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国之疆 第九十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

《大国之疆》第九十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

作者:公子墨轩 字数:2372 书籍:大国之疆

  要说南京临时政府能够这么快的成立,却是怎么也绕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誉为“民国产婆”的立宪派代表人物赵凤昌了。

  此人早年因作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而闻名,在后来的戊戌变法、东南互保、《苏报》案中,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很有影响力的立宪派代表人物,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中国政坛上,此人表现更是活跃。

  孙中山抵达上海的时候,南北和谈其实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早在12月20日,唐绍仪和伍廷芳在第二次谈判结束的时候,双方虽然在停战的协议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南方革命党人要求清廷承认共和的这一提议,双方却怎么也谈不拢。

  虽然唐绍仪个人表示赞成共和,可是他一个人代表不了清廷,更代表不了北洋。姑且不说袁世凯以及北洋诸人的想法,单单一个清廷就已经绕不过去。要知道,满清内部当初之所以答应袁世凯和谈,其底线可就是保证皇帝不退位,实行君主立宪制。这样一来,直至孙中山回国,清廷都还没有为革命党的民主共和这一政治主张发表意见,这就使得等的心里不耐烦的革命党人心里愈加的不满了。

  上海南阳路10号的惜弄堂,在辛亥年,没有一座民宅能够像它这样热闹。它的主人,正是被清廷开缺,永不录用的赵凤昌。

  辛亥年,已经五十五岁的赵凤昌正在电报局中担任一份闲差,这份差使,还是当年张之洞念及旧情,为他谋得的。此人虽然赋闲,然而,当时的中国,却没有一个人比赵凤昌有更加深厚的人脉资源。无论黄兴、陈其美这些革命领袖,还是张謇这些地方咨议局领袖,都是他的座上客。许多影响历史的人事布局,也就是在惜弄堂谈笑间完成的。

  抵达上海的第二天,在黄兴、宋教仁等人的陪同下,孙中山就来到了各界名流政要趋之若鹜的惜弄堂前来拜见。

  “赵老先生安好,孙文此番前来却是叨扰了。”不管孙中山如何的意气奋发,但是在这里却是表现的很低调。

  “中山先生客气了,先生作为革命党领袖,此番能够前来寒舍,实在是蓬荜生辉啊!”赵凤昌哈哈大笑着,显得极为热情。

  “孙文此番前来,是有些许困惑,想要向老先生请教,还请老先生能够悉心指教。”

  “哪里哪里,老夫已经不居朝堂,不问政事久矣,当今革命大势已成,共和之日指日可待,我一闲云野鹤,哪有什么可以指教的。”赵凤昌话虽这样说,但是对于孙中山的求教,还是相当受用的。当然,该有的自矜还是要的。

  “老先生说笑了,想我辈革命党人,历经万般磨难,方有今天之局面,可如今国内局势复杂,南北和谈又成僵局。我孙文久在海外,消息蔽塞,对时下局势却是百思不得其解,现在亟须赵老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士指教。”

  “既然如此,老夫倒是有一些浅见,还请中山先生斟酌。”孙中山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赵凤昌也不好在继续打哈哈了。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开始详细的向孙中山解读了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大势所在及存在的问题。

  “简而言之,老夫认为中山先生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尽早的为南方光复各省建立统一的政府,这样才能有效的号令南方各省,才能组织北伐,逼迫清廷妥协,早日达成共和。”

  孙中山等人对赵凤昌的提议均表赞同,尤其是陈其美,他早就盼望着同盟会宰执中国政坛的这一天了。目的达到,孙中山就此告辞离开。

  看着已经远去的一众同盟会高层,赵凤昌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表面上看,赵凤昌是在帮助同盟会,可是事实上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袁世凯。

  由于清庭内部强硬派迟迟的不愿让步,让南北和谈几度陷入僵局。现在赵凤昌给孙中山出了这么一个主意,这样做不仅可以打破目前南北和谈的僵局,而且还为将来袁世凯的上位扫平了障碍。毕竟,如果没有南京临时政府的过渡,而通过南北和谈接手清廷移交的大权的袁世凯,势必将会成为一个尴尬的人物。一个乘人之危火中取粟的奸臣、权臣,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将来史书上,都不会留下什么好的印象。

  而现在用孙中山,用南京临时政府过渡一下,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成章,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天成。

  被赵凤昌重新打开了一扇窗户的孙中山,回到寓所之后就主持召开了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黄兴、宋教仁、陈其美、胡汉民、汪精卫等参加。

  “前面,赵凤昌老先生的话,诸位也听到了,我是深以为然。”看到在座极为都是点点头,孙中山压抑住内心的欣喜,接着说道:“如今南方各省虽已光复,但各自为政,政令、军令均不统一,从而给了清廷可趁之机。现在我们有必要尽快的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号令各省组织北伐,推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先生说的很对,我们同盟会一支推举中山先生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一职。”这话是黄兴说的,此时的他早已没有兵败武昌的那种颓丧。

  “先生和克强说的,我都表示赞同。可是,我们的临时政府体制究竟是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呢?”这个时候,宋教仁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对于宋教仁的问题,在座诸位还真的不好回答。要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普遍有两种,一种是议会共和制,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等权利,责任内阁制下的总统只有虚位,没有实权;而另一种总统制就不一样了,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帅三军。两种制度下总统的权利截然不同。

  闹了这么多年革命,此时更是将要成为总统的孙中山显然很清楚这一点,理所当然的是选择总统制了,谁愿意做个台上有名无实的傀儡啊?

  孙中山选择总统制,可宋教仁却不乐意。此人是典型的书生意气,理想主义者,拿着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生搬硬套,顿时滔滔不绝的开始向在座诸人讲述内阁制的好处。可他也不想想,当时的中国有几个识字,谁知道民主是个啥啊!

  对于孙中山和宋教仁两人的分歧,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提请让各省都督代表表决通过。虽然如此,但是因为即将建立属于革命党人自己的临时政府,这样的喜悦之情很快就冲淡了此前会议上的种种不快。

  第二天,黄兴、宋教仁前往南京,纷纷开始为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确定政府体制的事宜游说各省都督代表。作为四省地盘的实际掌握者,手中握有四票的共进党,理所应当的成了同盟会首先游说的目标。

  赶到成都的肖沐白,收到王宠惠从南京发过来的请示电报,只是稍稍看了我一眼便同意了同盟会那边的建议。要说这个时候,革命党人这边虽然人才济济,可是细说起来,还真没有谁的威望能够盖过孙中山的。

  12月29日,各省都督代表会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十七张有效票中,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

  1912年1月1日,星期一,孙中山身穿黄褐色呢质军服,头戴嵌有红边的军帽,从上海哈同花园乘马车到达上海北站,乘坐专车前往南京。沪宁线上,每到一个车站,都会看到上万民众集合在那里,目送孙中山通过,高呼”共和万岁“口号。

  当天,抵达南京的孙中山正式宣誓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一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