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柿子湾 第十七回 又喜又气

《柿子湾》第十七回 又喜又气

作者:旷野牧歌 字数:2598 书籍:柿子湾

  这年也就是羊年农历十月初八,叶子生下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子。这可把梁家婆婆乐坏了,再也不说什么酸儿辣女的了,给孩子取了个奶名叫狗娃,说是这样好养活。孩子出生头天,婆婆把本巷子的男人们请来,给娃儿“别草”。

  这别草,是柿子湾一带一个古老的风俗。传说,古时候女人们都是在草垫子上生娃的。娃儿生下后,先看看是否健康,要是有问题,就用其所落之草裹了孩子扔掉;要是娃儿眊上好好的,就办个告别其所落之草的仪式,也顺带庆贺一番这添丁加口、人丁兴旺的喜悦。这个习俗代代相传,传到如今就演变成了这样一个仪式:先在稍门口放一放鞭炮,再在院子里铺上几张席子,摆上些简单点的冷盘和小炒之类的菜肴,烫上几壶烧酒,让男人们席地而坐,吃上几盅喜酒儿,乐呵乐呵。

  过“三日”那天,婆婆又请了本巷子的女人们,带着孩子,来吃“米旗子”。这“旗子”是柿子湾一带对面条的称谓。所谓米旗子,就是先在大铁锅里煮上大半锅稀稀的小米汤。小米嘛,谷子或黍子的都行。当然,煮小米汤的时候,也可以放一点绿豆、红豆、黄豆或者花生仁儿什么的。小米汤烧好以后,就是和面、擀面、切面了。面条得切的稍微短一点儿。面条下到稀稀的小米汤里煮煮熟,这米旗子也就做好了。庄户人之所以称这样的面条叫“米旗子”,大概是取其谐音,讨个“美气”之祥瑞吧。

  至于过“满月”嘛,就是小夫妻俩抱上娃儿回上一趟娘家。胖乎乎的娃娃,额头上点个“红巧点儿”,穿上妈妈亲手做的漂亮的小衣服,脖子上戴上长命锁、银项圈儿,手腕、脚腕上都戴上系着小铃铛的银环儿,叮叮当当的,煞是可爱。梁家婆婆自然把压在箱底多年的银货拿了出来,喜喜欢欢地给了叶子,让娃儿戴上了。

  可是,这时候村子里仍在批四旧、斗牛鬼蛇神。虽然说别草、过三日、过满月都是一代一代传下的喜庆、吉利的风土人情,即使不大操大办,也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待办过之后,村里开会的时候,还是点名批评了一顿,梁家婆婆不得不站在大伙面前做检讨,说自己是旧思想在作怪、老脑筋跟不上形势,说大家都甭学她。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眼下有儿子了,可贵娃那好吃懒做的毛病并无太大改变。这贵娃,长得膀大腰圆的,可就是身子懒,在家里光耍嘴皮子不做事。平日里,除了在队里上上工,这家务活儿,他是一概不管不问的。可如今有了儿子了,叶子忙不过来的时候,贵娃也不得不喂喂猪、洗洗尿片什么的。不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贵娃还时不时地找借口躲避家务。

  一日,上午才下过一场雨的,叶子对贵娃说:“后晌队里没活,你把炕单儿洗洗,额一个老婆价手里没劲。”“嗯,过一会儿额洗,你甭管了。”贵娃随口答应道。可半后晌了,贵娃就是迟迟不动手。叶子刚去了一趟茅房,这贵娃就赶紧抱着娃儿跑出去串门子去了。

  “妈,你看你家贵娃,告他说把炕单儿洗洗,人家又跑了。”“嘿嘿,那贼就爱抱着娃闲逛。”“你要说说他,看额忙得过来嘛,这个活儿那个活儿的。”“嘿嘿,他回来额说他。”“人家都是老婆价抱着娃儿东家跑、西家串的,咱这倒好,颠倒过来了。”“他那贼,你还不晓得。甭生气,他回来额骂他。”

  “地里活额一晌不缺,家务活儿额都做了,连茅子额都担了。就让人家洗个炕单儿都不洗,一转眼就溜了。”“额晓得,你把啥苦都吃了。你说,额碰上这样的儿,额可有啥法呢。你甭生气,他回来额一准好好骂他一顿。”

  快到吃晚饭的时候了,人家贵娃抱着娃儿嬉皮笑脸地回来了。贵娃刚一进门,梁家婆婆就骂道:“你这贼坯,还知道回来?”“你说的那,敢吃饭呀嘛,额不回来?”“你先不能吃,先把这两个炕单儿洗了再说。”“哎呀,那炕单儿才能洗多大一会儿?额吃了就洗,不吃那饭不冷了?嘿嘿。”

  “光知道吃,啥心都不操。”叶子忍不住说道。“哎呀,就这三个半人,有啥好操心的。”“那甭吃了。没人操心费力地给你做饭。”“嘿嘿,你说毬的那。人是铁、饭是钢嘛,不吃,不吃那不饿死毬了。”

