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铁血魏晋南北朝 第一百五十一章 得陇望蜀(二)

《铁血魏晋南北朝》第一百五十一章 得陇望蜀(二)

作者:胡马啸西风 字数:1879 书籍:铁血魏晋南北朝

  上回我们说到北魏帝国镇西将军邢峦统帅大军前往汉中增援接应夏侯道迁,乍一看北魏趁夏侯道迁举兵反叛南梁帝国,捡了个大便宜,其实当时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显而易见”的乐观。我在上文书大致分析了汉中地区夹在关中和蜀地之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跳板位置。而结合这三地的山川形势和地缘政治的特点,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蜀地对于汉中的控制力其实是大大强于关中对于汉中的控制力的。哪怕是在当代,尽管汉中市属于陕西省管辖,但无论是民风民俗,还是方言习惯,还是地理气候,怎么看汉中市怎么像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而把汉中这个刻着“四川”烙印的重要地区划归陕西省管辖,则充分反映了我们大一统中华帝国加强中央集权的巨大政治智慧。而这种智慧确是我们的先辈数千年来用无数的鲜血交换得来。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看看“巴蜀之地”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十分独特的地区。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巴蜀(四川省)周围环绕着连绵的群山,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比我们之前曾经介绍过的荆州(湖北省)、并州(山西省)、关中(陕西中部)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传统的中原帝国如果想吞并巴蜀,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其一是水路,即是从荆州出发,沿长江朔江而上,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距离遥远,不要说在没有机械动力的古代逆流而上,穿越三峡险阻是多么的艰险,即便是现代,从武汉走水路到CD,也是颇费时日。

  其二是旱路,即是从关中出发,来到汉中,再沿着嘉陵江河谷,穿越阳平关来到广元,然后再穿越剑阁道或继续沿嘉陵江河谷进入CD平原。(由于水路入川通常是南方内战的范畴,既然我们这个连载主要说的是南北争霸,所以我们还是把重点放到旱路入川这个方向上来)

  如果我们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旱路入川的道路来到广元(剑门关)就分叉了:一路就是我们上文书说到的剑阁道,拿下剑门关,直通梓潼,正对蜀地首府CD,非常直观(路线可以参考108国道);另一路则要继续沿嘉陵江河谷南下,通过阆中市来到南充,再挥师西进,剑指CD(路线可以参考212国道)。比较这两条路线,显然通过剑阁道是距离最短、补给最容易的南下路线,而借道阆中、南充则有旁敲侧击、曲线救国的意思。

  这种形势乍一看其实和我们多次讲到的南北争霸中北魏通过中线义阳直接攻击建康核心区,以及通过西线襄阳拿下荆州,再挥师东进剑指建康的战略态势十分相近。但是,我们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蜀地的开发程度是远远不能和中原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的。也就是说荆州地区由于常年的开发,要兵有兵要粮有粮,从“财务管理”角度看,荆州就是个“现金奶牛”,完全可以支持一个方向对建康核心区的独立作战;而南充地区则不同,就算拿下,也不能自给自足,支持大军继续西进攻击CD,后勤辎重还是要从后方支援上来。从这个角度讲,沿嘉陵江河谷这条旱路旁敲侧击的南下其实是个鸡肋的选择,更有甚者,如果北军不能拿下剑门关就南下阆中南充的话,其侧翼还是暴露在剑门关的刀尖之上,一旦南军从剑门关涌出,控制广元以及汉中地区,则北方的南下大军则会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

  综上,由于蜀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开发程度,北魏军如果想经略汉中并进取蜀地,剑门关是一个重中之重的战略要地,而历史上发生的多次围绕这里的战争,会给我们的镇西将军邢峦三种作战思路可以参考。

  第一种叫做“正面强攻”。那是在三国时期,公元263年,魏将钟会率兵10万,分三路从褒斜谷、傥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初期连战连胜。而蜀军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下,主动采取收缩战术,在大将军姜维的指挥下,屯兵在剑门关和数个支点军镇一线,凭险据守,和魏军拼消耗。我们知道钟会的10万大军对于辎重粮草的需求是个天文数字,仅仅靠汉中地区的资源储备,是无论如何不能支持钟会大军的长期作战的。于是辎重粮草必须从更加富庶的关中地区长途跋涉运输上来,也就是说为了钟会10万大军的作战,曹魏必须动员数十万“支前民工”和地方部队保障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和源源不断的补给。不算途中粮草的损耗、以及少数民族的袭扰,仅仅是“支前民工”的自身消耗,就可能是前线军兵的数倍之多。有人会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动员10万大军,少派些精锐进攻不是可以减少对后勤补给的依赖吗?这种想法确实解决了补给问题,但是《孙子兵法》说的好“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作为防守一方只要派少数兵力死守关口,进攻方要想正面有所结果就必须要投入数倍甚至十数倍的兵力进攻,所以钟会率领10万大军正面强攻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蜀地内部没有问题,君臣一心,再加上战争双方的武器装备没有代际差距的话,北军要在短时间攻克剑门关实在是难上加难,而战争只要陷入持久战的泥潭,不要多久,北军自然拼不起消耗,唯有退兵一条道路。

  公元263年,蜀汉将士正是在姜维的率领下,众志成城,搞得钟会一筹莫展,而“退兵”则是钟会在短时间攻不下剑门关后的唯一选择。

  既然“正面强攻”难以奏效,我们的镇西大将军邢峦还有什么战术可以参考的呢?我想邢峦一定会像我们一样,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找灵感(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修史的民族了吧,作为华夏民族真是幸运),我们下一回在接着跟大家聊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