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梦 第六十四章 发放粮食

《大宋梦》第六十四章 发放粮食

作者:牧童骑神牛 字数:1875 书籍:大宋梦

  问题严重的情况程度,超过了人的想象。土地荒废,农民无心工作,何谈农业改革。

  首先必须要让他们填饱肚子,然而整个梅城足足有,三十万人口,做为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又岂能置之于不顾。

  问题亟待解决,保守估计不能够满足温饱的农民有三万多人,占据了1/10。

  这3万多人一旦长时间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容易引起民变,必须开仓放粮。然而开仓放粮并不能长时间的解决问题,只能解燃眉之急。

  梅笑寒突然觉得自己的压力好大,身上背负着的是整个梅城老百姓,他们若是吃不好吃不饱,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是便紧急召开的一个临时会议:

  张良、刘斯念、刘斯豪、张云以及葫芦军指挥使“罗震”。

  张良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有必要进行赈灾,而这种的情况的发生并非是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而是因为连年的战乱所造成的。

  而此刻囤积在“梅城”粮仓里的粮食只有不到五千石,并且这些粮食都是军粮,若是调用一旦发生战争,当兵的人将会无粮可食。

  天下刚刚平定,许多地方还有战乱,梅笑寒举棋不定。

  “你们谁有主意?”

  有人提出来工分制度,工分评分用劳动日作为社员投入劳动的计量单位,一个劳动日表明一个中等劳动力一天完成的劳动量。

  一个劳动日再分为10个工分。计算工分数量的主要方法

  (1)按件记工,即按社员完成的工作定额确定应得工分。

  (2)“死分活评”,即按照每个社员劳动力的强弱和技术高低评定每工作日应得的工分,再根据劳动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评议,确定加分、减分或按原定标准记分。

  (3)“死分死记”,即按社员劳动力强弱和技术高低评定每工作日应得工分,再根据实际出勤时间记分。

  (4)包工,即合作社把一定的生产任务,按照工作定额预先计算出一定数目工分,包给生产队完成。

  现代人都知道,中国曾经实行过工分制度,最初是实行季节性包工称为“小包工”,以后出现了常年包工称为“大包工”。有些合作社在常年包工基础上规定产量标准,实行超产奖励制。实行这种工分评分制度时,劳动者所得的劳动报酬,取决于他本人参加集体生产所得的劳动工分和工分值的高低。

  很快这种制度就被否认了,由于这种分配制度完全忽略了实际劳动态度和工作质量,多劳不能多得,偷懒也不会受到惩罚,因此对社员的劳动积极性造成很大的伤害。

  “这种落后的制度就不要再提了,一旦有人偷懒,就会导致工作进度的推迟。”

  “我觉得我们可以实行计件制度!”刘斯念道。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刘思念的妈妈就是在工厂打工的,而她工资来源就是计件。

  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的工资。它不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报酬,而是用一定时间内的劳动成果来计算劳动报酬。

  按照农民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工钱。

  这样的方式,非常的合理,且多劳多得,然而对有特殊情况的人家可以给予一定的关照。

  每个参加劳动的人,都能保证其有一顿饭吃,在此基础上再给他们一些补助。

  会议决定:以一个村子为试点,把所有的人都召集起来。先去灌输自己的思想,让他们了解这种方案是对他们有益的。

  旋即一个组织临时组建完成了:领头的是梅笑寒,被组织推举为农业改革巡查使,张云被推荐为农业改革巡查副使。

  第一站是“文成村!”

  当梅笑寒带着一支一百多人的来到这里时,这些苦哈哈的村民一个个都木讷的看着这些突然进入的这些陌生人。

  几个光屁股的小孩见到有人来了以后,撒开脚丫子就往村子里跑,就像狼见到大灰狼一样。

  几个胆子比较大的青壮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跑开,而是像壮士人的守护在村口。

  “你们...你们究竟是什么人?来这里做什么!”

  光脚的不怕穿鞋,已经穷的叮当响了,自然不会害怕有人来抢什么东西。

  此刻说什么话都没有实际行动来的让人踏实,于是梅笑寒便挥了挥手示意来的人把他们带的东西搬出来。

  “这是从城里来的梅大人,是给你们带粮食来的!”

  “把村民们都带到村口来吧!”

  以往他们只听说过,在村子里抢粮食的,主动给他们送粮食来这还是第一次,梅笑寒这也算很好的贯彻赵匡胤的休养生息政策。

  宋承五代乱局,立国之初,政治、经济形势均不安稳。

  五代时,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武人骄横,兵士拥立或废黜皇帝之风颇盛。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正是这一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赵匡胤本身就是穷苦出生,对于底层老百姓非常的了解,知道战争给他们造成的创伤是很大的。

  村民们显然还是不敢相信,有人会主动到他们村子里来送粮食,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当一袋又一袋的粮食被送过来以后,他们才回过神了。

  于是梅笑寒下达了令命令:按人口计算未满十五周岁的儿童每人三斗粮食,十五周岁以上的成年每人五斗粮食。

  古代一石=十斗

  汉代:汉朝的时候一升等于现在的200毫升,所以一斗等于2000毫升,故一斗等于2公斤。(中期)

  唐代:一斗=6.25斤(贞观期间)

  宋代:宋代一石=92.5宋斤,1宋斤=当今社会的640克,根据换算,宋代一石=当今社会的59.2千克。即一斗=11.84斤。

  村民们得知消息后,奔走相告,表现得异常激动。平日都难以果腹,现突然得知有人要免费送粮食,简直不敢相信。

  领到粮食的村民们并没有离开,因为他们还是不敢相信,手里捧着大米和面粉久久的村民不敢离去。

  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在此刻,梅笑寒再发表他的演讲,也就没有人不当一回事了。这便是御人之道,想要一个人服从就必须要满足他的生理需求,也是最基本的需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