  “光知道耍嘴儿。早晓得这样,额才不当这家呢。”“嘿嘿,说毬的,额老婆能干嘛。”“额迟早让你气死了。”“嘿嘿,咋能气死呢?额又不跟你吵、不跟你闹的。”“还有脸跟额吵闹!”“哈哈,甭争嘴了,饭都凉了。”“光知道吃!”“白儿的,不吃不饿死了。嘿嘿,你甭管了嘛,额吃了就洗,不就是个炕单子嘛,啥大事啊。”

  谁知刚吃过晚饭,就有人来喊贵娃去打扑克。这回,梁家婆婆实在看不过眼了,说啥也不让贵娃走,非要贵娃洗炕单儿不可。没法子,贵娃只得乖乖地把炕单儿给洗了。可一个大男人嘛,毕竟当着外人面,丢了面子。于是,直到上了炕,贵娃还拉着个脸儿,不理叶子。而叶子呢?只顾照护娃儿,也没理会贵娃。就这样,两人别别扭扭地过了一夜。

  这时候,柿子湾一带的农村还没有通电,几个月才能看一场靠磨电机发电放的露天电影。不过,村子里冬天的文娱活动还算丰富,庄户人喜欢闹社火、唱戏。这年刚过了元旦,云岭的业余剧团就张罗排戏了,团长是大队革委会副主任老马,副团长就是叶子他们队的副队长老刘。

  这天,刘队长来到叶子家,一进稍门,见贵娃和他妈在院子里收拾什么,就打招呼说:“拾掇拾掇?”“哦,队长来了?”梁家妈搭讪道。“贵娃,要排戏了,你媳妇得参加。”“啥?”“外面冷的,进屋里去。”梁家妈插话。“啊,不冷。”队长客气道。

  “嘿嘿,她哪能唱了人家那戏呢?”贵娃一边揭门帘让队长进屋一边有些不太愿意地说。“哈哈,当额不知道?叶子在娘家可是唱小旦的。”“哎呀,啥都瞒不过你。来来来,先吃一个烟。”“毬的,额这一天呀都做啥着呢,这额还不清楚呀。”“哎,可娃儿还没过百日呢,那咋弄?”

  “毬的,抓革命、促生产嘛,咋弄?!人家那谁媳妇不是刚过满月就下地干活啦?还娃谁带呢?就你带,叶子凑空回来喂喂奶就行了。”“这……”“告你说,就给你打个招呼,不需要你同意。”“嘿嘿。”贵娃假笑了两声。

  叶子闻声过来笑着说:“你坐那儿,队长。能行是能行,可你看这一大堆活。”“哎呀,谁家没家务呢?你俩甭给额一唱一和的,贵娃多干点,不是还有你婆吗?”“还听得了?队长要你做家务呢。”叶子对贵娃道。“嘿嘿。”贵娃傻笑了笑,可没有接叶子的话茬。

  就这样,叶子参加了云岭的业余剧团。人常说,南方人喜欢喜剧,北方人喜欢悲剧。这云岭这年排练的就是蒲剧《白毛女》,要叶子去演那苦大仇深的白毛女。才到了云岭,叶子很珍惜这个机会,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她。她排戏很认真,对人也诚恳,和大家伙还处得不错,更没有因为排戏而和丈夫、婆婆脸红。

  春节前,叶子和婆婆一起捏了不少“花馍儿”。花馍儿是这一带有名的食面塑。每逢像春节、元宵节或者哪家婚丧嫁娶,那便是大姑娘、小媳妇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女人们谈笑之间,那白嘟嘟的面团儿就在那纤巧的手中,捏成了各色各样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的花馍儿。

  叶子可是把捏花馍儿的好手儿。捏了象征吉祥的鱼儿、安虫儿,还捏了期盼丰收的麦囤儿,有枣花儿、十二生肖,还有反映民间故事的老鼠偷油等各色造型,使得梁家这年的春节、元宵节过得胜过往年,有滋有味的。梁家婆婆很开心,逢人便夸儿媳那手儿是如何如何的巧。

  正月里,云岭戏台前的广场上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本村的,也有来走亲戚的;有卖吃头的,也有卖杂耍的,可热闹了。台下黑压压的,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叶子圆润的唱腔和精湛的演技,博得阵阵喝彩,她演绎的白毛女形象打动了台下的男男女女。

  对此,梁家婆婆可心盛了,在村里见了谁都笑呵呵的,老想听人家夸她儿媳妇几句。而贵娃呢?更觉得脸上有光,走到哪儿说到哪儿,谈笑间洋溢着几分男人的自豪感。

  可是,才出正月的一天晚上,叶子收拾完锅碗瓢勺,抱着孩子来到婆婆屋里,见婆婆和丈夫正在那里面带难色地嘀咕着什么。凑近一听,这心不禁凉了半截,不知说什么是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