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名人在都市 第二一七章 大汉农牧9.5

《历史名人在都市》第二一七章 大汉农牧9.5

作者:希内魔猫 字数:1847 书籍:历史名人在都市

  即便是书呆子,即便是想着当官享乐的书呆子,也应该对生活的具体细节有所认识。经历过乌台诗案之后的苏轼,便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改进,相比起叫嚣着要恢复共同耕作的井田制,但却少有人真正实践的其它士大夫们,苏轼的选择就比较实在。

  秧马和龙骨水车的出现,在政治上没有多大意义,在学术上也没有让苏轼超过张载和二程,在农业上也没能让粮食的产量上升一个档次。他们的意义,简洁的让人抓狂,就是为了给操作者省些力气。

  苏轼的聪明才智,有很多都被用来偷懒。他喜欢用当时的预备役士兵当成家奴一样使唤,当王安石变法对此提出异议的时候,他很不高兴的上书说,没了厢兵之后的士大夫之家,凋弊太甚,厨传萧然,怎么看都像是岌岌可危的国家才会出现的景象,根本就不像是太平盛世该有的景象。

  在苏轼当人的世界观里,当时的北宋看来还没到生死存亡之秋,还是可以继续享乐的。但一次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世界观就被重塑了。从东坡旁边的雪屋,到当时并不受待见的猪肉新做法,苏轼开始注意那些细小的生活琐事。直到有一天,他的聪明才智不再是仅仅为了帮助自己偷懒,而是为了帮助别人一起偷懒的时候,他的人生才有了另一升次华。

  诸葛亮和爱丽斯离开之后不久,苏轼就顺利的复原了他当年鼓捣出来的秧马和龙骨水车。虽然这两样东西曾经消失于党争的浪潮之中,虽然这两样东西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甚至在这个农场里,他都知不道一块合适的地方去演示秧马的使用方法,但是他还是觉得,现在做的事情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至少,可以向某些一直鼓吹者要恢复古代制度的人,证明哪个方向的发展才是大势所趋。

  就在不远处的地方,号召要恢复井田制的北宋名儒之一张载,正在按照古代记载尝试恢复井田制度。上辈子的时候,他是为数不多曾经亲身实践过的人,而这辈子,由于上辈子打出来的巨大名气,他顺利的找到了更多人来和他一起实践井田制的复活。

  不过他们的工作进展,却并没有因为人多而取得迅速的进展。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之间对井田制的认同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一般认为,所谓的井田制,就是布局上“似井之字”的田地。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布局已经在“田”字上有所体现,依照古代人的记录事物非常简约的特色,不会在前面多加一个“井”字,但是古代的先贤们加上了,那么“井”这个字肯定是有别的意思。这种古代先贤没有错,有错的只能是后人学说的逻辑,统治了中国不知几千年,在他们重生之后,想不到竟然继续延续了下来。

  就因为这方面的认识差异,汉朝社的郑玄和清朝社的金鹗大吵一架。周围的围观者也分成两派,互相攻击辩论着,最终整个井田制的试验田之上,只有张载一个人在忙着耕种。其他人都在忙着吵架。

  站在这块试验田边上的苏轼,看到这一幕之后,仅仅是奉上了属于自己的一阵冷笑。可怜张子厚一片恢复井田制的雄心壮志,结果却成了引发两方口水战的导火索,也不知道张载现在的心里,究竟是怎样的感受。

  出乎苏轼的预料,张载对于井田制的热爱还没有完全熄灭。苏轼本想趁着空挡过去和他交流一下,没想到竟然险些被他说服,和他一起去搞什么井田制的复辟大业。苏轼真的是很想问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在乎井田制呢。

  张载对于苏轼的询问理都不理。他的心思几乎整个都沉浸在对井田制的美好向往之中。“只要我种下去的粮食有个好收成,就足够向主公们证明,我们可以恢复井田制,以后农场里的各块田地,就可以用井田制来耕作。”

  苏轼闻言,哈哈大笑起来。张载疑惑又愤怒的看了苏轼一眼,问道:“苏子瞻,你笑什么?”

  苏轼摆摆手说道:“只要是块田地,就有大丰收的可能。土地丰收了,那是土地的功劳,是人们辛勤劳作的结果,撑死了再加上一条上天看顾,和你这个井田制有关系吗?”说完这句话之后的苏轼,想起上被自己自己也曾设想过井田制的美好,不用投的都开始嘲笑曾经的自己。

  张载还没有转过弯来,他说:“井田里头丰收,难道不是井田的功劳?”他正准备冷笑的看向苏轼一眼,却见对方正用嘲笑的目光看着自己,他实在想不明白,先贤们一直在追求的井田制,究竟哪里值得这个家伙嘲笑了。

  苏轼毫不理会张载的疑虑,笑着对他说:“听说我上辈子死了八百年之后,有个叫做胡适的人,直截了当的怀疑说,井田的均产制是战国时代的乌托邦,是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东西。你信吗?”

  “这,未免疑古太过了。”张载的回答来的很迅速,也很合理。对于胡适的这个说法,很多人都持有和张载相同的观点。

  “那你觉得是什么让他觉得那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吗?”苏轼的追问显然并不需要张载来回答,他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因为那个制度距离现实实在是太遥远了。无论是八家井田,还是九夫井田,都不能解决的矛盾就是人心里的贪婪和懒惰。”

  张再相信人类的善与恶都是天生都有的,虽然他上辈子的学说认为,人类在胚胎时期是纯洁的,而污秽的想法是在出生的时候钻进人类体内的,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想新人类天生就有罪恶的一面,知道苏轼刚才所说的道理是什么意思。外在的制度再好,在人类的贪婪和懒惰面前,也只能一天一天的被腐朽,简单地公有制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对人性做出足够的认识,所以也就注定了失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