,电费不能不缴,于是几年后,东北再也不见巡警收电费的场景,各地政府都把路灯费承包给了兴辽公司。

  兴辽的抄表员代收路灯费,收齐后上缴至本地政府部门,政府再向兴辽缴费。

  之所以要政府过一道手,是因为第一,路灯费本质是行政性收费,不是电力公司向市民出售市政服务;第二,抄表员没有执法权,不能强制收费,也不能给路灯断电,兴辽为了保持名声,又要求下面不要催逼太过,所以草民们往往拖欠路灯费半年、一年甚至数年之久!

  有政府作为中间环节就好办了,不管底下有没有把钱收齐,政府缴电费从不拖欠,那毕竟是徐国公的产业,谁敢赖账?

  天长日久,这笔款子就成了地方政府的烂账,名声和实利全归了兴辽。

  兴辽电力起步早,遇到的新情况也多。路灯费不过是其中不起眼的一桩小事。但兴辽的事例,对大齐其他财团创立电灯公司有极大教育意义。

  他们不再像徐国公那样,一口气建十几个电厂,而是立足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稳扎稳打,逐步发展,绝对不搞“路灯费”这种么蛾子。市政工程,政府愿意承担电费就搞起来,政府没钱就算。

  时至今日,大齐存在路灯费说法的,也就东北一地而已。虽然从订立收费标准至今没涨过价,但近年来,北地舆论界仍强烈呼吁全面取消这一不合理收费。其中摇旗呐喊最激烈的,正是兴辽集团旗下第一大报《兴辽日报》。

  这貌似自打自脸,其实不然。

  路灯费取消与否,都少不了公司一毛钱电费。抄表员向老百姓收这一笔名不正言不顺的费用,打的旗号也是上缴政府。骂名归政府,财团当然想打什么旗就打什么旗。

  那抄表员对这种呼吁怎么看呢?

  “老游”当然是不乐意的。

  虽然市民一分钱路灯费都不想掏,但抄表员有的是办法逼人掏钱。

  路灯由兴辽电力维护,虽不能贸然断电,灯泡却很容易坏。一旦坏掉,是否更换,何时更换,任由电力公司员工说了算。

  实习的前三天老游就向晋桐实地演示了一次如何借机收钱。

  梨树街旁一条巷子里,路灯坏了好几盏,三个月没人修,冬天晚上黑灯瞎火,摔坏了好几个老年人。

  老游催一户人家电费的时候,户主交了钱,再次提出要求,让电力公司修好路灯。

  老游当然要求他们这条巷子的居民把积欠的路灯费交清!

  那户主三十多岁,戴副眼镜,自称懂电力常识,自然不肯当冤大头,威胁说要自己修。

  老游硬碰硬:你敢自己修就是擅自破坏公共电力设施,罚款!造成严重损失,小心蹲班房!

  那户主一愣,没回嘴。

  老游口风一转,好心劝他把街坊邻居召集起来,凑点钱,好歹先交一点。“我老游跟外线工关系好”,拿到钱请人吃顿饭,卖个人情,才能找人来修。

  第二天下午,那户主主动来到办公处找老游,带来两块钱,老游气得鼻子都歪了,把他赶了出去,“你打发叫花子呢!”

  第三天,那人终于带来十几户居民集资的五块钱,老游这才满意,找了个相熟的外线工,出门换灯泡。

  灯泡当然要用“我兴辽集团发明的钨丝灯”!价钱么,是有点贵,可一分钱一分货啊!这灯泡能使一年不坏!你们赚大了知道不!咱也不多要,再拿三块钱来!

  “之前给的五块是人工费!现在是买灯泡!”

  “五块钱都出了,还舍不得三块?”

  围观的居民合计好一阵子,又凑了三块。

  天黑了,灯泡也换好了,但路灯还没亮。因为修电灯的时候,当然要把电掐了。什么时候再给通电呢?

  请再交两块钱“通电费”。

  那能不给吗?不给,灯泡不白装了!

  于是,十块钱花出去,路灯终于修好。

  实际上,路灯的维护和灯泡的更换本就是县政府承包给电力公司的,居民不要花一分钱。什么人工费、买灯泡,都包含在政府支付给兴辽的电费里头了。

  可老游就有本事跟外线工勾结起来捞钱。这理跟谁说去!

  十块钱,两块被作为本月收到的“路灯费”上缴,完成基本任务。剩下八块老游跟外线工二一添作五……至于晋桐,老游请他下馆子吃了一回热汽羊肉。

  饭桌上,老游筷子抄起一块羊肉,蘸了酱料,囫囵塞进嘴里,口齿不清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抄表员捞钱,大头靠路灯费,就看你会不会来事!现在本事教给你了,想吃肥的,赶紧结交一个外线工,关系一定得铁!然后才能一块儿赚钱!”

  晋桐连连称是,谈笑晏晏。

  一顿饭后,晋桐终于摸清了办公处上上下下的的人际关系。次日,也就是入职的第四天晚上,他邀请几位同事聚餐,档次当然是全县城最高的“姚记”。

  办公处员工不少,但晋桐不欲张扬,只请了平日工作上会接触的几个人,包括司事员、会计、两名外线工与另外两名抄表员。

  一顿酒饭花不了几个钱,但把心意尽到,以后就免了生分。

  他结交外线工,却并不想捞钱,只是日后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谁知道会不会有求人的时候呢。

  所谓滚滚浊世、红尘炼心,就算不能遗世独立,至少不要同流合污。如此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无下一章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